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类电视节目迷失了吗

2010-06-23

市场周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类节目婚恋卫视

就在各大卫视都处在综艺K歌的混战之中,几档唱歌选秀节目战火熊熊的时候,跨入2010,事态似乎有了新的变化:正式购买英国版权的江苏卫视王牌节目“谁敢来唱歌”在去年12月底正式停播,原“谁敢来唱歌”班底转战新领域,打造出一档全新的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创造出新的收视浪潮,配合江苏卫视“幸福频道”的新定位,在情感上大做文章。这不禁让人想起同样是在南京同样是江苏广播电视集团,八年前城市频道推出的一档“南京零距离”——曾被认为在2003年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浪潮中扮演了领跑者的角色,由该栏目主创人员提出的“民生新闻”理念更是在业内同行及观众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从“南京零距离”到“非诚勿扰”,从邻里家庭纠纷的解决到大男大女婚恋的话题,在节目选题的不经意转化之中,便掀起了一个个收视新高,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两类节目其实还是同属于民生类节目的大范畴,它们被追捧的过程之中隐藏着一条怎样的线索呢,在这当中又存在着一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两位南京民生类节目制作的一线编导及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些专家。

民生类电视节目的变与不变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两位民生类电视节目制作编导就民生类节目受到热捧这一现象谈到:一个节目受到热捧,肯定是大多数人对其感兴趣,以前是民生新闻像“南京零距离”,“法制现场”这类节目,现在变成像“非诚勿扰这类婚恋交友节目。它们只是形式不一样,但最终的内核还是民众青睐,贴近民众生活。前几年是民生新闻,它贴近民众离民众更近一些,这两年它改换了一种形式比如大龄男女婚恋这种新问题的出现。民生新闻三年前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追捧?因为当时没有这样的节目形态,它的出现当然会带给民众一种新鲜感,而且很贴合百姓,是贯彻为民服务这一理念的,这当中伴随着电视转型的这一过程:从先前的强势媒体转化成一种服务性媒体。总之,不管是给民众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调解,还是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帮他们找对象也好,媒体的角色正在进行转换,从高高在上正在慢慢地放下身段,渐渐地为民众服务。

“就像我们现在去采访那些民众,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看我们的节目,他们说起来就是因为电视上现在播放的这些民生类节目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边,自己身上,说不定某一天这些电视上的一幕幕就会在我们身上重演。其实可以看到重点”就在“民生”这两个字上,不管是民生新闻还是婚恋交友娱乐也好,民生就是接近民众生活就可以了。不论是什么样的节目形态,新闻、娱乐还是其他各类专题,只要贴近受众就会有收视率,这是一个必然。因为靠得近所以很熟悉看到自己的事情在电视上播放,有一种新鲜体验之感,民众当然会去关注它。还有一点就是要符合大家的需求以前像这种剩男剩女现象刚出现,还不是很普遍,那时候大家关注诸如赡养+法律纠纷房产之类的民生新闻。现在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了,大家就去关注这一现象,什么现象频频出现,电视就会去关注它,接近它。

谈到民生类电视节目制作的大户——江苏卫视提出的以“幸福立台”的口号,两位编导表示:“这一口号本身就是一个频道包装的主题,原来提出的是“情感立台”,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只是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如此而已,比如像浙江卫视搞得就很有文化,东方卫视就很新潮。这也不代表它真的关注幸福,它播出的节目受众看了就会幸福?这也未必。

一言以蔽之,“新瓶装旧酒”,民生类电视节目的旧酒依然是市民的衣、食、住、行这个“新瓶”当然是它包装形式的变化。每个人都会去追求新鲜活泼的事物,对于民生类电视节目当然也不会例外。电视并不是报纸,杂志如果要做一些深度的探讨,毕竟要欠缺很多,作为一种麦当劳式的快餐文化更多的是发挥它的娱乐这一长项以不断翻新的形式来适应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可以预见,当“婚恋交友”这一民生类电视节目形式“燃烧过度”,观众对其产生审美疲劳,需求转换之时,也就是其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被消费完结之日。

民生类电视节目的症结:一种泛娱乐化趋势

“泛娱乐化”这一词语现在屡屡见于各种报道与学术文章之中,难道我们真进入到了这样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我们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心甘情愿地成为我们所制作出来的媒介景象的奴役品,媒介为我们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成为了我们唯一的行动坐标。

