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东北粮仓的水利基石:黑龙江省现代水利建设纪实

2010-04-14李顺卿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0年8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水利全省

□ 李顺卿

炎夏7月,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千里沃野,一马平川。广袤的黑土地上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绿浪起伏,随风摇曳,生机勃勃,透出生命的旺盛活力,传递着丰收的希望……这绚烂多彩的乡村风景图,不由得让人赞叹,今年黑龙江省农业又是一个丰收年!

与之相伴的是,黑龙江省现代水利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工地上马达声声,焊机闪烁,建设者冒酷暑,抢时间,争速度,奋战一线。这一切向人们昭示,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已进入水利建设的攻坚巅峰时期。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省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就达161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水利投资总和,是建国以来投入最大的时期。相继开工和建设的以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为重点的“十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对保障防洪安全、抗御水旱灾害、合理配置水资源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精心规划,宏观布局,整体推进以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为重点的“十大工程”,实现跨越发展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境内拥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918条,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等大小湖泊640个,水面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10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2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46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相对全国而言,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发展灌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禀赋差异较大,水情突出表现为腹地少,过境多;春季少,夏秋季多;平原少,山丘区多。水资源时空分配的严重不均,致使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在1949~2008年的60年中,黑龙江省遭受洪涝灾害的年份占22年,遭受干旱灾害的年份占23年,平均4年中就有3年属于水旱灾害年份。全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在20亿元左右,旱灾损失在10亿元左右,粮食年均损失在15亿公斤左右。以上水情表明,抗御水旱灾害是黑龙江省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水利部门和广大水利人对旱涝灾害进行了长期不懈地治理,治水患、兴水利,建工程,使得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水利建设的春天来到了。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把水利建设作为惠及黑龙江省3800多万人民的民生工程,作为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谋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黑龙江省兴修水利、巩固和发展东北粮食生产基地的又一大手笔,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方针政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不失时机地作出加快现代水利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并与水利部签订了《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省委、省政府还先后召开了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水利工作座谈会议和全省水利建设推进会议,黑龙江省大开发的号角声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大会战。

此役成功与否,必须规划先行。为此,省水利厅按照“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集中精兵强将,日夜兼程,突击会战。省水利设计院面对繁重的规划和前期工作压力,发扬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主要领导和设计人员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昼夜连续作战,有时还要封闭作业,一干就是半个月。在省水利厅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先后编制了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三江平原水利综合规划、松嫩平原水利综合规划、黑龙江省现代水利发展战略规划、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水利建设规划、全省千万亩水田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旱涝保收田近期水利建设规划、全省城市滨水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等66项各类重点规划,其中水利发展规划3项,水利综合规划15项,水利专项规划23项,水利专业规划25项。这些规划,不仅为黑龙江省水利改革与发展描绘了蓝图,更为全省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黑龙江省现代水利建设蓝图绘就,加快了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的标志性“十大工程”建设步伐,水利工程建设给这片古老而又沉寂的黑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东北大开发熠熠生辉的亮点。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沿着“十大工程”现代水利建设之路,开始了新的跋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组织,科学统筹,科学管理,科学调度,建起了一座座让人民放心的精品工程

2008年初,在东北人民殷切期盼下,黑龙江省一大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着力实施以三江灌区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工程、西部地区旱涝保收田和以大型喷灌设施为主的旱田节水灌溉工程以及松花江流域防洪工程等“十大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之多,规模之大,投资之大,时间之紧迫,前所末有。

大战略需要大手笔,大手笔需要大投入。然而,黑龙江省当时的财力状况难以支撑这样的战略构想。

面对资金困扰,省水利厅果断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资。省水利厅认真落实《省部合作备忘录》和省政府《决定》精神,科学规划了一批水利建设项目,并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积极向上级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专题汇报黑龙江省的水利状况,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共争取国家资金38.86亿元,是历史最多的年份;争取省级财政投资17.58亿元,是两年前的10倍还多。同时,省财政预算内配套资金全部到位。二是加大了各项水利规费征收力度。征收省级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费、水资源费等2.7亿元。恢复征收了暂停近8年的河道管理维护费。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统筹各项涉水资金和工程项目,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11亿元。省国土资源厅把每年13亿元的土地整理资金全部投放在灌区配套建设上,确保灌区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三是多渠道融资,实现股权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通过BOT、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参与水利建设。牡丹江市林海水库、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等供水水源工程以及汤原县的庆丰、黑河市的金湾、东宁县的东升等水电站共吸纳社会资金19.62亿元。省水利厅还抓住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机遇,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引导地方和受益农户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13.36亿元。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为黑龙江省开发建设现代水利工程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加快水利建设进度,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全省所有在建水利项目均成立了项目法人。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基本做到了项目法人代表专职,内设机构健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备合理。在全省组建了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和三江平原灌区建设大项目法人,实现了水利建设管理方式的转变;落实了招标、评标备案和在省级媒体公示制度,对标段划分、招标方式、评标办法等方面进行了严格审查,使招投标管理不断规范,公开招投标率达100%,有效地控制了肢解标段、串通围标等违法违规现象。通过招标选择监理单位,保证了监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作用的发挥。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均设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基本形成了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达70%以上。强化了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初步形成了政府监管、业主组织、监理监督、企业负责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至今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了工程建设纪检监察派驻制,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的监督检查。在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稽察组开展稽察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稽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对水利工程加大了稽察力度,对各地责任制落实、前期工作、计划下达、配套资金落实及建设进展等情况开展了20多个项目的稽察工作,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123个,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建起了一座座让人民放心的精品工程、优质工程。

