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博物馆发展意识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关于免费开放后的中小型博物馆现状的思考

2010-06-19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免费博物馆文化

王 飞

(东莞展览馆 广东 东莞 523888)

自2008年1月中央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来,全国已有1440多家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此外还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自行向社会免费开放。目前,很多大馆免费开放后门庭若市,参观人数呈数倍增长,但是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仍然还是有部分场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在经历短期热闹之后,依旧是回归到原来的境况,观众依然是屈指可数,场馆依就是门可罗雀。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从业人员很是困惑,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找出原因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改变传统博物馆观念,创新博物馆发展意识,从“博物”到“博人”,真正做到以人为主体的“以人为本”,将博物馆发展成为满足人们多元文化消费及休闲旅游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多年以来,我国博物馆一直起着教育者和讲故事的角色,单向甚至想当然地强加于观众接受度之上,形式单一,陈列呆板,只有说教没有互动,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在目前多元社会及文化消费多样性的背景之下,何来参观者?何来关注度?只剩下门可罗雀这种惨淡的场面,更别谈“文化惠民”这样宏大的目标了。现阶段,人们参观博物馆只是为了接受教育,为了沉思。这导致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仅仅是主题和材料的简单组合,没有参与性和趣味性,没有参与者,没有了观众,自然也体现不了博物馆的价值所在。青岛市博物馆馆长认为,博物馆要提升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定位应该改变,应在不改变公益性的前提下,尝试市场化运作方式。在人们知识含量和文化视野不断拓展的今天,现代型博物馆应该突出一个“博”字,即“博物”的同时更要“博人”,兼容并包,开放宽容,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潜在需求,观众已经成为博物馆所有工作的基础。[1]“博物馆是大众媒体,是介于公共集市和百货公司之间的混合体”——Andreas huyssen的这句话,武侯祠博物馆已经开始了实践,目前看来运作的相当成功。

其次,整合内部资源,提高陈列展览水平,保持固定陈列常办常新。

我国很多博物馆馆藏丰富,藏品上达几万件至几十万件,可实际展出的一般在几百件左右,而且基本是常年不换,“博物”只是简单的体现在藏品上,而没有应用在展览上。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杨玲认为:只是把藏品当作文物来保管,藏品丰富但不流动,是无法吸引持续的参观源的;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认为:免费开放后,考虑的主要的问题,不是担心人多了,是过了最初的高峰期以后,会不会又恢复到以前,一个展览人家都看过了,他怎么反复走进博物馆呢?那么博物馆怎么样常办常新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整合内部资源,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在内部研究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进行一些展品调整,适时更换一些展品,来达到目的。二是要借助项目设计专家的智慧,将同样的藏品通过不同的展示思路进行重新进行组合排列,甚至用不同的展演方式,以增强吸引力。

再次是挖潜内部潜力、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小展不断,大展展现,小展养大展、大展促发展的方式,多多举办临时展览及相关活动。

在一个新的基本陈列推出后,在一个时期内,可能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吸引观众的目光,但是,新鲜过后就是长久的冷漠,博物馆也随之门可罗雀,逐渐成为被观众所淡忘的文化角落,成为博物馆人的博物馆。依靠一个几年不怎么变化的基本陈列,博物馆很难将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发挥出来,只有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有观赏性、有质量、有品味的临时展览,让观众每一次走进博物馆,都有新的收获和感受,甚至让观众对博物馆接下来要举办的展览有一些建议和期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展示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青岛博物馆馆长黃耀华认为:越来越多的的对外交流使从业人员认识到,常换常新的临时展览才是夺人眼球的最佳看点。那么作为地市级博物馆,怎么样来运作临时展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内部挖潜,调动所藏资源,在保证基本陈列不受干扰的前提下,整理出能够单独成为专题的藏品系列。或依据现有资源,组合小型展览,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也能引起观众对展览的热烈反应。这样的展览,不仅调动了观众参观欲望,同时又能通过工作实践来提高本单位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养。目前许多大中型馆的做法就值得学习和参考,例如浙江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还精心准备了“浙江省民间收藏珍品展”、“高风翰书画展”和“青瓷撷英展”等一系列展览,并组织馆内专家为民间收藏爱好者开展“为你鉴宝”的免费活动。中国印学博物馆不仅在春节期间举办了“中国圣旨珍品及科举考试史料展”,中国茶叶博物馆则举办了“浙江民间收藏茶具展”,让收藏爱好者也有机会向公众展示他们的藏品,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博物馆业是一种公益事业,只有让老百姓和博物馆互动起来,让进入博物馆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免费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浙博常务副馆长陈浩说。

