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0-06-19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农民信息化农业

王 颖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推进农业信息化,已经是我们国家信息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必须明确、必须完成的一项现实任务和历史任务。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省实施了以农业信息化促进传统农业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几年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如何满足农民信息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信息服务,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一、黑龙江省农民信息需求分析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为13个市(地)、68个区、64个县(市)、898个乡镇和9 056个行政村,人口3 8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46.1%。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

本文对黑龙江省阿城、肇东、延寿三地的部分乡镇进行了抽样调查。每村抽样调查70~80户,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样本的数量216份。本次调查对黑龙江省不同层面的农户对待信息的态度、需求何种类信息、获取信息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立足以信息需求为导向开展农村信息服务。

1.农民主要信息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农民对信息需求表现为实用性和多样性。农民所寻求的信息,是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信息不仅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而且还帮助农民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急速变化。同时,农户的信息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种养技术,而是向市场、技术、政策等多元化需求发展。

表1 农民主要信息需求

2.农民信息主要获取渠道分析

从调查分析看,农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对农民产生决策影响的主要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在信息决策和采纳阶段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农民选择信息渠道的价值取向,即方便快捷、易于使用、可以信赖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3.农民得到信息服务的难易程度及满意程度分析

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想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有一定困难,同时认为得到的信息也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反映出,要在畅通农村各种信息渠道方面下工夫,尽管有电视、报纸等传媒,但由于缺乏针对性,使信息的供求不能有效衔接。

表2 农民信息主要获取渠道

表3 农民得到信息的难易程度

表4 农民对得到的信息内容的满意程度

二、农村信息服务存在问题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处于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建设投入少,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94%的村,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日趋完善。但对比发达省份,我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投入,特别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是基础设施薄弱,硬件短缺、简陋,技术手段落后;另一方面是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运行维护的经费缺乏保障。从调研中了解到,阿城农业信息网站由于经费紧张,拖欠网通公司网络建设费,于2006年被迫变更,链接到哈尔滨农业信息网,使农业信息服务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服务的主体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在信息供给程序上基本是按“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农户”的次序层层落实。在信息供给上供给什么、供给多少大都是由各级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决策,农民普遍反映需要更多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指导性、分析性、前瞻性、预测性和时令性的信息资源却难以满足,造成农民对接受到的信息服务满意率低。

3.信息供给断层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乡镇,但是在乡镇与农户之间却出现了“断层”,缺少连接信息网络与农户的互动载体,影响了农业信息作用的发挥,因而需要开发适合农民互动信息需求的有效终端载体。

4.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由于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地位低,待遇低,加上政府的投入经费少,培训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开展信息服务。

5.农业信息采集不规范,质量低,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较差

目前我省农业信息采集方法简单,大多是根据基层汇报的情况整理的,由于受农村基层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偏好的限制,导致农业信息的采集质量差,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的需要。

6.信息发布频率低,无规律,不规范

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有的网站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更新信息。没有形成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信息需要。

三、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创新服务模式

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应从我省当前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针对农民的信息需求,探索符合新时期农村信息服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模式,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政府推动模式

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统筹规划、宏观协调、组织推进、制定标准、规范管理”等方面,并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推动可以使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集成性和协调性,避免低效率重复建设,建立真正为农村服务的平台。

2.信息定制服务模式

随着农村信息网络的拓展,利用无线寻呼网络,开展信息定制服务。即农民将所需的农业信息发送到“无线农业掌上电脑”或“农业信息机”接收终端上,网络服务中心就可以根据农户需要,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农户,使农民享受到了个性化服务,提高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

3.“三电合一”服务模式

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如我省创办农业信息电视节目《黑土·家园》、乡村广播《信息大市场》,全面开通12316“三农”热线,在解决农民信息需求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专家服务模式

从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选拔素质高、业务熟、专业覆盖农业方方面面的专家、专业人才,成立省级、市(地)级、县级三级农业专家队伍,面向全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采取方式一是建立专家咨询系统,通过网络开展专家咨询服务,解决农民疑难问题;二是组织专家座谈,发布市场预测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发挥专家队伍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的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5.“科技 110”模式

