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九水厂引水隧洞停水检修情况分析及处理

2010-07-03周上梯綦中跃左丰收

大坝与安全 2010年2期
关键词:主洞洞身碳化

周上梯,綦中跃,黄 楠,安 翼,左丰收

(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北京 101512)

1 隧洞概况

第九水厂引水隧洞位于密云水库九松山副坝以东约1 km处,是北京第九水厂二期取水工程,于1992年10月开工建设,1995年5月1日正式运用,设计最大日供水能力100万m3,设计供水保证率为97%。该隧洞为圆形压力隧洞,洞径3.5 m,洞长3 078 m,进口高程117.0 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25~60cm,局部加强段衬砌厚70~100 cm。在桩号2+695处设检修支洞,长 87 m,洞径2.5 m,衬砌厚度0.4 m,为圆形压力洞,出口高程106 m。

2 检修情况

密云水库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地表饮用水源地,该隧洞作为主要取水口,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供水任务。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的要求,水库大坝(包括附属输泄水建筑物)每6~10年需进行安全检查,继2001年后,该隧洞于2009年6月18日再次进行停水检修,工期一个月。此次检修工作主要包括洞身混凝土衬砌检查检测、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测、进出口水工建筑物安全复核、进口岩塞段潜水检查及清淤、闸门防腐及水封更换等项目。以下重点对隧洞洞身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述。

3 洞身检查检测情况分析

洞身检查检测工作于隧洞停水后开展,主要项目见表1。

3.1 裂缝

裂缝检查以普查为主,共发现混凝土裂缝345条。裂缝以环形或半环形为主,纵向裂缝相对较少,主要为施工冷缝,大部分裂缝部位有白色析出物和附着物。部分伸缩缝有渗水现象,接缝处有白色析出物和附着物,少部分伸缩缝冲蚀较重,需进行修补。结合普查结果对重点裂缝进行了宽度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裂缝宽度较小,对隧洞衬砌结构安全无影响。裂缝分布情况见表2。

表1 隧洞洞身检查检测项目分布表Table 1 :Items of the tunnel inspection

表2 隧洞裂缝检查情况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cracks on the tunnel

3.2 渗水点

主洞共发现渗水点130个,闸门区及渐变段存在少量渗水点,主洞拱顶位置的灌浆孔均有不同程度的漏水现象,其中个别漏水点呈喷射状,渗水点区域分布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桩号 0+000~0+500、0+500~1+000 及 1+500~2+000 三个区域,靠近出口段的渗水点很少。结合隧洞布置情况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进口段离水库较近,受库水位压力作用影响明显;二是桩号 1+500~2+000段存在 F1 断层,岩层裂隙发育,地下水存在渗漏通道。

图1 引水隧洞渗水点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seepage points on the tunnel

3.3 析出物成分分析

洞身析出物较多,主要分布在洞顶和洞壁上,其中洞顶析出物呈块状分布,洞壁析出物则呈带状,沿洞壁顺直向下直至洞底。析出物颜色有三种,白色为主,黑色其次,另有少量呈红色。分别取以上三种颜色试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析出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次为铝酸三钙,另有少量的氧化铁。根据地质资料,隧洞所在山体无碳酸岩,因此析出物主要来自衬砌混凝土,析出物颜色不同是因为,白色为新鲜析出物,黑色为老旧析出物受水流冲刷所致,红色则为析出物夹杂洞底底泥造成。

3.4 混凝土表面剥蚀

主要检测混凝土表面剥蚀深度、剥蚀面积,确定剥蚀等级。现场检测结果表明:闸门井、支洞段混凝土基本没有剥蚀破坏发生;主洞混凝土总体外观和整体质量较好,只有少数部分存在剥蚀现象,其中进口渐变段混凝土存在多处露筋部位(非受力主筋);此外,主洞桩号 0+370~0+460 和 0+580~0+590段有多处露筋现象,所露钢筋均为环向分布。

3.5 混凝土碳化和钢筋锈蚀

主要检测引水隧洞主洞、支洞、闸门井等部位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钢筋锈蚀状况,从检测结果分析,主洞及支洞混凝土衬砌碳化程度较小,为2.0~4.0 mm,泄槽段及闸室段碳化值为 3.5~4.5 mm。引水隧洞混凝土标号为200号,抗渗要求为S6,混凝土较致密,衬砌结构长期浸于水中,使其碳化深度较小,低于钢筋保护层厚度,不会引起钢筋锈蚀。与2001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混凝土碳化深度没有明显的增加,2009年与2001年碳化情况对比见表3。

表3 混凝土碳化深度情况统计Table 3 :Statistics of concrete carbonization depth

钢筋锈蚀检测发现进口渐变段有部分露筋区域 (非受力主筋), 同时主洞桩号0+370~0+460和0+580~0+590存在多处环向钢筋外露,除以上露筋部位外,未见明显锈蚀。结合碳化检测结果和隧洞混凝土外观检查,判断洞身钢筋总体较好。

