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位一体”建设视阈下的社会日常生活工程

2010-04-12王振华胡增辉

关键词:四位一体哲学工程

朝 克 王振华 胡增辉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的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就是胡锦涛提出的“四位一体”建设实践,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人类社会“四位一体”生活理论论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32页。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人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理论的新论断,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新形式下对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社会“四位一体”生活理论(四个生活领域)论断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的发展,在哲学理论依据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具有一脉相承性、内在连贯性和原理创新性的。“四位一体”建设实践的主要模式是“社会工程”,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对应的经济工程、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社会日常生活工程。与“社会工程”相同,“自然工程”同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模式,“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

一、工程哲学与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含义

1.工程哲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兴学科

工程哲学是对建设实践中的工程进行总体性审视和把握的哲学理论。目前国内外对工程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工程哲学领域,而社会工程哲学是近年才引起学术界重视的工程哲学学科分支。我们把社会工程哲学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日常生活四大建设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也是一种初次的尝试。

当前,不但在理论上有人在谈论“社会工程”问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愈来愈多的人把一些非物质生产类型的社会活动称为“工程”(例如“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这就是说,工程一语的指称和使用范围已经出现了某种从物质生产领域向整个社会领域扩展的趋势。很显然,物质工程活动和其他领域的社会工程活动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由于二者有某些相似之处,工程哲学对物质生产过程的哲学分析和观点对于人们分析和研究其他社会工程问题也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又是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对于“社会工程”,我们是有必要把它当作一个有别于“自然工程”或“物质工程”的领域来另外加以研究的。依据胡锦涛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理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日常生活四个建设领域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对社会工程哲学进行一种尝试性的探讨。

工程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模式,中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工程问题,火热的社会实践呼唤着哲学的积极指导,时代的哲学理论期盼着社会实践的有力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实践为工程哲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社会实践的社会工程活动为工程哲学提供着新的发展契机,工程哲学必将在积极指导现代化社会工程实践活动中展现其理性风采。

工程既包括自然工程也包括社会工程,只讲自然工程,不讲社会工程,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工程哲学既要研究自然工程哲学,也要研究社会工程哲学。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对社会工程哲学特别是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工程哲学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在工程哲学研究方面不断深化和创新,使其发育、丰满和完善。工程哲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它的研究和普及将使我们在工程建设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和效益。

2.工程哲学的提出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在其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页。这充分说明,哲学家特别是现代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着重研究“解释世界”问题转向“改变世界”的哲学问题。

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文明,并且改变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工程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即科学观,同时也要求我们工程师和工程管理者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来分析、指导工程活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伯聪教授倡导的工程哲学研究,走在国际同行的前列,体现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呼唤。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种类不同、规模不同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决策特别是重大工程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影响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我国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了一些教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需要有哲学思维的敏锐,现实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都向我们提出了把工程问题提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要求对已有的工程进行理性的反思,要求对工程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哲学工作者、企业家和工程师应该承担的责任,意义重大而深远。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是处在一个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的过程之中,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在这个复杂的背景之下,从纯工程技术的观点来看待工程问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工程创新和工程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开展工程哲学研究,需要树立新时代的崭新的工程观。

3.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定义

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就是指在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中,为了改善和提高人们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社会民生工程。

以再就业工程为例。再就业工程是一项惠及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日常生活工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减员增效,也就是裁减冗员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因而一部分职工的下岗或者失业也就难以避免,这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经的阶段。因此,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由政府大力促进和推动的再就业工程,就成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解除职工后顾之忧的最现实的办法。

做好再就业工作,不仅是一项日常生活工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还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表明了社会工程的综合性、规模性、复杂性相统一性质,因而,它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而且是长远的战略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再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具体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搞好再就业工程的根本途径,在于运用社会技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各种就业机会。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创造就业机会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最根本战略选择。

4.社会日常生活工程与社会工程的关系

社会工程是一个体系,包括经济工程、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日常生活工程。经济工程、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日常生活工程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同时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经济工程是物质保障性中心工程,政治工程是秩序保障性工程,文化工程是精神主导性工程,社会日常生活工程是生活环境保障性工程。这些工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与社会工程体系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社会工程体系中其他工程的关系,注意协调发展,才能够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

