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激理论在13例骨肉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0-04-1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截肢化疗心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

应激(Str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医学领域,称压力与紧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由机体对应激源应答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1]。应激可使人产生积极的改变及自我成长而朝向正向发展,也可使人无法作出判断和采取决策而引向负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护理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临床中应激事件随时可见,如何有效地运用应激理论于护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2004年8月~2009年4月本科用应激理论对收治的13例骨肉瘤患者进行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3~28岁,平均19.5岁,患者均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其中12例行截肢术,1例行人工假体置换术。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忧郁、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针对此不良情绪,运用应激理论进行护理,全部患者都能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减轻了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2 护 理

2.1 护理评估

应激源评估:①生理性应激源:首先是患者被确诊为骨肉瘤这个高危因素,其次为患肢疼痛、化疗期间出现呕吐等并发症、截肢术后身体部分缺陷等;②心理性应激源: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影响了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上的不良情绪;③社会性应激源: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休学或放弃工作以及化疗后脱发、截肢带来的自我形象改变。

认知评价评估:患者既往身体健康,突然得知骨肉瘤是恶性肿瘤,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缺乏相应的心理素质和对骨肉瘤相关知识及预后的了解。其次,患者勉强接受化疗和截肢手术,由此带来的负性情绪对认知评价也产生了影响。

应激反应评估:①生理反应:患者体重明显减轻、睡眠欠佳、食欲一般、疼痛明显;②心理反应:患者表现为恐惧、焦虑、悲观、逃避、幻想等情绪;③行为反应:患者出现替代性认可行为,如流泪、发呆、吵闹以及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等。

2.2 护理措施

针对生理反应制定和实施的护理措施:疼痛是骨肉瘤患者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首先予对症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术后使用镇痛泵或遵医嘱予杜冷丁75 mg肌注,疼痛不明显时指导其保持舒适体位并适当活动,亦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看电视、听音乐、阅读、聊天等消遣活动,提高止痛效果[7]。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良好的病房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指导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无刺激性且易消化的饮食,如鱼、虾、瘦肉、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

针对心理反应制定和实施的护理措施: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转变角色:骨肉瘤患者心理是一个随病情发展而变化的过程,心理护理在某种意义上有时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2],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等方面进行指导,耐心向其讲解病情及其手术和化疗的目的、作用、效果及重要性等,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随时观察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特点,认真听取其倾诉,让其宣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使其思想趋于稳定。同时,患者无法接受截肢的现实以及截肢术后难以面对周围的人,遂邀请截肢治愈患者与其交谈,现身说教,告诉患者截肢手术的必要性,指导其术后多做残肢功能锻炼,为装义肢创造良好的条件[3],促使不良心态转化,使患者树立起信心;②促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有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病色变的情况,即当得知患了骨肉瘤,就有了必死无疑的错误观点,此时患者的心理反应复杂而强烈。因此,及时向患者讲解目前疾病治疗的进展情况,主动介绍经治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让患者了解疾病需愈早治疗愈好。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用聊天、询问的方式,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同时,患者缺乏对手术和化疗知识的了解,讲解两者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取得他们的配合[6];③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合理的应对方式:对于个体来说,能对应激事件有正确的认知,并能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则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骨肉瘤是高度恶性肿瘤,患者难以平常心态应对这个应激事件。因此在交谈中,告诉患者骨肉瘤并不是绝症,只要及时治疗,部分治疗效果都较好。同时讲解一些身残志坚人物的事迹[8],告诉患者截肢后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④合理的心理治疗,减轻应激源反应:一般来说,控制应激源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却很难做到。所以只有通过减轻应激的强度,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首先,详细讲解骨肉瘤这个疾病的病因、特点、发生、发展、预后等,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这个疾病。其次,教会患者采用肌肉放松、呼吸调节的方式,加强心理辅导以及转移其对疾病的高度关注等[4],减少应激源引起的刺激;⑤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合理调整心理机能 :社会支持是帮助强烈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人摆脱困境的重要外部力量,大量研究表明,若能与他人分担精神压力,则压力变得较易接受[5]。因此,积极动员患者的亲人、朋友、同学等经常来院探视陪伴,介绍同室病友与其聊天,生活上多关心、体贴患者,心理上安慰、疏导和鼓励患者,使其情绪稳定,缓解精神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针对行为反应制定和实施的护理措施:行为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可缓解应激引起的心理、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因此对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要加以分析、理解。如患者出现哭泣、吵闹的行为,应及时向家属讲明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让他们理解其实这是患者内心恐惧、悲观的一种情绪反应,告诉家属此时不要斥责患者,要尽量给予安慰和开导。另外,患者年龄普遍较小,在家中都受到父母的喜爱,告诉家属经常与患者待在一起,予心理性安慰、开导,同时,家属应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担心、难过,以加重其心理负担。

3 讨 论

运用应激理论进行护理,13例患者都能克服心理障碍,情绪乐观,能正确认识疾病,配合各种治疗,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由于骨肉瘤这个高危应激因素,患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但是,骨肉瘤患者在经过无法接受患病事实、心理沮丧等阶段时,既得到了家属、亲人的支持,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患者的感受,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实践证明,临床应激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其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对临床护理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还可促使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通过运用应激理论进行护理,使临床应激事件带来的不适反应减弱,帮助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达到保护患者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目的。

[1] 熊 波,刘俊松,俞云峰,等.军人心理应激源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1):702.

[2] 胡锦义.癌症病人的心理干预护理[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92):56.

[3] 卓俐贤.截肢术加化疗治疗骨肉瘤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9):101.

[4] 陈 博,崔丽霞.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84.

[5] 王 颖.论名师发展社会支持系统[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5):43.

[6] 黄 静,吴悦维.地震灾区青少年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药物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0):6.

[7] 姜 伟.骨肉瘤癌性疼痛的护理[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2):198.

[8] 余欣欣.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242.

猜你喜欢

截肢化疗心理
How to ensure leftovers are safe to eat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老人崴脚后缘何要截肢
跟踪导练(二)(3)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