要优质高效地完成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必须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水利队伍。为此,省水利厅适时提出了创建“三个一流”的水利行业建设目标。即:“创建诚信负责、富于创新、团结务实、勤政廉洁的一流领导班子;创建素质过硬、作风顽强、敬业奉献、锐意进取的一流水利队伍;创建良性发展、效益显著、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一流业绩。”并以“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龙江水利行业精神,鼓励和激发全省水利人的工作热情。在水利建设大会战中,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满怀豪情壮志,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无私奉献,把加快水利发展的自豪感化为崇高的政治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把工程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舞台和建功立业的主战场,打破冬季不能施工的惯例,向天寒地冻季节施工极限发起挑战,科学组织,科学统筹,科学管理,科学调度,使黑龙江省现代水利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朝着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水利建设目标大步迈进。

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黑龙江省新建和续建以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水利项目128项,主要有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渠首和总干渠扩建工程、三江平原9处灌区渠首工程、五常龙凤山等19处灌区配套节水工程、5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3处优质高产玉米大型喷灌项目以及西山水库、桃山水库二期等7个控制性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16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等。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525万亩,完成省政府确定目标的175%,其中新增水田面积245万亩,完成省政府确定目标的245%,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完成省政府确定目标的14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3.4万亩,完成省政府确定目标的106%;解决了20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饮水安全规划任务。

随着江河堤防工程、灌区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行,加之原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乃至改善航运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初具规模。全省修建江河堤防 12532公里,保护耕地493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保护人口134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6%。修建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伊春等六大重点城市堤防463公里,其中哈尔滨市主城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等重要城市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修建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堤防2632公里,其中,松花江、嫩江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黑龙江堤防防洪标准除黑河市主城区达到100年一遇外,大部分堤防为20年一遇以下,乌苏里江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修建中小河流堤防9437公里,大部分堤防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以下;修建胖头泡蓄滞洪区围堤22公里;累计治理涝区面积4974万亩,占易涝面积的74%。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大部分低洼易涝地得到初步治理。

水资源开发及控制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兴建各类水库737座(不含尼尔基水利枢纽),其中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91座,小型水库620座,总库容17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4亿立方米。全省各类水库蓄水能力达到26%,地表水的调控能力达到12%;建成各类水电站75座,总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占可开发水能资源量的10%。其中5万千瓦以下的农村水电站71座,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建大中型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84万千瓦。兴建引提水工程1707处,相继扩建和新建了北部引嫩工程、中部引嫩工程和南部引嫩工程等一批标志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打各类灌溉水源井60多万眼,修建各种小型塘坝4787处;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315亿立方米,初步建立了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水利条件。

民生水利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累计解决村镇饮水不安全人口573.9万人,全省村镇饮水安全人口达到1299万人,占全省村镇人口的59%。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7%;已完成137座除险加固任务,完成率为63%,其余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正在实施;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35处,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32处。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的19座大型灌区全部开工建设。三江平原14个灌区已开工建设9个。列入全国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规划的19处大型排灌泵站已开工建设5处。实际灌溉面积达到558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5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1%;旱涝保收面积294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7%。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6892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3%,生态修复面积141万亩;通过坡耕地治理,实施退耕还林等,有效遏制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发展的势头;累计实施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172处,完成防护长度296公里,其中近期重点防护规划实施37处,完成防护长度66公里;利用中部引嫩、龙头桥水库等工程,共为扎龙、连环湖、挠力河等湿地补水近20亿立方米,被誉为水利行业奏响的一曲“绿色颂歌”。

这是新起点,这是新征程。随着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的“十大工程”的建设,黑龙江省抗旱防洪能力将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量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一个富裕文明、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正迈着矫键的步伐大步走向新的未来。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水利全省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