在2005,2006年民生新闻节目风起云涌之时,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有关禁令中也出现了“泛娱乐化”一词,在一项禁令当中有这样的表述:“要进一步改进广播影视文艺、娱乐、情感类节目,着力提高其质量,品位和格调,抵制低俗之风。采取措施解决主频道、主频率节目弱化新闻,泛娱乐化倾向和电视剧播放过多问题。”在现实的民生新闻操作实践中从业者是如何来看待泛娱乐化这一问题的,在对一线编导的采访中,他们认为:“泛娱乐化现在成为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其实它可以分为两个东西,一个是大家比较深恶痛绝的,泛滥娱乐什么都娱乐,什么桥段都有太无聊:还有一个就是广泛娱乐。其实观众看电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娱乐如果把节目制作的太高深,太政治化观众就会不大乐意去收看。广泛娱乐是一个趋势,只要大家现在把泛滥娱乐转换到相对好一些的广泛娱乐上就可以了,这只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泛滥娱乐必定会过去,毕竟收视率在这里,市场在这里,民众也在这里,去伪存真,好的节目形态会留下,那些泛滥的,恶俗的东西,会被淘汰掉。这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谈及以民生类节目为代表的节目类型的“泛娱乐化”倾向是否弱化了主频道正统电视新闻节目播放这一问题时,两位编导不约而同的表达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只不过是现在电视节目的增多分散了观众,观众这块蛋糕就这么大原来的电视节目就是那么一块,现在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所以感觉被弱化,或者说它的播出时间缩短了。其实电视从开始到现在,每天只能播出固定数量的节目。主频道那种政治新闻不可能被弱化,而且在中国这种传媒体制之下也不可能被弱化,只不过是大家的选择更多了而已,比如说七点至八点这个时间段,以前统一是新闻联播,现在这个台放电视剧那个台放综艺节目,大多数观众就不会去看新闻联播了。但是如果说正统新闻娄节目本身弱化同,这是不可能的”民生类电视节目的隐忧:一种民粹化的倾向

与传媒界业内人士对民生类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乐观态度相比,身在局外的新闻传播学专家对此则抱着一种谨慎,忧虑的心态。在与传媒专家的交谈中,他们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电视台一直秉持这样一个看法,即收视率是生命它决定了一个电视台的存活或者栏目的生死。在传媒界要达到高收视率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充分发挥传媒社会公器的作用监督政府这类强势部门的运行但在中国现行的“喉舌”体制中是不大可能完全实现的。另一个方向就是转向弱势的民众,尽可能多地发掘“材料”,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挖洞”直至挖出人性中隐秘的东西,甚至阴暗的一面,来满足人性中所固有的弱点,这样一来就可以博得受众“一笑”,高收视率也就会到手了。我们不能否认电视传媒的娱乐功能,但这样的娱乐功能如果过度泛化了,低俗化,弱智化的浊浪就会滚滚而来。

我们看到民生类电视节目倾向娱乐化的原本初衷是为了避重就轻,避开政治的红线,拥抱娱乐这一蓝线,来达到“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实现政治,经济“双丰收”但是要注意如果通过过度渲染娱乐化的情绪这种手段来做民生类电视节目长此以往,把蕴藏在民众之中的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因素挑动起来,历史和当代的经验已经告诫过我们,这种“民粹化”的路线非但不能搞好“民生”,服务好“大局”,更可怕的结果可能是对社会的发展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可能使政治这一条高压线短路。湖南卫视唱响“快乐”江苏卫视主打“幸福,情感”……东边日出西边雨,大家你来我往,沉浸在情绪化的海洋之中,放弃了对意义的思考和现实的追问,没有理性的光芒没有诗意的缠绵,有的只是虚无的情感和快乐恐怕这并非是一件好事情吧。

人之所以迷失是因为他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或者走错了方向,也就是我们俗话常说的找不到北。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走的多的那条路未必是正确的道路方向也未必对只不过容易上手省去颇多周折罢了。“南京零距离”火了,大家竞相走它的套路,掀起了民生新闻的热潮,“非诚勿扰热了,众多卫视又可能一哄而上克隆复制,带动起什么婚恋高潮……但民生类电视节目目前所走的道路不论是原创还是复制、粘贴,众多卫视似乎都迷失在了带有平民化,情绪化非理性化,极端化以及这些所导致的泛娱乐化这条民粹化的道路上。“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在完篇之时期望民生类电视节目不要在民粹化的道路上盘桓太久,拨开迷雾走向光明大道。

猜你喜欢

类节目婚恋卫视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如释重负
不喜欢胖的
“东方、北京卫视收视飘红” 2016卫视黄金剧场首季收视盘点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
婚恋心理探秘
编者的话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