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成效及建议

2010-05-29柴秀萍张节伯张凤春

中国蚕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微粒子蚕种家蚕

柴秀萍 张节伯 张凤春

(盐城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

盐城市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成效及建议

柴秀萍 张节伯 张凤春

(盐城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

回顾了盐城市近十多年来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工作,分析了家蚕微粒子病病毒率变化的态势及成因;针对目前蚕桑生产环境,提出了强化“防微”意识、完善生产运行机制、净化桑园环境、提高生产质量水平等“防微”技术措施。

盐城;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成效;

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微孢子虫作为一个物种,隐伏在蚕种生产的各个环境层面,随野外昆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及防治工作的力度和强度此消彼长。微粒子病防治是蚕种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组织管理蚕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防治的效果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兴衰、企业的存亡。盐城市是江苏省重点蚕区,回顾近十多年来盐城市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近几年蚕种生产中“微毒”反弹的原因,提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对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盐城市蚕桑生产。

1 蚕种生产中母蛾微粒子病的检验情况

从 1998—2009年盐城市生产蚕种中家蚕母蛾检验情况看(表 1),盐城市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经历了 3个阶段。第 1阶段为 1998—2002年,是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攻坚阶段,通过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该病的发生态势得到有效控制,蚕种的“微毒率”呈几何级数下降,蚕种的“无毒批率”显著提高,蚕种的淘汰率从 10.0%下降至 0.5%左右;第2阶段为 2003—2007年,随着“防微”技术的日臻完善,“防微”工作作为全市蚕种生产的首要技术措施已深入人心,蚕种的“微毒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平均蚕种的“微毒率”控制在 0.032%以下,“无毒批率”稳定在 70%左右,淘汰率在 0.7%以下;第 3阶段是 2008—2009年,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呈上升趋势,虽然蚕种的“无毒批率”还保持在 65%以上,但平均“微毒率”上升幅度较大,特别是近 2年的秋季,蚕种的“微毒率”上升幅度比较显著。

表 1 1998—2009年盐城市生产蚕种的母蛾检验情况

2 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成效

回顾近十多年来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分析家蚕微粒子病毒率的变化态势及成因,针对现有的蚕种生产环境,进一步研究及加强“防微”技术措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1 建立家蚕微粒子病监控体系

以盐城市各蚕种场质检室为依托,对生产区域的内外环境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监控。一是研究调查饲育过程中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动态,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垂直传播的监控技术[1],遏止了蚕种生产过程中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播和发生。二是研究调查了饲养前、制种后家蚕微粒子孢子的分布状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抽样检验方法[2],规范环境检测技术。三是研究调查桑园内及其周围野外昆虫,特别是鳞翅目昆虫的发生数量及家蚕微粒子病的“毒率”水平[3],摸清了盐城区域内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和传染规律。四是总结研究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预防监控的项目、方法、预控技术和指标[4],特别是对菜粉蝶、桑园鳞翅目昆虫的发生数量及微粒子孢子的带毒情况,提出了明确的预控指标。

2.2 明确盐城蚕区“防微”技术路线

2.2.1 不同分布状态家蚕微粒子孢子的防治 通过调查家蚕微粒子孢子在环境中的分布状态,提出了家蚕微粒子孢子在环境中分静态(蚕室、蚕具、尘土等非生物体上附着的微孢子,以下简称“静态微孢子”)和动态(生物体内存在的微孢子,随生物运动传播,以下简称“动态微孢子”)2种状态[5],让防病消毒工作有的放矢。防治“静态微孢子”依据原蚕发育进程转换防病消毒工作重点,控制生产区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双向传播污染。在蚕期,规范日常防病消毒措施,防止将外界环境中的家蚕微粒子孢子带入到生产区;在种茧期至制种期,规范各种废弃物的处理,防止病原物从生产区扩散到外界环境。“动态微孢子”的防治以杜绝垂直传播及交叉传染为目标,通过蚕座微环境、桑园大环境的净化,减少食下传染。

2.2.2 不同生产季节的“防微”技术路线 研究了盐城市蚕种生产上在春季和秋季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存在 2种主要不同的传染途径,制定了清晰的“防微”技术路线[6]。在春季以菜粉蝶为主要传染源,重点为越冬代及第 1代菜粉蝶,以 5月中下旬发生的第 1代菜粉蝶危害最大,“防微”重点是净化桑园大环境,降低菜粉蝶的种群基数,减少传染,通过桑叶消毒,减轻菜粉蝶对桑叶的污染,杜绝食下传染。在秋季家蚕微粒子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桑园鳞翅目昆虫,包括幼虫和成虫,“防微”的中心是以控制桑园害虫为重点,降低桑园虫口密度,杜绝虫口叶的发生;结合桑叶消毒,达到全面控制秋季蚕种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目的。

