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陵园设计的新思路

2010-04-15匡绍武佘果辉

山西建筑 2010年22期
关键词:墓穴阳山陵园

匡绍武 佘果辉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剧增,每年死亡人口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同时城市可用土地面积和人均绿地相对匮乏,使得一些城市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尴尬局面[1]。而传统公墓建设,其发展观点往往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加重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因此,殡葬改革迫在眉睫。

运用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实现公墓建设的园林化、生态化和艺术化,已成为当前公墓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

1 融入传统风水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风水思想认为,人是由身体与灵魂组成的,人死后躯体应入土为安,灵魂则归于宇宙,祖先坟墓有阴翳后人的作用。丧葬目的是安顿死者,顺应生者之情感,报答父母生养之恩,祭祀则可联系“生与死”二界。因为人们相信死者可化为鬼神,接受牺牲,赐恩或降灾于人,这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认识。《论语◦颜渊篇》中就提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见国人对丧葬和祭祀的重视。

然而死亡作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历程,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各民族、宗教乃至国家,都对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命环节感到崇敬与尊重。面对死亡,人们心情多半是复杂的,恐惧、惊慌、无奈或是平静,皆因人而异。传统墓地是死者形体最终栖息地所在,除了清明时节的祭祀活动外,总是给人以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因此,我们希望陵园、墓地给予人们的印象能有所改变,除了每年定时的祭祀扫墓与对已逝亲人的追思外,也应起到供人游览、赏憩和思考生命主题之作用。

明阳山陵园位于长沙市雨花区黎托乡侯照村,东邻浏阳河,西望体育新城,南连京珠高速,北接机场大道,现状地形起伏多变,北侧谷地西高东低。笔者对明阳山陵园进行设计时,将传统风水文化思想融入当中,在尊重原有山地肌理的基础上,梳理出陵园自身的龙脉,对其加以修饰和保护;同时利用北侧谷地现有水体做水景设计,取形为凤,寓意龙凤吉祥,形成陵园的主要脉络,并以此组织各个墓区景点,符合中国传统风水文化要求。

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殡葬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每年死亡人口中近半人选择土葬,耗费巨大,而且死人与活人争地、争风景区以及殡葬引起的环境后患问题突出,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了“青山白化”现象。因此,依据不同殡葬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筛选适合我国国情、对环境影响最小、占地最少的殡葬方式,并通过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引导,提倡火葬,植树造林,建立城市园林生态公墓,对荒山荒坡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使死者的骨灰迅速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创造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目前我国城市公墓多为水泥墓穴骨灰公墓和石料墓穴骨灰公墓,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衡量,水泥或石料墓穴的骨灰公墓是不可取的,环境后患大。这类墓穴和墓碑使得荒山包上了一层坚硬的水泥或石料外壳斑块,而水泥和石料的风化瓦解十分漫长,相对于以往的土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类公墓对环境的后续影响更大。因为土葬经过自然风化和自然填平,棺木遗体在百年后也就复归自然了,而水泥和石料墓穴在千年内都不可能自然风化瓦解,且因营利等目的,墓穴越造越大,除墓穴、墓碑以外,外加石栏及各种石料包装,占地多,浪费大,环境后患无穷。

明阳山陵园的规划设计倡导“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弘扬湖湘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力求打造现代化生态陵园。在尽量保持现状山形水势的前提下,将整个陵园规划为墓地区、服务区和游憩区三个部分。该三个部分可进一步细分,根据殡葬形式的不同,又将墓地区划分为:穴葬区、壁葬区、塔葬区、树葬区、花葬区等。服务区则可划分为对内服务区、对外服务区;其中对内服务区为陵园的管理用地区,设置一些管理用房、辅助设施等,一般不对外开放;对外服务区设置有停车场、商业服务等设施,为祭祀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要求。游憩区是为群众祭祀完毕后提供的休息场所,也可供日常群众的游憩,故按小游园或公园来设计。

穴葬就是用水泥或石料板块制成墓穴安放骨灰盒,立墓碑。每墓占地较小,周围有林带,并建有道路和园林式的绿化带和亭、台、楼、阁等景观设施。穴葬形式符合“入土为安”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易为广大老百姓接受。考虑到穴葬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规划穴葬区的面积较小。

