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之意义

2010-06-04

改革与开放 2010年6期
关键词:卡夫俄国列宁

杨 光

摘要: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是一个理论假设,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而我们在实践这一思想时,要谨慎从事,一切必须以现实条件为转移。

Abstract: Marx about “surmounts the Kafuding canyon” the thought is a theory supposition, has in the epistemology significance; But we when practices this thought that must proceed with caution, must take the actual condition as the shift.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馬克思列宁革命

Key words: Kafuding canyonMarxLeninRevolution

作者简介:杨光(1958—),男,江苏如皋人,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近些年来理论界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议论颇多。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各种观点相互争论。笔者经过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得出两点结论:其一,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本身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其二,我们在实践上应当慎重运用这一思想。

一、马克思的想法

马克思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在他回答《祖国记事》杂志社编辑查苏利奇的询问(来信)时,所作地答复里的(复信草稿)。里面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如果把他关于西欧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论述,变成世界社会历史的“一般道路”的话,那不是对他的赞誉、而是对他的侮辱。其二,如果西方的革命能够与东方的革命相互配合的话,那么在吸收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积极成果的基础之上,俄国村落的公社可以成为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起点,从而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恶果,这就犹如跨越了卡夫丁大峡谷(比喻)。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就此思想进行过全面和深入地阐述或公开发表,只是在《共产党宣言》的俄文版序言中,就上述内容的“其二”方面作了重申。为什么呢?首先马克思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谨的,不成熟的东西是不会随意发表的;象这类涉及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一旦有所改变的话,肯定是要谨慎从事的。其次马克思那时正在研究俄国,尽管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能否被事实所证实,还有待实践来检验。那么究竟怎么来看待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呢?笔者认为,必须对马克思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思路做详尽的考察与综合,才能分析出并把握住这一思想。现在扼要地论述之:

1、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看法

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完整阐述的著作,首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着重阐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交往关系是随着生产过程的变化而改变的”、“生产力造就了现代市民社会”等等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他具体分析了西欧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不同历史阶段,来支撑他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但是这部著作从来没有发表过。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里说过,那时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晰地向他谈论过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尽管《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早期著作为他们俩人共同之作,但是这个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观点是马克思一个人的。

到了马克思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时,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呈现在人们面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话语类似公式般地被展现出来。这往往就被人们视作为马克思的成熟观点、甚至被捧为圭臬而崇拜,尽管还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里面仍然有社会发展几个阶段的论述,而且马克思斩钉截铁地认为一个社会的潜力在没有耗尽之前是不会灭亡的、而新社会在旧社会的母胎里没有成熟之前是不会诞生的,人们只有在现有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形态。

在马克思的名著《资本论》的序言中,他指出:一个社会即令认识到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能跳过去;但是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至此,马克思一直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晚年对俄国社会村落公社的看法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把视角转向东方,以寻找新的革命爆发点;他把目光锁定于俄国,认为它最有可能发生革命、从而影响西方。为此,他自学了俄语并大量收集了关于俄国社会历史的资料。他惊奇地看到俄国竟然还存在着具有原始共产主义性质的村落公社,它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保存完好的农村社会形态,尽管已经开始大量地受到资本主义侵蚀的影响。

通过研究马克思认为:假如在外界的帮助下,只要充分利用社会文明的成果,俄国村落的公社可以不解体、避免资本主义道路的恶果、从而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度。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外界必须是高度发达的社会;这里的社会文明成果必须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上造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积极成果;这里的资本主义道路的恶果是指,资本原始积累的残忍、自始至终的劳资激烈对抗、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等等现实状况。可见,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看法随着研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的现状是有变化的。但是并没有离开原来的观点,而走得太远;反倒是考虑到了不同情况和条件,作了补充。这个补充使得他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更具有世界性。因而当《祖国记事》杂志社编辑查苏利奇来信询问时,他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并且在《共产党宣言》的俄文版序言中,作了重申。然而在马克思的有生之年,这个设想没有成为现实。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俄国向西欧社会靠拢,国内的村落公社迅速瓦解;最终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俄国还是走上了经典式资本主义的道路;因起点低、时间晚,所以处于不发达的状态。马克思的这个思想成为了一个“假设”,而留存于理论上。

那么这个思想具有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它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当人们在谈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应当看到各个民族、国家、地区在发展阶段和转型过程中,由于具体状况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不能强求一致、削足适履地去追求所谓的“一般规律”。第二,人们在选择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上,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之上、可以有多样性的考虑,具体走什么路关键是看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不可拔苗助长。第三,人们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况且马克思本人的观点也在随着他自己研究的深化而有所改变,不仅不死板,反而体现了灵活性。上述的特殊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

