APP下载

重构公共环境中的视觉文化(人—物—环境)的关系

2010-07-14

文教资料 2010年28期
关键词:消费环境艺术

陈 澜

(华东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上海 200333)

公共环境中的视觉文化是一种关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哲学的思考,其公共性和自身的城市文化特征决定了它必然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城市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文化魅力。在开放的空间和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环境意识和公共意识无疑扩充了视觉艺术的文化内涵。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人是环境的中心,环境作用于人的所有感官,生理、物理、心理诸方面的因素,没有了人或者是缺乏人的关注与参与,环境就失去了意义。

2010年3月1日至9月1日一个名为《天空中的展览》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展览方式呈现出天空中别样的风景线:在上海浦东机场至杨高南路外环线(A20)路段,道路一侧塔式广告牌上清一色的商业广告被五彩斑斓的抽象艺术作品取代。参加展览的都是上海抽象艺术领域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本土艺术的基础上彰显当代风格,是上海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代表了上海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展现出上海文化的国际视野。登陆户外广告牌的艺术家随时随地把行人变为观众,艺术的味道在城市的空气中弥漫开。

1990 年,阿尔文·佩奇的作品《旅程的终点》是在海滩上放置的200个陶土做的人面像,一下子改变了浴场沙滩的功能和景观环境。有位雕塑家问他:“你的这些人面像终将会被海水吞没,作为雕塑的永久性便消失了,对于这一点你怎样看待?”佩奇说:“海水把大部分的人面像都冲去了,我和许多观看的人在回家的路上心情都很沉重,每个人都被这一悲壮的场面触动了,一路上可以说是鸦雀无声,我觉得作品的影响力已经存在了。”又如1993年米丘选择了挪威国庆日的前两天做了一个名为 “全球传真行动”的行为,主题是艾滋病。他向世界各地发出2000封信,请人们对有关艾滋病和人类生存的问题发表意见。在随后的两个星期中,24小时开通的传真机源源不断地吐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回复,共有上千封之多。其中有美国作家、法国诗人、同性恋者协会会员。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非洲和昆士兰医院的传真,上面有成百上千的艾滋病患者的集体签名,连尼日利亚总统也发来了他关于艾滋病的发言。从5月14日早晨7点到次日晚上7点,米丘将所有传真印刷成红色宣传单粘在一起,在地上铺成一条148米的走道,向公众展出通过传真获得的来自全球无数关于艾滋病的个人意见被印在红色纸上,有将近60万人从那里走过。那天下雨,红色的光投在人的脸上,作品无法回避地打破了城市的宁静,通过的人都会对此思考,人们被诱导而产生不安,魔鬼不用现身,但好像就在身边,就在人们心里。这两个例子似乎更带有些装置和行为艺术的含义,但它们同我们之前提到的公共性,以及人的参与性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所有最好的作品都应该可以公开展示同时被自由的理解与参与,这才是‘文化’的真正原则,否则就被称教育、宣传和垄断”。(赵汀阳)

大众文化的兴起,造成了艺术方式的变化: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艺术的生活化趋向,艺术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的是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问题。艺术家的话语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主义艺术中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的话语方式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化的话语方式所取代。艺术的作用方式也由过去的神圣感、殿堂感和经典式的方式转变成为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众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制造物的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转变中,人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对现实环境的需求,以及与设计的互动关系。工业经济时代产生的标准化造成产品大批量生产,而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又威胁到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同一“选择”,事实上这种“选择”根本就不是选择,而且这种“选择”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消费者对于个性的追求,在标准化生产下,人们从中看不到生活的丰富性、趣味性。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满足人的独特性,成为设计的切入点,从寻求微小差异到制造颠覆性的体验,令所有存在着的商品都具有意义,都具有取悦消费者的目的,以及刺激购买行为的作用。

人们的价值体现和审美体现,都是从群体趋向转化为个性展现。这时的设计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一种以人的生活环境为创造环境的“艺术创作活动”,消费者不再盲从,他们找到许多可以表现自我和个性的途径。他们期待的商品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具有生命感悟的、能够使人与环境达成融合的一种可以对话媒介。因此,它是关于“人—物—环境”的良性发展。

如今大众传媒全面渗透,使消费逐渐演化成为消费的文化和文化的消费,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 “消费社会”、“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权力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在这个市场和消费的时代,人们共同消费、分享信息,致使消费的同化、生活标准的同化、愿望的同化、活动的同化,这些现象也构成了消费时代的消费文化。

当物与使用物的环境一直处于变化和成长状态时,设计的方式也就随之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设计师必须是一个充满个性和情趣的生活者,同时又是一个有能力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体验和感悟人类文化生活的生活者,这样他才能够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体会并创造出符合消费文化的设计产品。设计师必须为开始享有自由思想和追求自然生活状态的大众带去更多的充满感动的事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令人快乐的生活方式。

人的思想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我们今天的人的理想与思想,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视觉形象。中国的设计,必须保有对生活的激情与自信,同时,它又必须尊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以及懂得对人性和对个体的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尊重,并且保持一种对生活品质与品味不懈追求的生活态度。我们需要找到适合中国人精神归宿的视觉环境。

上海佘山雕塑公园

上海南京西路

猜你喜欢

消费环境艺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国内消费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纸的艺术
新消费ABC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