2.3 实施桑叶全程消毒技术

1998年起,盐城市在江苏省率先进行了桑叶全程消毒技术的研究[7]。优化桑叶浸渍消毒工艺流程,合理配置桑叶消毒过程中的各生产要素,确立桑叶浸渍消毒和大田消毒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桑叶全程消毒技术规范。

2.4 配套实施综合“防微”技术措施

2.4.1 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探索推进蚕种场内部双层经营管理责任制,缩小核算单位,场部统一制定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机制。职工负责蚕室、桑园、桑管、养蚕、制种等具体操作和管理;生产的蚕种数量、蚕种质量与其收入挂钩,蚕种质量实行分级结算,强化职工质量意识,确保各项工作质量。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明确生产过程性考核(包括桑管在内的主要技术措施完成情况及种茧调查项目等)和结果性考核(主要为蚕种的“四率”,即良卵率、实用孵化率、病蛾率和杂交率)指标,以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监督各项生产技术执行情况,监控蚕种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正确处理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统分结合、双层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2 调整蚕种生产布局,提高蚕种生产、质量水平 原蚕区生产的蚕种单产低,“防微”工作难。通过减少原蚕区生产,充分利用场内生产设施完善、职工技术素质高、生产稳、质量好和效益高的优势,调整全年蚕种生产布局;实行场内春、秋 2季平衡生产(秋季生产蚁量一般为春季的 70%~80%)。为提高秋季蚕种生产水平,通过推迟秋季原种出库时间、加强秋季桑树病虫害防治、改善蚕室小环境、降低饲育容积和密度(每间标准蚕室饲育量由 40 g降至30~35 g蚁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解决秋季蚕种繁育系数低、生产不稳定的技术难题,使全市蚕种生产水平、质量水平有了较大的飞跃。

2.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生产质量和安全从 2000年至 2007年,全市蚕种场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投资 1 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配套完善。一是,在桑园中建设小型电灌站、防渗渠、永久性涵洞,将自来水通到田头,实现桑园道路“硬质化”等,减轻了桑叶大田消毒工作的强度。二是,积极推进桑园治虫、叶面消毒、桑叶运输、桑树伐条等机械化作业,改善职工野外作业条件,提高了生产工效和防病消毒效果。三是,在生产区,每间标准大蚕室安装换气扇,制种室、催青室、保种室实现电气化控制,建设雄蛾机械低温库(用压缩机压缩制冷剂进行制冷的雄蛾冷藏库),改善蚕种生产环境。四是,按桑叶全程消毒技术要求,研制并推广了桑叶脱水机,建造了一批消毒池、清洗池,添制了一批清洗消毒机械,确保“防微”技术落实到位。

2.4.4 实施技术措施的细化、量化考核,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通过分析历年生产数据,确立各生产环节关键技术措施的量化考核指标。一是对照技术规范对蚕的生长发育进度进行量化考核,确保蚕室内温湿度的合理调节。二是量化考核“五选”(选卵、选蚕、选茧、选蛹、选蛾)工作,蚕期定量、定时计数淘汰弱小蚕、迟眠蚕,始末茧称量淘汰,始末蛾、卵统一收集检测。三是明确环境样本检测数量,量化考核生产过程中家蚕微孢子检测率与母蛾微粒子发生的关系、母蛾自检准确率(与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九州蚕业产品检验技术服务中心检测结果比较)、桑叶浸渍过程中有效氯浓度的抽样监测等。通过技术措施的细化、量化考核,使职工的工作质量具有直观性,中层技术人员的管理具有可操作性,改变过去定性的全程质量管理为全程定点、定量质量监控。