可以利用已建成“科技110”信息网站,以政府补贴购置电脑上网的方式充分利用覆盖全省的电信通讯网络,开展网络延伸普及工作,并在农村各专业协会的科技带头人、各类专业大户中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户作为科技信息示范户,配置电脑与网络联通,实现农户直接上网获取各类科技信息的愿望,有效地解决网络信息技术进万家“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6.“农民信息之家”模式

可以由各级政府牵头,以乡镇为基本单位,适当延伸到村社、专业协会和致富带头人,建成“农民信息之家”,并为信息之家配备计算机等设备,接入互联网,向农民及涉农组织免费提供多载体、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各信息之家每逢集日全天候开放,群众可直接查询各类信息,同时设立信息发布栏,定期发布各类信息。各乡镇以“农民信息之家”为核心,在各个行政村设置信息服务站,村民小组设立信息服务点,并在乡镇设立专职的农村信息员,聘请各个层面的兼职信息员,从而形成一个反应灵敏、渠道健全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

7.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图书馆通过提供参考资料(即纸本或电子文献)、参考咨询服务(即直接的问题解答)、导引服务(即把农民引导到能更好地回答其问题的其他机构)等,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一站式”服务。

8.农村合作化组织的信息服务模式

可以采用会员制,合作化组织利用信息化方式替农户销售农产品,并根据会员的需求,提供最新、最权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而农户只负责生产。农民与合作化组织通过建立这种双向交流关系,可获得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门信息,提高生产能力,拓宽销售渠道,获得更多的收入,充分发挥合作化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功能。

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

几年来,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基本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依靠信息致富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手段。但由于我省幅员辽阔,地域间存在经济差异,导致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均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着的服务组织形式化、服务功能单一化、服务资源分散化等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监管作用

农业信息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在相当长的阶段内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推动,应该列入政府的支持范围。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及其农业管理部门有能力促进、管理、协调农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减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效益,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只有政府担当组织、主导与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角色,以信息产品的供给者、需求者和信息市场的调节者的三重身份介入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建立主导型政府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良性循环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利用与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为“三农”提供信息支持。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我省不同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差异,部分地区受资金投入的限制,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无法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政府投资为主,设立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发挥市场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为加速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3.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农业部门应依据“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联合保障”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以市县为单位,依托城镇农业发展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对农业数据库建设进行统一领导,合理规划农业数据库的近、中、长期目标,实行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在整合横向涉农部门信息资源上,采取共建各部门网络平台和网站,为农业信息网的一个节点,提供链接和维护,实现互联互通。在现代网络和传统媒体资源整合上,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实现网络与电视、报纸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连接,实现区域和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效用。

4.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发布机制

农业信息资源对农民的生产决策和收入增加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改革传播渠道,建立农民与政府定期沟通制度,或利用网络自下而上地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组织专家学者对农民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上报给决策部门。这样,决策部门就可以快速地了解农民需求的动向,及时调整供给内容和方式,对农民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政府追求的目标与农民的需求完全一致;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使政府信息发布规范化、法制化。

5.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信息员队伍建设,是开展信息服务的根本保证。现在我省信息服务组织日趋健全,省、市都设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做到县有信息中心、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室,但信息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要有计划地对乡镇、村一级信息员分期分批进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员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同时吸纳优秀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农业信息推广工作,保证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及时有效。

6.强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网络延伸,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日益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村的生活方式,如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减少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节约流通成本,使生产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网络化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及时获取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产品销售、市场行情等信息,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以便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进一步扩大网络延伸。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农民获取信息的时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

[1]黑龙江统计年鉴[K].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9.7.

[2]张军.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3]龙江六十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

[4]杨莹,范亚东.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商业研究,2008,(2).

[5]于良芝,张瑶.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J].图书馆建设,2007,(4).

猜你喜欢

农民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