塔葬和壁葬符合地少人多的国情,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土地,是我国现代园林公墓生态建设的一种好形式。对于越来越拥挤的城市来说,放置骨灰的塔本身就是一种可供观赏、登高的楼阁式建筑物,而节约下来的土地又用作绿化建设和风景园林布局,增加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明阳山陵园规划在山体高处建造一座塔陵,取名“凌霄”,作为整个陵园的重要景观节点,起到对山脊龙脉的“点睛”之用。

相比传统墓葬,明阳山陵园所规划的树葬、草坪葬和花坛葬等新型墓葬形式更见细巧,且更为符合中国国情。新的墓葬形式不需保留骨灰盒,将骨灰直接葬入花草树木下的泥土之中,恰恰体现了“入土为安、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千百年来信奉的哲学观念,真正做到了人死后作古,复归泥土、复归自然,还地球一片青山。新的墓葬形式既不占地,又绿化了荒山,美化了环境,火化后的骨灰直埋泥土之中,肥沃了贫瘠的土地,是一种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殡葬形式;同时,新式墓葬倡导了一种破除迷信、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的新风尚,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3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明阳山山体地形复杂多变,园区内景观按一轴、一脉、两分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一轴:一条贯穿陵园东西入口的景观通廊,在这条视觉通廊上安排了休闲祭祀广场、神道、湖湘名人园和凤呤湖等重要景点,并结合草坪墓和花葬墓等艺术墓葬形式,形成祭祀与游览相结合的场所。

一脉:根据明阳山原始山体的地形而梳理出来的一条山脊线,形似苍龙。在其周边遍植龙柏、雪松,形成明阳山的一条绿脉,同时也是组织整个园区连接各主要景点的一个重要景观要素。

两分区:依据现状地形,将整个园区景观分为北侧的谷地墓葬景观区和南侧的山地墓葬景观区。

在陵园建设中,绿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陵园绿地属于纪念性园林绿地,既要赋予纪念意义,又要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瞻仰缅怀和游览休憩的需要。故明阳山陵园的规划以自然布局式为主,园内道路迂回自然(见图1),绿化布局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在满足墓穴最适量排布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单位空间的绿化量,减少硬质铺装,采用透气透水的铺装材料。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长沙本土树种,以常绿树种中松柏类树种为基调,辅以白玉兰、海棠、红叶李、翠竹和红枫等季节性植物,使陵园内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在突出陵园庄重沉静的气氛的同时,又能渲染积极而高洁的纪念文化气氛(见图2)。

明阳山陵园按照园林化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各个景区和景点之间的关系,布置塔、亭轩、假山、水池、曲桥、牌楼和回廊等园林建筑和景观,周围遍种花草和树木,将陵园打造成集郊游、休闲、聚会和祭祀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式陵园。

4 结语

明阳山陵园的开发建设坚持秉承绿色殡葬、人文殡葬、和谐殡葬的理念,注重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多元化。作为集安葬祭拜、休闲观光、人文教育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纪念公园”式生态陵园,明阳山陵园的规划设计实现了公墓变公园的宏图构想,把公墓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为我国殡葬事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为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殡葬新风尚做出了贡献,为湖南省的公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周 鸿.绿色文化文明生态学透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周 鸿,赵丽昆.论殡葬与城市园林公墓的生态建设[J].思想战线,1998(5):12.

[3] 斯 震.城市生态园林公墓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付小飞.怀念◦追思: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 叶 莺.现代墓园的情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耿 红,万 昆.城镇公益性公墓体系建筑初探[A].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4.

[7] 王 冠,赵 鹏.建筑风水的科学性[J].山西建筑,2009,35(22):64-66.

猜你喜欢

墓穴阳山陵园
The First Lesson of School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官员们说,加拿大原住民学校成千上万的儿童或许被埋在了无名墓穴里
Easter Island
醉鬼遇到醉鬼
写好中国字
写好中国字
走进陵园(外一首)
写好中国字
会走路的“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