二、列宁的实践

如前所述,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有等来俄国革命的爆发,他的思想则成了理论上的假设。但是列宁却接受并且继承了其理论遗产,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践了马克思的思想——即十月革命极其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分析列宁的观点,会给予人们不少的启示。

1、十月革命体现了俄国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十月革命的爆发有其必然的一面。俄国进入资本主义以后,因起点低、时间晚,因而处于不发达阶段。加上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社会多重矛盾叠加,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导致国内阶级对抗总爆发;革命终于掀起高潮,资产阶级遂掌握政权。但是克伦斯基政府不仅没有解决社会矛盾、退出战争,反而欲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会促使俄国卷入无底深渊。布尔什维克党毅然决然地提出了,“变国际战争为国内战争、变资产阶级革命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以“和平、面包、土地”为口号,号召工人、士兵、贫苦农民起来,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而且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迈进。

列宁在1916年时就分析了世界革命的形势,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被突破,而且俄国将是总爆发点。1917年4月回到俄国时,高呼“社会主义革命万岁”;并且制订了《四月提纲》,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应当说列宁是一个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者,他的观点的提出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俄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因此面对现实以大无畏的勇气,指导了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人民群眾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为此,列宁还与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的理论家们(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进行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之战。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既生产力高度发达、范围遍及全世界、至少几个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同时起来革命。这就是所谓的“共同胜利论”。对此没有几个理论家是赞同列宁的主张的,他们认为列宁提出来的“一国胜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因为俄国生产力落后、地域偏东一隅、没有西欧工人革命运动的支持;那是必然要失败的,即使不倒也是东方专制主义的翻版。而列宁却认为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相当迂腐,他们失足的原因不是从现实出发看待问题而是从抽象的教条出发。他提出了一些不同与他们的观点:例如,世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是以各个国家发展的特殊性为前提的;再如,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三如,为什么不可以先夺取政权,再进行建设呢?列宁认为:按照书本来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应当是按照经验来谈论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在论战中闪耀出来的思想给人们很大的启发。这充分显示出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意义,既特殊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被列宁所吸取、并且在现实中所应用。按照列宁主义的观点:落后的东方国家也可以利用社会矛盾、在革命的形势下,由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向着社会主义的前景迈进。

2、新经济政策的出台表明落后的国家只能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亚曾经说过,伊利奇尊重现实、无论它是多么的残酷。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以后,国内外环境相当严酷,国内叛乱和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几乎要扼杀新生的政权。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来尽量挽救革命。然而列宁却发现俄国极其落后;不仅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而且面临小生产的汪洋大海。直接通向社会主义困难重重,因此只能实现退却。所以当外部压力减轻时,又一次面对现实、推出以粮食税为标志的新经济政策;再次以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停止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结束了军事共产主义的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要旨是运用国家资本主义为中间环节和台阶来迂回地、曲折地、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例如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托拉斯+普鲁斯铁路+美国国民教育++…;再如开放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工农关系、搞活经济;三如向外国开放,利用外国的资本、科技和管理,向资本家学习做生意(搞懂商业)。诸如此类等等。列宁对外的和平政策和对内的新经济政策,着实地让当时的俄国摆脱了直面的困境和危险,屹立于东方而不倒。

今天当我们再回首往事、对当时的情景进行深入地剖析时,却发现这里还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问题在起作用。当初马克思在谈论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时是有前提的,即必须要有外界(高度发达社会)的帮助、汲取人类文明在资本主义阶段所创造的积极成果等等条件。除此之外,是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还是得走由中世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再根据“共同胜利论”的指向迈进社会主义,最后世界大同。事实上,尽管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并领导了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政权,然而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却存在基础薄弱、无法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阶段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只好回过头来采取间接过渡,运用中间环节和台阶来弥补基础的做法。而新经济政策的思路确实是对头的,它在认识论上则是由前面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的特殊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向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统一性和原则性方面靠拢或回归。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历史的辨证法,而且后来俄国社会历史中的种种事态再而三地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我们探讨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且对其意义所在作了说明。本文意在表达:此思想只是一个理论假设,实际运用时应当谨慎从事,一切以现实的条件为转移。

猜你喜欢

卡夫俄国列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卡夫收购联合利华告吹
木炭鱼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