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微丸丸芯的制备*

2010-07-13陈宇洲王东凯田丁霞王新建时念秋

天津中医药 2010年1期
关键词:润湿剂微丸药量

陈宇洲 ,王东凯 ,田丁霞 ,王新建 ,时念秋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天津 300193;2.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沈阳 110016;3.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河南 456250;4.山东轻工业学院制药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在炎症性肠病(BD)患者胃肠道生理病理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结肠定位传递系统,该传递系统的制剂形式是双层包衣微丸,本研究目的是应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丸芯。本研究的思路是:根据结肠定位传递系统对丸芯的要求进行处方研究,确定最大载药量,崩解剂的种类和含量,最后根据溶出度和脆碎度实验结果确定润湿剂的种类和量。

1 材料与仪器

UV-9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挤出滚圆造粒机(华东理工大学),微型沸腾颗粒包衣机(JHQ-2型),5-氨基水杨酸(5-ASA,浙江更楼化工有限公司),维微纯(MCC,德国),羧甲基淀粉钠(荷兰)。

2 方法

2.1 处方因素的影响

2.1.1 最大载药量的考察 先单以MCC制备丸芯,后逐渐增加5-ASA的比例,至挤出工艺不能进行。再向处方中尝试加入其他添加剂,以提高载药量。

2.1.2 崩解剂含量的影响 物料处方:5-ASA75%(w/w),MCC和羧甲基淀粉钠(CMS-Na)的总量为25%(w/w);润湿剂为10%(w/w)的乙醇水溶液。工艺参数:挤出速度30 r/min,滚圆载量40~50 g,滚圆速度500 r/min,滚圆时间6 min。干燥方法为40℃烘箱内放置12 h。考察方法:CMS-Na含量从 0%(w/w)开始,以1%(w/w)的等级递增,MCC的含量相应减小。考察崩解剂的最大含量和崩解剂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

2.1.3 润湿剂中乙醇的浓度对丸芯硬度和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 处方为 5-ASA75%(w/w),CMS-Na 3%(w/w),MCC 22%(w/w),润湿剂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挤出物料总质量为50 g,工艺参数同

2.1.2 润湿剂用量为挤出能顺利进行的最低量。乙醇浓度从 0%(v/v)开始,以 5%(v/v)的等级递增,至不能挤出为止。记录各实验所用润湿剂的量;考察能使挤出进行的乙醇浓度的最大值,并考察乙醇浓度、微丸硬度和溶出速度之间的关系。

2.2 脆碎度实验 称取0%批,5%批,10%批,15%批,20%批微丸(均为20~24目;用润湿剂种类表示批次,如“5%”批代表用5%乙醇水溶液制备的丸芯)各18 g,分别置于流化床包衣机的包衣室中。脆碎度测定条件为:鼓风频率25 Hz,雾化压力0.4 dPa(只用压缩空气,无包衣液),进风温度50℃,实验时间为4 h。实验后将包衣室中所有物料过20~24目筛,取筛上物料称质量,记为 W1,脆碎度=(W1-18)/18。

3 结果

3.1 处方因素的影响

3.1.1 最大载药量的考察 单用MCC,容易挤出,但滚圆时间较长,丸芯圆整度不好,呈椭圆形;5-ASA含量在0~70%(w/w),5-ASA与物料总质量的比)范围内时,挤出和滚圆能够顺利进行,圆整度好;大于70%(w/w),不能挤出条状物,从筛板孔向外流出液体,卸筛板时发现挤出螺旋杆和筛板之间有大量干燥硬饼状物料,挤出筒中的物料呈干粉状。为了提高载药量,把润湿剂水换成黏合剂CMC-Na或果胶溶液,或在处方中加入崩解剂CMS-Na、交联CMC-Na时,可使载药量达到 75%(w/w)。

3.1.2 崩解剂含量的影响 在处方中加入崩解剂CMS-Na除了能提高载药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快丸芯的释药速度,满足结肠定位传递系统理想释药特征对丸芯的要求。

处方中 5-ASA 的含量为 75%(w/w),MCC 和CMS-Na总含量为25%(w/w),CMS-Na含量为1%~3%(w/w),用 10%(v/v)乙醇作润湿剂时,挤出和滚圆都能进行,圆整度好;当CMS-Na含量增至4%,即使加入过量的10%乙醇溶液,也不能挤出;将10%乙醇换成水时,可以挤出,但挤出物表面起褶皱,如鲨鱼皮状,不光滑,滚圆结束后微丸圆整度好,但丸芯粘在一起;CMS-Na含量为5%(w/w),用水作润湿剂时,挤出物疏松,滚圆时产生较多粉末,微丸体积较小,且部分微丸残缺,部分微丸表面裂开。由此可知,崩解剂在处方中的最大含量是4%。

3.1.3 润湿剂中乙醇浓度对微丸硬度和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 文献[1]报道用乙醇水溶液作润湿剂能增加微丸孔隙率,加快药物释放。结合传递系统的理想释药特征对丸芯的要求,进行本实验。为此首先考察了乙醇浓度对工艺的影响。