3.6 混凝土强度

主洞衬砌抽检频率为每300 m抽取一段进行回弹检测,同时对闸门井、渐变段、支洞衬砌进行回弹检测。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检测结果表明,隧洞衬砌、闸门井胸墙、渐变段混凝土的回弹平均强度及推定值均达到或高于设计强度指标(混凝土标号200号),引水隧洞各混凝土建筑结构整体质量较好。

表4 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统计表Table 4 :Result of the rebound strength testing of the concrete

4 工程处理措施

根据隧洞洞身检查检测结果,采取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对洞身衬砌用高压水枪进行全面清理,凿除表层析出物,并对渗水点及有析出物部位做好详细记录。对渗漏集中部位,先采用临时堵漏,再高压灌注水溶性聚氨酯,然后抹10 mm厚的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对渗漏严重的伸缩缝,首先进行灌浆止水,然后对伸缩缝两侧混凝土进行修补处理,再嵌填BW橡胶膨胀止水条,表层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填平。整个工程共计完成洞身冲洗清理2 939 m,渗水点堵漏70处,伸缩缝修补100 m。堵漏情况见表5。

表5 隧洞洞身主要渗漏点处理分布表Table5 :Distributionoftheseepagepointsonthetunnelandtreatment

4.1 灌浆处理工艺

选用LW水溶性聚氨酯进行灌浆处理。该材料具有较强的防渗堵漏能力,亲水性好,遇水反应,具有二次扩散能力,特别适合于动水情况。材料毒性和刺激性都非常小,对人体和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1)钻孔:根据裂缝走向、渗漏状况布设钻孔,钻孔间距控制在30~40 cm左右,采用电锤打斜孔,钻孔直径14 mm,深度30~40 cm,钻孔应穿越缝面,采用压力水(0.3~0.4 MPa)清理干净钻孔内的尘土。

(2)安装灌浆嘴:将灌浆嘴安装在钻孔内拧紧,使灌浆嘴与钻孔之间无空隙,防止漏水漏浆。

(3)洗缝:用高压水(6 MPa)向灌浆嘴内注入一定量的清洁水,使缝内保持湿润,裂缝内部通畅。

(4)灌浆:灌浆从下至上或从一端向另一端逐孔依次进行。为了保证浆液在裂缝内充分扩散和充填,灌浆压力控制在10~11 MPa范围内,由低向高逐渐上升,直至灌浆结束。记录有关技术参数,主要包括灌浆压力、灌浆量等。

(5)灌浆结束标准:当相邻灌浆嘴出浆或裂缝表面出浆时,保持压力3~5 min即可结束本孔灌浆。

(6)表面处理:灌浆结束7 d后,去除灌浆嘴,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

4.2 SPC聚合物砂浆封堵

对上述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在灌浆止水后,采用SPC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防渗抹面处理,砂浆厚度10 mm左右。对渗漏较严重的伸缩缝,将原缝两侧混凝土凿除约20~30 mm,深50 mm,采用SPC聚合物砂浆进行修补处理,再嵌填20×30 mmBW橡胶膨胀止水条,表层采用20~30 mm聚合物砂浆封堵。

主要施工工艺如下。

(1)基础处理:采用人工凿毛或打磨工艺对渗漏较严重的部位、伸缩缝两侧混凝土进行处理,将表面的疏松、风化、剥蚀层清理至坚硬、牢固、新鲜的混凝土基面。用高压水将混凝土表面冲洗干净。

(2)抹面施工:充分湿润混凝土表面,均匀涂刷一道SPC界面剂,抹SPC聚合物砂浆,抹面厚度10 mm左右。

(3)养护:抹面后潮湿养护 3 d。

(4)刮涂SPC聚合物涂层:潮湿养护结束后,刮涂一道SPC聚合物涂层。

(5)嵌填BW止水条:对修整后的伸缩缝嵌填BW止水条,表层再用20~30 mm聚合物砂浆封堵。

5 结论与建议

结合洞身检查情况及对比分析结果,对存在问题部位采取了工程处理措施,渗水点堵漏效果良好。对伸缩缝进行了修补处理,其它附属设施检查、检测、复核结果均正常,表明隧洞总体安全,可以正常供水。考虑到隧洞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运行维护中,应建立更加完备的工程技术档案,形成系统的检修资料,以便下次检修时参照和对比。

[1]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密云水库第九水厂引水隧洞停水检修技术方案[R].2009.

[2]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第九水厂引水隧洞2009年停水检修混凝土及钢管段检测报告[R].2009.

[3]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密云水库工程技术手册[S].2009.

[4]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S].2003.

猜你喜欢

主洞洞身碳化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施工支洞与主洞交汇三岔口的施工方法
第三系有水泥岩地质支洞进主洞施工技术
大断面黄土隧道斜井与主洞交叉施工技术
博瓦水电站引水隧洞三岔口开挖与支护技术浅析
河口村水库1号泄洪洞洞身支护结构设计
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技术探讨
毕节市关门山隧道洞身开挖工艺
平地园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