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梅兰芳“送戏”到赵本山“献丑”

2010-05-14许锡良

杂文选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卓别林赵本山梅兰芳

许锡良

在中国,一些热门的人或者热闹的事,一旦“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有人想跑到国际上去试试锋芒。这不,在中国被称为“小品皇帝”的巨无霸霸主赵本山及其演艺集团,先后去过美国“卖艺”、台湾“献丑”。结果,因为德艺“双痞”,被美国华人华侨及台湾同胞骂了个狗血喷头,观众看后,连称低俗加恶俗,水平低劣,只会拿社会中的残疾人与弱势群体取笑作乐。有人甚至声称要退票,将赵总集团告上法庭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出不了卓别林,中国的赵本山更不是美国的卓别林。艺术有没有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不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卓别林作品所蕴藏的伟大艺术魅力,正因为他是追求人类的平等与自由的,是站在伟大的人性关怀的基础上的。但是,赵本山就只是用一点低俗与痞性,拿中国的弱势群体取笑,给中国的“上等人”寻欢作乐,那结局自然是不同的。

人性的东西,才能够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共鸣。许多人以为在中国热闹了,一定也能够在世界上热闹。其实,在中国许多人靠坑蒙拐骗,靠造假学历、假简历、假科研成果、假发明创造,也可以轰动一时,其“成功”能够复制也好,不能够复制也好,总之在中国都是能够引发万人空巷、众星捧月、趋之若鹜的,盖在中国,不认道义,只认成功与否。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你能够弄到钱,弄到权,只要你能够成功,撒点谎又算得了什么?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上个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1919年,中国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因为男人扮女人扮得特别好,演艺超群,成为正宗国剧主要流派,被当时的北洋政府送到日本演出,好在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尚且还能够欣赏欣赏。在1934年当梅兰芳再次被民国政府派送欧洲献艺的时候,显然因为文化的隔膜感而受到了空前的冷落,随后不甘心,梅兰芳又在少有华人的苏联演出,反馈回来的信息,据说是“在整个欧洲引起了轰动”。

轰动是必然的,我以为,这是中国人的期望所在,想不轰动也是不可能的。就像最近赵本山去台湾“献丑”一样,周密策划、悉心运作、政府财政大力支持,没有不“成功”的。同样,梅兰芳当时送艺欧洲,也是轰动一时的,但是具体怎样“轰动”,因时代久远,就有点语焉不详了。传到现在,就剩下“轰动”二字。其实,我倒是感觉欧洲人即使对梅兰芳的表演有所关注,也是因为,梅先生的表演实在有点离奇。据我观欧洲人的戏剧,男人即男人,肌肉发达,满脸胡须,性别角色分明,充满阳刚之气;女人即女人,前凸后翘,娇柔美丽,线条分明,充满阴柔之美。断没有中国式的亦男亦女、非男非女的阴阳角色。但是,中国戏曲要是没有男扮女装,或者女扮男装,就八成没戏。也难怪鲁迅对这种角色错乱、不阴不阳的戏曲艺术心里总也不太舒服。因此,他在《最艺术的国家》一文中,这样表达自己当时的见解,说:“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这‘艺术的可贵,是在于两面光,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里当然还是男的。”

梅兰芳,正是这种男女互扮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他演的贵妃醉酒,不但是国色天香,以假乱真,而且独创“梅派”,自成一体,然而这种高超艺术,洋人是不是也能够体察入微,就很难说了。

据说国内教育界有位倡导所谓“规训教育”理念的魏书生老师,也曾经进军过中国的香港、台湾,之后是新加坡,然而再想进军日本、韩国,特别是欧美之国就不那么容易了,不知是因为不受人家欢迎,还是自己知难而退的结果,总之是到现在也没有去成。虽然“魏氏教学法”在中国大陆横扫基础教育三十年,已经是很有“中国特色”也很“民族的”了,但是,终于不被人家看好。那些不把学生当人的“规训术”,蒙得了国人,却蒙不了洋人。

看来,那些违背普适价值的东西,总归还是不得人心的。

【选自《财经网》】

插图 / 挖苦 / 阿尔伯托

猜你喜欢

卓别林赵本山梅兰芳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山也还是那座山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
名旦梅兰芳
我的歌
模仿大赛
卓别林的模仿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