乙醇浓度在0~20%范围(包括0和20%)内,工艺可行,但20%乙醇水溶液制备出的微丸残缺、不完整,其余各批次微丸圆整度良好。当采用25%乙醇水溶液为润湿剂时,即使加入过量的润湿剂,也不能挤出,现象是液体从挤出筛板中流出。因此乙醇溶液的浓度范围定为0~20%。比较各种润湿剂的用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发现,不论用何种润湿剂,物料和水的质量比总恒定在1.6左右,见表1。推测对于这个特定的处方,需要的一定量水使物料产生塑性,而不管润湿剂是何种浓度的乙醇溶液。

将制备出来的微丸用 16、18、20、24、30 目的不锈钢筛将微丸进行分类。取20~24目的微丸用片剂硬度测定仪测定硬度。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随着润湿剂中乙醇浓度的升高,硬度减少。采用方差齐性检验确定各批次硬度正态总体是否具有方差齐性,之后应用两正态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确定各批次硬度的总体均数大小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20%批的硬度小于其余各批次硬度具有显著意义。

表1 固体物料质量和各润湿剂中水的质量的关系Tab.1 Relationships between weights of solid powders and water in various granulating agents

图1 丸芯硬度和崩解剂含量的关系Fig.1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ngths of pellet cores and the contents of disintegrating agents(n=10)

采用溶出实验测定各批次微丸平均累积溶出度,结果见图2。

图2 以不同浓度乙醇为润湿剂制备的丸芯在pH6.8 PBS中的溶出曲线Fig.2 The dissolution curve of cores produced with different ethanol concentration in the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of pH6.8

如图2所示,随着润湿剂中乙醇浓度的升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加快。统计学分析表明,20%批溶出度大于其余各批次具有显著意义。

因此可以得出同文献[1]一致的结论:微丸的释放度和硬度有关,硬度越小,释放速度越大。

3.2 脆碎度实验 20%批的脆碎度为40%;15%批的脆碎度为34%;10%批的脆碎度为30%;5%批的脆碎度为20%,0%批的脆碎度为2%。20%批和15%批微丸脆碎度实验进行0.5 h后,有大量碎末从扩张室中被风带出滤网。

本实验的参数对丸芯来说是相当苛刻的,因此4种丸芯的脆碎度都比较大。但0%批明显小于其他批次的脆碎度。可以看到相同批次的脆碎度和硬度是有关系的,硬度小,脆碎度越大。这可能是由于用乙醇溶液为润湿剂时,丸芯内部产生了较多孔隙,在受到撞击时更容易碎裂。

本实验制备的丸芯准备流化床技术进行包衣,而所有的流化床包衣技术都要使产品承受一定程度的机械力[2],如果包衣过程中有碎屑(包括药物和辅料)从丸芯的表面脱落,这些碎屑就会随着包衣液重新附着在丸芯的表面,从而改变膜的溶解性或渗透性,增加药物在小肠中的释放,降低药物在溃疡部位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应尽量减少微丸在包衣过程中的破坏。从脆碎度角度来讲,应当选取脆碎度较小的丸芯。

因此,综合硬度、溶出度和脆碎度的实验结果,虽然随着乙醇浓度增高药物从丸芯的溶出速度加快,但为了保证包衣膜的完整性,选取以水为润湿剂。

根据以上结果,确定丸芯处方为:5-ASA,75%(w/w);羧甲基淀粉钠 3%(w/w);MCC,22%(w/w);润湿剂为水;物料与润湿剂的质量比为1.6∶1。工艺参数为:挤出速度30 r/min,滚圆载量40~50 g,滚圆速度500 r/min,滚圆时间6 min,干燥方法为40℃烘箱内放置12 h。

4 讨论

挤出-滚圆是一种能够制备高载药量微丸的方法。微晶纤维素是最常用的挤出辅助物,尽管最近发现其他几种能替代MCC的辅料,如胶叉菜胶,壳聚糖加海藻酸钠,交联聚维酮,但MCC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挤出辅助物。

实验中发现,决定软材塑性的因素有3个:固体物料的性质,润湿剂的量和物料中水分的分布。

本研究发现硬度、溶出度、脆碎度存在一定的关系,硬度大的微丸,溶出度慢,脆碎度大。尽管可以采用增加微丸空隙率,减小微丸硬度的方法增加溶出度,但对以后的包衣过程不利。

应用本实验确定的处方和工艺参数制备的丸芯表面光滑,致密,坚硬,圆整度好,可以进下一步流化床包衣。

[1] Millili G P,Schwartz J B.The strength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pellets:the effect of granulating with water/ethanol mixture[J].Drug Dev Ind Pharm,1990,16:1411-1426.

[2] David J.Air suspension coating for multiparticulates[J].Drug Dev Ind Pharm,1994,20:3175-3206.

猜你喜欢

润湿剂微丸药量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两倍药量
二十味沉香微丸对绝望小鼠行为及海马5-HT系统的影响
乳胶漆中金红石型钛白粉润湿分散体系的选择
油基钻井液润湿剂评价新方法
煤矿喷雾降尘用新型润湿剂优选复配基础试剂的实验
交联聚维酮在中药微丸中的应用
基于转矩流变性的中药微丸润湿剂用量筛选研究
小型水池抗爆炸冲击极限药量分析
药量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