2.4.5 积极研究生产快速扩张期的发展方式,确保蚕种生产平稳发展 从盐城市蚕种生产的历史看,这十多年是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最大蚕种生产量仅次于 1995年(1995年蚕种生产量为 120万盒,其中原蚕区生产占 75%)的历史最高点,但生产水平、质量水平保持了较高水平。特别是从 2003年开始,蚕种生产数量上升较快,基本生产要素偏紧。我们从核定各蚕种场的生产能力入手,一是逐项核查各蚕种场的蚕室、蚕具、桑园、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二是加大蚕室、蚕具等基础设施投入,外租桑园,增加原蚕饲育户数量;三是稳定户均饲育量,适度增加饲养量大、养蚕技术好的原蚕饲育户的蚁量;四是调整考核内容,以中间产品(种茧调查项目)的生产性能、产品质量及单产水平考核叶蚕平衡、稀放畅养、防病消毒等,强化第一责任人;五是根据各自情况,完善生产设施,抓薄弱环节。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职工生产积极性高涨,场内蚕种生产数量接近 100万盒。而且在生产数量最高的 2006年、2007年,蚕种的“淘汰批率”仅分别为 0.3%、0,平均“微毒率”为0.017%、0.024%,“无毒批率”在 70%左右(表 1),克蚁制种量为 23.20盒、21.02盒,公斤茧制种量为4.83盒、4.51盒。

3 近年来蚕种淘汰批率上升的原因

一是由于近两年来蚕种生产数量下滑,干群生产积极性受挫,士气不足,工作热情削弱,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质量不高,生产管理松闲散漫,前几年行之有效的“防微”监管、量化考核等措施束之高阁。二是因蚕种生产数量下降,蚕种场内部单一强调精减中层管理人员,生产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管弱化甚至缺位。三是近 2年来桑园病虫害发生较重,特别是秋季,在桑园虫害威胁严重的情况下,桑叶消毒技术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导致蚕种带毒合格率和不合格率普遍上升。

4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建议

4.1 认清“防微”形势 强化“防微”意识

从近 2年来全市微粒子发生的情况看,虽然蚕种平均毒率升高,但生产区“静态微粒子孢子”基数还较低,“微毒率”的升高主要受“动态微粒子孢子”的影响(野外昆虫是主要的传染源),而且随着农业病虫害的猖獗,交叉传染已成为蚕病特别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途径;所以,净化环境,降低病虫基数,杜绝交叉传染是目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蚕病防治,特别是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基本策略。

4.2 完善生产运行机制 保证工作运行到位

充实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特别是蚕种质量监管员。激励技术人员进一步探讨技术措施的细化、量化考核,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巩固和发展现有的技术成果、工作成就,确保蚕种生产质量不受行业起伏的影响而平稳发展。

4.3 加强桑园治虫与桑叶消毒

进一步加强桑园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特别是秋季,根据桑树不同的生长时期,合理使用治虫机械,确保治虫效果。秋季根据虫情,在收蚁前和小蚕期组织人工捕捉,摘除虫口叶(注意集中消毒处理及洗手消毒),不断降低各生产环节的家蚕微粒子孢子基数。在鳞翅目昆虫基数较高时(约每 667m2桑园超过 300条),采用大田消毒,建议 5龄第 1、2天、上蔟前 2 d采用桑叶浸渍消毒,消毒液有效氯的浓度可适当提高至 0.35%。

4.4 分类管理 提高蚕种整体的质量水平

根据蚕种合格率和毒率分布情况,对职工进行分类生产管理和考核,对连续 2季蚕种“微毒率”在0.15%以上的职工,逐个解剖分析其技术和管理水平。对技术欠熟练的职工,通过技术人员的强化辅导,提高其生产水平;而对生产管理能力弱者,适当降低生产蚁量或进行工作分流,使人力资源在生产中得到优化配置。

[1]柴秀萍,张节伯,陈晓芳,等.家蚕微粒子病补正、预知检查实用操作方法[J].江苏蚕业,1997,19(3):23-24.

[2]童朝亮,王明霞.微粒子在养蚕环境中的分布状况调查[J].安徽蚕业,2001,(1):36-37.

[3]柴秀萍,张节伯,李志阳,等.野外害虫成虫期微粒子带毒率调查[J].中国蚕业,2000,21(3):51-52.

[4]柴秀萍,张节伯,王德兴,等.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初探[J].中国蚕业,2006,27(3):71-72.

[5]张节伯.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实践和体会[J].江苏蚕业,2005,27(1):15-17.

[6]柴秀萍.浅谈盐城蚕区的“防微”技术路线[J].中国蚕业,2002,23(4):30-31.

[7]张凤春.桑叶蚕期全龄叶面消毒措施在预防微粒子病上的应用[J].安徽蚕业,2002,(3):30-32.

[S88-9]

C

1007-0982(2010)04-0076-04

2010-06-24;

2010-07-27

柴秀萍(1965—),女,江苏苏州,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Tel:0515-83150598,E-mail:yc_tcl@163.com

猜你喜欢

微粒子蚕种家蚕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家蚕微粒子病有关科技术语的探讨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