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营养性因素分析

2010-04-13吴殿君王建国王振全周昌芳

饲料博览 2010年5期
关键词:皱胃食槽变位

吴殿君,刘 磊,王建国,白 鸽,王振全,周昌芳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长春 130062)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会降低产奶量,引起奶牛的过早淘汰和死亡。泌乳奶牛皱胃左方变位(LDA)的年平均发病率约为3%~7%,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营养因素很早就被认定为奶牛LDA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但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就引起奶牛LDA发生的营养性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为改进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产奶前后的饲喂

1.1 引导饲喂

引导饲喂即在产前 2~3周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产前引导饲喂能提高产奶量和增加机体对能量的吸收,减少脂肪组织动员,从而减少奶牛脂肪肝和酮病的发生率。当奶牛进入干奶期,即低能饲喂条件下,瘤胃乳头的横断面就会减小,并在产前的1~2周达到最小。当奶牛处于产前2周的哺乳期,即高能饲喂时,瘤胃乳头横截面面积会逐渐增加,在产后6~8周达到最大。过渡期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功能不适应产后的高能饲喂,此时VFA吸收率是最低的。产前精料过饲也会提高LDA的发生风险[2-3]。引导饲喂的定量方案很关键,目前,推荐每日按体重的0.75%或4.5~5.5 kg精料进行产前全混合日粮(TMR)饲喂[4]。

1.2 过渡期低饲耗

过渡期是从产前2周到产后 2~4周,为LDA发生的主要危险时期,据报道,80%~90%的LDA发生在产后一个月内[5-6]。该期奶牛具有产后食欲恢复缓慢的生理特点。过渡期的这种低饲料消耗特点会导致瘤胃填充度降低,增大皱胃的迁移机率[3];未饲喂TMR奶牛的日粮粗精比(F:C)降低,进而促成更低的瘤胃填充度;产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也是LDA的诱发因素[3]。所以过渡期低饲粮消耗是LDA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1.3 产后精饲

奶牛产后食欲恢复缓慢,所以不饲喂TMR的牛只会有 F:C降低的可能[3]。日粮中精料含量过高,特别是玉米粉、玉米青贮、低水分青贮和易发酵成分,其在瘤胃中分解产生大量 VFA后,能明显抑制皱胃的正常蠕动导致弛缓,从而增加了产后LDA的发生风险[2]。

2 体况和体病

2.1 膘情情况

按照体况评分(BCS)低(2.75~3.25)、中(3.25~4)、高(≥4)的标准,高BCS奶牛分娩期的产前食欲降低加剧,与酮病和脂肪肝多发有关。适当限制干乳期肥胖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以调整奶牛膘情和提高产前食欲,可降低产后 LDA及某些代谢病的发生风险。

2.2 产后代谢病

酮病、胎盘滞留、子宫炎症和产后低血钙等产后代谢病可增加LDA的发生风险,比值(OR)分别为:11.9、6.8、4.7、4.9。此外,LDA亦可提高相关产后代谢病的发生风险,对酮病和子宫炎症的OR为3.5和3.6。奶牛分娩期的低钙血症(总血钙量<7.9 mg·dL-1,且血清离子钙浓度<4.0 mg·dL-1)可增加奶牛LDA的发生风险(OR=4.9)。预防分娩期低钙血症,可禁止采食高钾饲料,适当上调日粮钙的含量,可降低奶牛 LDA的发生[3]。因此,加强过渡期奶牛饲养管理,防治产后代谢性疾病,有益于降低LDA的发生风险。

3 饲养管理

3.1 饲料配给规格

奶牛分娩初期饲喂紫花苜蓿(长0.64 cm)和颗粒状精料(0.48 cm)制成的 TMR,LD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饲喂高粱青贮(长1.27 cm)和混以未切割的紫花苜蓿的精料。不理想的饲料规格可使奶牛咀嚼力、瘤胃填充度及运动性降低,瘤胃VFA浓度增加,所有这些因素均可成为 LDA的诱发因素。防止奶牛LDA的发生,有必要制定适宜的切割饲料和TMR的规格。推荐在过渡期饲喂长段无茎粗料及颗粒化 TMR以提高采食量和 F:C[7-8]。

3.2 食槽管理

食槽管理关系到耗料量及采食量,因而食槽管理不当成为奶牛LDA发生的又一风险因素。食槽间隔、饲位设置、采食时间及有效度均能影响奶牛的采食。摄饲过少会导致瘤胃空虚体积减小,为皱胃变位创造了条件[3]。过渡期的低饲耗特点,加之食槽管理影响采食量,因此食槽管理在产后早期尤为重要。

4 小结

应注意过渡期奶牛的生理性食欲降低,防治产后某些疾病,防止预产期奶牛过度肥胖,产前精料饲喂不宜过多或过少,科学配制TMR,应根据采食阴阳离子的差别,制定分娩后补钙方案,注意粗料及TMR的物理形态,干乳期奶牛应当饲喂有青贮谷物的混合草料,并注意配比合理;在商品化奶牛场应密切关注食槽管理不善。

[1]Lelanc S J,Leslie K E,Duffield T F.Metabolic predictors of displaced abomasum in dairy cattle[J].J Dairy Sci,2005,88:159-170.

[2]吕长荣,乔海莲,杨必顺.128例奶牛皱胃变位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1):48-50.

[3]何高明,刘贤侠,王建梅.奶牛营养与围产期疾病预防[J].中国奶牛,2007(S1):29-31.

[4]Overton TR,Waldron M R.Nutritionalmanagement of transition dairy cows:strategies to optimizemetabolic health[J].JDairy Sci,2004,87:105-119.

[5]石冬梅,李德印,皇甫和平.手术治疗364例奶牛皱胃变位临床资料统计及诊疗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11):79-81.

[6]李建民.奶牛真胃移位发病统计分析[J].中国奶牛,2005(4):50-51.

[7]Melendez P,Risco C A,Donovan G A,et al.Effect of calciumenergy supplements on calving-related disorders,fertility and milk yield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in cows fed anionic salts[J].Theriogenology,2003,60:843-854.

[8]孙凤莉,李建国.反刍动物全混合日粮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3(6):4-6.

猜你喜欢

皱胃食槽变位
The Dog in the Manger
食槽中的狗
奶牛皱胃右方变位扭转方向之我见
摔倒致奶牛形成皱胃左方变位情形的报道
跟踪导练(二)
介绍一种后备母猪饲养栏
西班牙语动词变位学习法之探讨
奶牛饲喂亚麻籽粉和注入葵花籽油后皱胃氧化状态
牛皱胃变位的诊治
浅析奶牛真胃变位与日粮精粗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