2、整合有效资源,加强馆际交流、充分利用文物的租借制度,通过各种渠道,举办临时展览;例如上海博物馆也是可以借鉴的,就是在免费开放后便是利用其资金和地域优势,不断引进国内外尊贵经典的文化遗产,如“黄金:前西班牙时期的哥伦比亚艺术展”、“谢稚柳回顾展”、“荷兰收藏家尼乌文赫伊斯捐赠瓷器特展”、“古代印度艺术展”、“俄罗斯皇室珍宝展”、“中日所藏宋元绘画珍品展”和“鉴真与空海: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因而吸引了大批的參觀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3、在发挥系统内部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系统外各个行业团体的优势,与各那行业协会、各文化团体建立展览联络关系,互通信息相互帮助,形成展览需求及供给的信息对称,增加博物馆对社会触角的敏感性。东莞展览馆在开放之初,就设立专门人员,负责与全国各相关协会、个文化团体以及有文化需求的地方企业和机关单位进行了业务沟通,建立了展览网络。为以后的临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作为中小型博物馆大多数都担负着一个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科普教育基地的使命,协助政府向公众宣传先进文化也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例如东莞展览馆就是在研究消化政府政策和相关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导向,配合相关部门不断推出新的展览,为东莞的经济发展和“双转型”做好宣传及推广工作,如“巨变——纪念东莞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东莞设立地级市20周年巡回展”“映莞情——东莞援建映秀纪实”“百名书法家撰写道德名言书法大展”“新莞人迎春书画展”等一些列展览,在宣传政府政策的同时达到社会教育目的。

第四,改善公共服务环境(包括软环境)增加服务项目、大力提升陈列展览的服务增值,以陈列为主导,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多元服务的文化休闲平台。

目前很多中小博物馆尤其是新建或在建的博物馆,硬件环境不错,但软环境设置上就值得探讨,很多博物馆还是传袭着原来的套路,即展示加办公加收藏研究的固化思想,没有考虑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消费的可选择性、文化服务的休闲性及综合性。其环境性格冷清、孤独,其结果就是被遗忘,被边缘化,成为当下许多博物馆的所处的境地。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借鉴市场经营思想,在公共服务中,引进“顾客关怀”(Customer Care)等概念,在展览的开发与创新、人员队伍的组织、观众的吸引与开发措施等方面,都借鉴企业化经营的理念,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改善博物馆服务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善博物馆服务空间,营造具有亲和力、宜人性及参与性的空间氛围。现在许多博物馆空间设计过于严肃与冷静,笔者认为应该在不破坏参观体验的基础上,多体现出一些带有温暖的、平易近人的人文色彩,如在装修材质选用、色彩设计、家具选型等几个方面就要在考虑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凸显温暖亲和的空间感觉。

2、另外,还可设立及增加具有便利性、参与性或体验性的休闲区域。如设立观众休息区、信息阅读区(电脑、电视、纸本读物等)、儿童区、博物馆资料查阅室及娱乐体验区(模拟驾驶、音乐鉴赏、场景游戏等)等、有的博物馆还设立就餐区或咖啡区。这里要注意问题是,在免费开放后,如何对观众进行行为诱导管理和群体识别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

3、增加服务项目,体现文化消费的休闲性及多样选择性。例如金沙博物馆的3d影院、袁崇焕纪念园的定期的电影播放,东莞图书馆的文化论坛及各种讲座、有的博物馆为馆外人员开放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开展咨询、文物鉴定及纪念品开发等服务,甚至有的博物馆还将电信充值、酒店查询等便民业务引入了博物馆,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最后,改革博物馆内部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实现博物馆功能转换,是提升博物馆活力及激发博物馆发展潜力的基础,是博物馆事业的二次革命。

自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创以来,中国博物馆人就开始了博物馆事业的探索之路,作为文化窗口,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当代社会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传统博物馆的职能是以收藏为主、以展览为线,来实现博物馆的四大功能,基本上是以“我”为中心,是静态的,是固化及单方面的;而现代博物馆要求博物馆不仅要做“生产者”和“保管人”还要做“经营者”及“新文化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博物馆要加大力度调整及规范内部的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当代社会对博物馆工作的要求。例如,青岛市博物馆,2003年开始就对内部管理构架进行了调整改,撤销了过去的研究部,成立以展览项目开发和市场策划为主的策划研究部;并且以市场及观众为核心,设立产业开发部,加大市场营销工作的力度。

总之,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只是博物馆文化工作走进大众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走的路应该还是很漫长、很艰难的。但是我们坚信,在党的政策正确指引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我们的博物馆事业一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1]《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珍妮特·马斯汀[美].

猜你喜欢

免费博物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博物馆
谁远谁近?
免费的午餐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露天博物馆
免费WiFi覆盖全球你怎么看?
博物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