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弱势群体令人忧

2010-06-19叶旭东

湖北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学困生家庭

◎/叶旭东

据报载,中小学约有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致使他们成为学校的弱势群体。这些学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缺陷,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其现状令人担忧。

四类学生属弱势群体

学困生,成绩是永远的伤痛。每一个学校、班级,都存在后进生。优秀学生和学困生玩不到一块儿,两派形成各自的阵营。学困生被别人“痞”多了,就干脆在课堂上睡觉或逃课,一些性格内向的女生,则整天苦着一张脸,沉默寡言,而老师则习惯于看重成绩优秀的学生。久而久之,加重了学困生的自卑感,并最终丧失上进心。

贫困生,贫困是永远的距离。贫困生往往在穿着、饮食、费用等开支上选择较低标准,受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的嘲弄。

单亲生,亲情是永远的阴影。在离异家庭里,受到伤害最大的是子女。他们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缺乏完整的父母关爱,缺乏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容易自我封闭,常常显得胆小、敏感、内向,担心别人会向他们投来异样的眼光。

内向生,性格是永远的缺陷。在学校里,性格孤僻、偏执暴躁、任性好动的学生大多不受师生的欢迎,他们几乎没有朋友,自控能力差,不善与人交流,自卑心强,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正视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难题

校园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主要有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应试教育是产生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当前,一些学校在评价学生时仍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成绩不好就是差生,成绩好则是优生。在错误的价值取向下,学生成绩不好是自己的错,不受重视甚至被歧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成绩面前,他们难以抬头做人。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环,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有些家长以个人为中心,完全漠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思想,导致孩子郁郁寡欢。一些家长不善控制情绪,他们情绪低落时或碰到烦恼事时便迁怒于孩子,甚至棍棒、拳脚相加,有的家长遇到挫折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这样的举动不仅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还会将不良情绪和消极处世的态度传递给孩子。

帮孩子走出弱势群体阴影

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心理易受到伤害,更易出现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则是教师、家长乃至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老师,家长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来武装头脑,并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有利于孩子从弱势群体中走出来。家长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努力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加以鼓励,特别要避免批评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自卑感。同时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家长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处事考虑孩子的感受。

面对校园弱势群体,教师的关注、鼓励、帮扶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关爱帮助弱势学生,营造弱势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教师多一些耐心,就能看到学生的转变。其实,转变一个学生,不仅是挽救了一个人,而且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学校、家庭、社会应多创造学生成长环境,教师和家长要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鼓励和帮助,使他们从心理阴霾中走出来,变得自信、乐观、坚强起来!

猜你喜欢

贫困生学困生家庭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