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试验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2010-04-12李秀兰於兰娅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抗凝剂凝血因子试剂

李秀兰,於兰娅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 扬州 225009)

凝血试验检测主要用于凝血、出血及血栓疾病的诊断,也常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测。凝血试验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疾病的保证。它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起动因子被某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所以对检验人员来说,掌握影响凝血试验的有关因素尤为重要。现将试验中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1标本的采集 (1)采集标本前尽量使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血小板增高,凝血活性增强。(2)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过长,时间不宜超过3min,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因多次静脉穿刺损伤血管和组织,使有些凝血因子和组织纤溶酶激动剂释放和活化而影响结果。(3)采血最好采用一次性硅化真空采血管,避免注射血液入试管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红细胞被挤压破碎,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影响检测结果。

2抗凝剂的使用 (1)抗凝剂有很多种,因为凝血因子Ⅴ和Ⅷ在枸橼酸中比较稳定,所以应选用0.109mol/l的枸橼酸钠。(2)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应为1:9,若抗凝剂的量过多,血液过少则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延长。若血液量过多可使PT结果缩短。(3)若红细胞比容 (HCT)>55%或<25%应按如下公式核算抗凝剂的用量,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1]。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 (1)采集好的标本需要及早分离血浆,最好在2h内,离心的速度和时间应为3000r/min,离心10min,并尽快检测。(2)标本存放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对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检测会有所不同。室温下,富血小板血浆可存放3h,乏血小板血浆可存放2h,全部试验不能在4h内完成时,应将血浆分装后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在试验前将血浆于37℃下快速融化后进行检测,融化的血浆不能再次冷冻[2]。

4试剂与仪器 (1)凝血试验按照仪器的性能尽可能选用与仪器配套的试剂,由于检测中所使用的试剂盒是根据不同反应而加入不同的凝血因子,均为生物试剂,容易受环境影响而降低其生物活性。因此使用试剂最好是现用现配,否则复溶后放置时间过长容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暂时不用的试剂要放回冰箱冷藏。PT试剂由于每批国际敏感度指数(ISI)值不一定相同,每一批试剂使用前均要先检测20份18~55岁男女各半健康人的正常血清平均值作为正常值,以便正确计算出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比值。FIB不同批号的试剂均应用参比血浆制定标准曲线。试剂应放置2~8℃冰箱保存。并且每天均应做室内质控血清的检测。(2)仪器是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要定期进行校正,保养及维护,使仪器能保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进行标本、室内、室间质控的测定。

5其他因素 目前随着半自动、全自动凝血仪的广泛使用,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会使用和操作仪器是远远不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仪器的性能、影响检测的因素,以及具备有效解决处理不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检验人员还需要熟练掌握分析前及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和熟悉检测结果的判断,如肝实质性损伤,重症肝炎,肝硬化等患者由于肝细胞长期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DIC病人由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重度黄疸以及脂血的患者等PT、APTT、TT、FIB 不同程度的改变。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作用,或具有协同抗凝的作用,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氯霉素、长效磺胺类药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中浓度明显升高,口服华法林及溶栓治疗的患者。如肝素、双香豆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阻止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使凝血结果延长。大剂量应用青霉素可使PT,APTT明显延长,INR比值也相应延长。大剂量应用头孢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可明显抑制肠道杆菌,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导致凝血因子Ⅱ、Ⅲ、Ⅸ、Ⅺ的合成障碍,使凝血指标的结果明显延长。因此,对于药物干扰 凝血试验结果的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和重视,在采集标本前必须了解受检者是否用过药、何种药、用药时间和浓度等。有关药物对凝血指标的认识尚不十分全面,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综上所述,影响凝血试验检测结果的原因较多,只有掌握了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保证检测结果最大限度的准确和可靠。才能更好的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药物疗效、预后判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1.

[2]王毓三.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M].第1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9.

猜你喜欢

抗凝剂凝血因子试剂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注册数据分析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凝血测定中抗凝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