二、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工程哲学认知

1.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基本要素

(1)社会日常生活工程活动的主体

在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系统中,其能动性表现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存在,因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决定工程的发展以及工程的建设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社会日常生活工程活动的主体是指在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中具有从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从事现实的工程技术活动,以期取得预期效果的人。工程的主体不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工程人才所组成的集团,这个集团包括工程的决策者、规划者、设计者、工程质量的监控者、建设者和咨询者,具体来说有工程的决策者、总指挥、总经理、总设计师、总经济师、工人以及一些具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工程主体是工程活动的主导者、策划者、操作者和创新者。

工程主体是由人构成的,是社会物质活动的承担者。工程建设体现着工程主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一切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都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所以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的全局,工程的决策、设计、施工、运营、评估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客体

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不仅有主体而且也有工程的客体。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客体是指在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建设中进入工程主体的活动领域,接受工程主体运作的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对象的集合。这个对象的集合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和物的统一体。如,希望工程中的建立的“希望小学”、被资助的辍学儿童等。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主体对工程客体的运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否则只能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3)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手段

任何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都有一个预期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现实地存在着,而是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不一致性。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克服这种不一致性,要克服这种不一致性就必须凭借各种中介。同时,工程的建设过程是工程的主体和工程的客体相互关联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仅是工程主体对工程客体单纯的感性行为,还必须是凭借中介来达到目的,这个中介就是手段。

所谓工程的手段就是把工程主体和工程客体联系起来,使工程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纽带和实现预期目标的工具以及运用工具的方法和活动方式的总和。

工程手段有组织手段、制度手段、科技手段、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是几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工程手段的运用要立足长远,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能有短视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2.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目标

(1)马克思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从事其他活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物质前提,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摆脱了贫困状态,并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发展。马克思曾经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 ,人们根本不能获得解放。”“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0页。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没有丰富的日常生活资料,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事实充分说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吃穿住行在量和质的方面都得到基本满足时,人就不能获得全面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使人民的日常生活日益改善,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日常生活”这一概念,但他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他进一步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79页。,“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页。。恩格斯晚年将马克思上述思想概括为“两种生产”理论,即“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这些论述都对我们正确认识“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1901~1991)在西方学界被公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与捷尔·卢卡奇(Gyorgy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卡尔·柯尔施 (Karl Korch,1886~196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亚圣)和安东尼奥·葛兰西 (Antonio Gramsic,1891~1937,意大利萨丁尼亚人,本世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等人均被称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亨利·列斐伏尔认为:所谓“日常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剩余的,被规定为在所有独特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结构的活动被我们通过分析而勾出来之后所留下来的剩余物,实际上它必须被规定为总体性。……日常生活与一切活动深刻地联系着,涵盖了有着差异和冲突的一切活动;它是这些活动会聚的场所,是其关联和共同基础。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才存在着塑造人类——亦即人的整个关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影响现实总体性的关系得以表现和实现,尽管这些关系在一定方式上总是部分和不完全的,但是能够使得现实的总体性得以实现:诸如友谊、同志之谊、爱情、交往的需要、游戏等等。”⑥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London:Verso London,1991,P.97.他的论述也对我们正确认识“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我们看来“日常生活”包括生活消费消遣活动,还包括人自身的生产——也就涵概了社会和谐结构。

具体地说我们的“日常生活”:

物联网技术为佳木斯市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大量信息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决策的基础上,可以对佳木斯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方便市民出行。智慧交通的主要应用包括对交通信号灯进行实时控制、道路信息实时视频采集、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紧急交通事故定位和报警等。

在广义上:除了战争、地震等灾难性生活之外的人类正常生活包括上述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我们所指的狭义上的“日常生活”:

在形式上:职业工作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职业工作空间之外的自由空间。

在本质上: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经济建设)、社会秩序生产实践 (政治建设)、精神文化生产实践 (文化建设)、生活环境生产实践(社会建设)之外的生活方式及生命生存体验。

在过程上:“日常生活”在生产关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属于生产、分配以及生产资料交换、消费之外的人的自身生产及生活过程中的生活资料的交换、消费、生活交往与休闲生活 (生活文明实现)。当然这种“日常生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制约性。

(2)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根本目标

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二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生活方式在量和质两方面的反映。生活水平侧重反映生活方式量的方面,它主要是指人们所拥有的、用以消费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数量,可以用货币或实物形式进行直接的数量测定。生活质量侧重反映生活方式质的方面,它是对人们生活进步的综合评估,是指人们的生活所达到的保证个人健康、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它一般难以用货币或实物形式测定,而必须要用一套综合性的评估指标来进行测定。

