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空间规划提高我国大学城建设质量

2010-04-15吴昭华孟凡辉

山西建筑 2010年22期
关键词:大学城学院规划

吴昭华 孟凡辉 卢 健

“大学城”通常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或多所大学聚集在一起组成相对集中和独立的城区,使大学集中的地区及周边区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1]。“大学城”的理念源于欧洲的大学传统模式,其历史非常悠久,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教育现象。

真正意义的“大学城”不是几所大学的简单集聚或扩建,也不仅仅是城市中科研教育人口比重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以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为核心,具有统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完整的城市管理系统、经营机制与城市特征的区域。

11世纪前后,出现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第一代大学,而后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孕育产生了如英国牛津、剑桥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7世纪以后,大学城的发展逐渐转移到美国,其最早建立的一批大学中,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就是仿照剑桥大学的埃马纽埃尔学院建立的。而1701年成立的耶鲁大学则是按照哈佛大学建立起来的,耶鲁大学被称为美国“学院之母”,其办学模式对其后美国的学院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城”模式也随之趋于成熟。可以发现,欧美各著名大学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继承关系,而作为大学发展中的一种特别模式,“大学城”现象也是一脉相承的。二战之后,随着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转折,出现了大量由政府举办的大学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出现了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学城[2]。我国大学城建设热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见图1)。

我国大学城的兴起始于2000年。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科教兴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以地处河北省廊坊市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正式开“城”为标志,大学城在全国各地迅速地兴起。其基本模式是将若干个大学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中心,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区域。大学城建设热潮在我国兴起近10年间,全国共建成大学城50多座[3],不仅解决了城市中大学用地紧张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还担负了高校扩招的重任。

但发展速度过快却使大学城的建设陷入了“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大学城与城市的关系、大学城内部大学与社区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的关系,两个层面的三对关系着眼,通过与世界成功的大学城例子进行对比提出我国大学城在规划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大学城与城市

早期欧美国家的大学城绝大多数由私立大学构成,私人捐助者倾向于将大学建在一些小镇中,因而形成了大学城位于城市周围小镇中的传统[2]。我国的大学城主要由政府举办,为了解决城内大学用地紧张,无法满足高校扩招需求的问题,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中各大学在城市周边或郊区价格较低的一块或几块土地上集中,或兴建新区,或迁址入驻,形成大学城,因此我国大学城一般也建设在城市周边。大学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的,尤其是面向城市的,城市中人力、物力和其他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机会;城市中的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与社交体验。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至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而由政府出资举办了一批新兴“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即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筑波大学城位于东京东北部60 km处,由于是空地新建,早期的筑波大学城虽然斥巨资建设了崭新的校舍和高端的实验室,但由于商业、文体娱乐、社交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新建大学城如荒芜的“孤岛”般没有“城”的感觉,一些资深教授宁可每天开车往返于东京与筑波之间也不愿意在此定居[4]。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城对其附近的城市——东京的依赖就显得尤为强烈。当地政府很快认识到这一问题,便以1985年世界科学博览会为契机对大学城进行再次规划,在筑波东部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和一个火车站,后又修建了筑波特快铁路,现在从筑波科学城到东京市区仅需要45 min。

我国大学城的建设主要效仿了筑波大学这种由政府举办的新兴大学城模式。但由于我国大学城发展过快,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孤岛”问题较筑波大学城更为突出。我国的大学城坐落在城市周边地区,从无到有的规划使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匮乏,非常依赖城市的支持。我国大学城内的大学许多是城市中大学的分校区,其师资都来自于城市中的大学本部,因而对城市的依赖就更加强烈。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却非常薄弱,公交车通行班次少,时间短,远远无法满足大学城内学生的进城需求。大学城中的学生,不仅难以接触城市,甚至与老师或学长的必要交流都难以保证,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大学城内部

1)大学与社区。健康的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应具有共享性,即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惠互利。牛津大学城是一个成功范例,大学与社区互惠互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共享关系反映在其城市规划中使其空间布局具有鲜明的特点:各个学院错落地分布在牛津市区,形成了商业区、居民区和学院混杂的局面,社区与大学共享公共设施,大学完全融入了城市。城内历经800余年积累的精美建筑自然围合出尺度宜人、丰富多变的街巷与广场,不仅令居住在此的教授与学生流连,每年还能吸引大量游人到此一睹名校风采,这使牛津大学城始终生机勃勃(见图2)。

我国大学城建设速度快,周期短,往往在十几年甚至几年内就初具规模,但是缺少公共服务设施,甚至无法形成支持大学城生活的“社区”。其规划一般按照现代主义规划原则一次成型,功能分区明确,建筑体量庞大,重视形式美学。但过于“简洁”的规划使大学城失去了空间的“复杂性”与“模糊性”,巨大的建筑体量与广阔的广场使行走其间的人失去了尺度感,极不利于大学城成为一个具有活力的场所(见图3)。

2)大学与大学。大学城内部各个大学之间的关系是大学城开放性的核心体现。牛津大学城内没有围墙,其众多学院散布在牛津城各处。它实际上是一个学院联合体,每个学院都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就像一所独立的大学,但各个学院又都从属于牛津大学,相互间资源共享,交流畅通,例如一张图书馆的读者卡可以在100多个图书馆通行无阻[2]。

我国将多所大学集中建设为大学城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其中各个大学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但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许多大学城在建设之初曾设想各大学之间相互承认学分、自由选课,但由于缺少成熟的合作机制鲜有成功的例子。而且由于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等原因,甚至难以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各大学仍然各自为政。

现阶段我国大学城的数量已经超过所需,甚至有的省份大学城的设计容纳学生人数达到每年该省高考考生人数的数倍[6],相对于数量的增加,提高已有大学城的质量更为必要。现从规划方面提出以下几种措施来提高大学城建设质量:

1)加强大学城与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关系。应大力加强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特别是公共交通的建设,发挥临近城市的地理优势,使大学城中的学生可以“方便”地往返于城市与大学城,增加与城里的大学本部的联系,并便利地享受城市提供的发展机遇和多彩生活,使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强大学城内部社区建设,形成完整的业态,改善空间结构的规划布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是多样的,不仅需要宽敞的校舍,还需要其他完整而平衡的业态以及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以支持日常和文化生活。在空间规划上,应注意将大学与社区适度混杂,适当减小建筑体量,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3)加强大学城内各大学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制度,保障有效的资源共享,此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需要各大学间长期的学习与探索。在规划中应该对大学城进行总体布局,各学校扬长避短,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1] 孙德宝.关于大学城建设规划中资源共享的研究——兼论常州大学城的建设规划[J].江苏建筑,2006(6):8-12.

[2] 俞建伟.国外大学城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40-44.

[3] 卢 波,段 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J].规划师,2005(1):84-88.

[4] 李天铎,陈 燕,阿 忆,等.筑波——名闻遐迩的科学城[J].世界科学,1984(7):13-14.

[5] 张 谦.牛津大学的学院制特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2(1):68-70.

[6] 邹建锋.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2):35.

[7] 张 鸿.浅谈校园空间规划的历史[J].山西建筑,2009,35(2):62-64.

猜你喜欢

大学城学院规划
初等教育学院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学院掠影
迎接“十三五”规划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西行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