我们认为,衡量一种生活方式是否健全的根本标准,应当是这种生活方式能否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合理的高质量的满足,能否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内在身心的平衡,从而逐步创造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类存在形式和生活条件。所以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养成人们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和谐。

(3)社会日常生活工程与社会生产的双向互动

在上述对“日常生活”的探讨中,我们可以推论出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与社会生产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改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让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生产与生活这一对矛盾的范畴看,生活是目的,生产是手段,目的同手段相比永远是第一位的。矢志不移地为达到目的而奋斗,从来都是第一原动力。大量的事实证明,什么年份的购买力增强,什么年份的经济就上涨,反之,如果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那么经济水平便一定上不去。假若不顾生活的需要而盲目生产,必然带来生产过剩,其结果又会反过来引发生产萎缩。

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菜篮子”、“米袋子”、“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一系列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之,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改善。我们一定要注意使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建设与社会生产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日常生活工程与社会生产的良性的双向互动。

3.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研究方法

(1)方法论选择的依据

研究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工程哲学问题,当然要用哲学的方法,但是当我们深入思考构建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哲学的方法论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研究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哲学或者研究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中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首先遇到的是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或者方法论范式来研究或“衡量”“社会日常生活工程”问题,或者说:第一,“社会日常生活工程”是不是工程;第二,“社会日常生活工程”既然不能用“工程”或者“自然工程”来替代,那么“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又有什么不同于“自然工程”的内在本质;第三,“社会日常生活工程”既然与“自然工程”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那么应当采用什么理论方法 (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对“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本质、特征、规律等问题做出解释和论证。

在研究、讨论“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工程本质的时候,或者说,在我们认定“社会日常生活工程”也是工程的时候,实际上是自然科学方法论或者说是自然工程的方法范式,或者说是根据“自然工程”的一般标准而做出的判断。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1935-,钢铁冶金专家,原任冶金部总工程师、副部长等职,后任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认为,工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如“211工程”、“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安居工程”等也是工程。殷瑞钰院士的这种划分,遵循的就是自然工程方法论,他看到了“211工程”之类的社会工程也具有“自然工程”的本质,即“工程是重要而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活动。当然殷瑞钰等主张当前工程哲学中的“工程”应主要是面向狭义的工程,即“自然工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从人与世界的改造、认识关系中,选择人与自然世界的改造和认识关系,进而用自然科学—自然技术—自然工程的逻辑进路或者方法把工程分为“狭义”和“广义”,然后,用自然科学—自然技术—自然工程三元论的方法,为“自然工程”定位,即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这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工程”也是“工程”问题上可借鉴性的确立。

第二,从人与世界的改造、认识关系中,选择人与社会世界的改造和认识关系,进而用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社会工程的逻辑进路或者方法研究社会工程,用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社会工程三元论为“社会工程”定位,即社会—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社会工程—社会事业—社会和谐。这是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论应用于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初衷。

第三,从社会世界进而社会工程的特殊复杂性中,选择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工程的方法,揭示社会工程不同于自然工程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性,这是解决社会工程哲学问题的根本所系。如果说自然世界本身就充满偶然性的话,那么作为社会世界就更加充满着偶然性。社会世界中偶然性之所以更加普遍,就是因为社会世界中有“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极其复杂的思想和精神活动的干预和介入,而社会工程哲学所要追问的恰恰是人与社会世界的实践(改造)关系。这时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在方法论上率先实现创新就自然成了构建社会工程哲学的一个逻辑前提了。

(2)社会日常生活工程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比较排除法。一个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往往先要提出几种方案,通过比较分析,排除经济效益差的或者风险大的,解决这一问题原则上可以用数学上的优选法,但是实际工程中大量运用的还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分析法。

第二,试点推广法。工程作为有风险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先要试点,成功后再推广。新产品试制中的中间试验段就是试点的例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再就业工程中都有试验阶段。

第三,系统集成法。工程不管大小,都是一个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用到很多技术,包括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把现成的技术综合起来运用,解决工程问题,这正是现代大型工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第四,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研究要求我们,一方面,紧紧“围绕”、“跟随”社会历史中调整重大社会关系的各种重大社会日常生活工程,进行深入系统的案例分析,如实反映其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又要创造性地对社会历史中调整重大社会关系的重大社会日常生活工程,进行思想“加工”和“改造”,构建起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哲学的内在逻辑,使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哲学既“依赖”、“跟随”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又高于、超越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实现两者在历史与逻辑上的一致。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哲学工程
菱的哲学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