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

2010-04-11胡荣欣王树利

关键词:邓恩圆规韵律

胡荣欣,王树利

(1.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2.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析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中的韵律与隐喻

胡荣欣1,王树利2

(1.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2.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别离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歌格律上,邓恩一反伊丽莎白诗歌谐和柔美的乐调,运用“不协律”的技巧,又把日常口语大量引入诗中,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使诗显得亲切而富于戏剧性。

约翰·邓恩;《别离辞·节哀》;韵律;抑扬格;诗节;音步;隐喻

《别离辞·节哀》(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在离别前写给妻子的诗,可以说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歌格律上,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往往采用谐和柔美的乐调,邓恩则运用“不协律”,他的诗往往显得急促突兀。本·琼森曾批评他“不协律”,其实他是故意为之的。他还把日常口语大量引入诗中,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使诗显得亲切和富于戏剧性。在诗体上他尝试过多种形式,但总的趋势是走向双韵体。独特的韵律形式和他的“奇想妙喻”使邓恩远远超越他所处的时代。

一、《别离辞·节哀》的韵律

本诗共9个诗节,在第一节中第一行行尾的away与第三行行尾的say押韵,第二行的go,与第四行的no押韵。其他8节也都是一三、二四行同韵的。在第二节中第二行行尾的move,与第四行的love眼韵,看上去一样,实际上不一样。第三节的第二行行尾的meant与第四行行尾的innocent也是勉强押韵的,第四节的第一行的love与第三行的remove也是眼韵,第二行的admit与第四行的elemented it似乎也是勉强押韵的;第五节第二行的is与第四行的miss也是眼韵。第六节没有韵。第七节一三行二四行押韵。第八节押韵。第九节也押韵。从九节的韵律来看,后面三节比较规律,也预示着与前六节的不同。

第一节中

As vir/tuous men/pass mildly/away,

And whi/sper to their/souls,/to go,

Whilst some/of their/sad friends/do say,

The breath/goes now,/and some/say,no:

第一行是十音节五音步,抑扬格开头,抑扬格结尾;第二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开头,抑扬格结尾,最后一音节前有中顿;第三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为主,第三音步为扬扬格;第四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扬扬/抑扬/扬扬/的变化,还有中顿的出现,既表示强调,又与诗意相符。“诗人一开始就把离别比喻成死亡。离别如死亡,这是个常见的比喻。但邓恩把这种死亡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德之人的死,另一种是无德之人的死。有德与无德,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讲道德与不讲道德。有德之人指死后能升入天堂的人,无德之人指死后不能升入天堂的人,这是宗教思维的表现。”[1](P81)

第二节中

So let/us melt,/and make/no noise,

No tear-floods,/nor sigh-tem/pests move,

'Twere pro/fa na/tion of/our/joys

To tell/the laity/our/love.

第一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有中顿;第二行八音节三音步抑扬扬/抑扬扬/抑扬格;第三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抑扬/抑抑扬扬格;第四行八音节三音步,抑扬抑扬/抑扬/抑扬。“眼泪被比作洪水,叹息被比作风暴。这是充满玄学特色的比喻。洪水与风暴都是天体变化的现象,为第三节另一天体的比喻做了铺垫:第一行的中顿表示作者接着要说认真的事:即我们不要像常人一样悲伤。”[1](P81)

第三节中

Moving/of th'earth/brings harms/and fears

Men re/ckon what/it did,/and meant

But tre/pida/tion of/the spheres,

Though grea/ter far,/is in/nocent

第一行九音节四音步,扬抑/抑抑扬/扬扬/抑扬格,第二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抑扬/抑扬/抑扬格,有中顿;第三行八音节,三音步:抑扬/抑扬/抑扬/抑扬格;第四行八音节四音步,有中顿;

第四节

Dull sub/luna/ry lo/vers'love

(Whose soul/is sense)/cannot/admit

Absence,/because/it doth/remove

Those things/which el/emen/ted it.

第一行八音节四音步,扬抑/扬抑/抑扬/抑扬格;第二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第三行扬抑/抑扬/抑扬/抑扬格。第四行八音节扬扬/抑扬/抑扬/扬抑格。这节第一三四行都有变格。

第五节

But we/by a love,/so much/refined,

That our/selves/know not/what it is,

Inter/-assurèd/of the mind,

Care less,/eyes,lips/and hands/to miss.

第一行九音节四音步抑扬/抑抑扬/扬抑/抑扬格;第二行九音节抑扬格/扬抑/抑扬/扬抑抑格;第三行七音节,扬抑/抑扬/抑抑扬格;第四行八音节:扬抑/扬扬/抑扬/抑扬格,此节音节变化大,音步变化也大,第一行有中顿,是为了突出后半行的“爱的界限”。

第六节

Our/two souls/therefore,/which are one,

Though I/must go,/endure/not yet

A breach,/but an ex/pansion,

Like gold/to ai/ry thin/ness beat.

第一行九音节四音步扬抑/扬扬/抑扬/抑抑扬格;第二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第三行七音节三音步,抑扬/扬抑抑/扬抑格;第四行八音节四音步,第一行与第二行第三行都有中顿,表示语气强调在后半行,“整体延伸”。这里有个黄金意象,实际上是上一节炼金术意象的继续。提炼成金是第一步,锤锻成“轻柔无形的薄页”是第二步,证明这黄金般的爱情使他们精神融合,即使是没有肉体的结合也能持久。这种爱是至善至美的。[1](P82)

第七节

If they/be two,/they are/two so

As stiff/twin com/passes/are two;

Thy soul/the fixt/foot,makes/no show

To move,/but doth,/if th'o/ther do.

第一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抑扬/扬抑/扬扬;第二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扬抑/抑扬/抑扬格;第三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抑扬/抑扬/扬扬格;第四行九音节四音步抑扬/抑扬/抑抑扬/抑扬格,第三行有中顿,行尾的扬扬格强调圆规的定脚的不变化。

第八节

And though/it in/the cen/tre sit,

Yet,when/the o/ther far/doth roam,

It leans,/and hear/kens a/fter it,

And grows/erect,/as that/comes home.

第一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第二行八音节四音步;第三行八音节四音步;第四行八音节四音步都是抑扬格,第二行有中顿,表示语气转折。

第九节

Such wilt/thou be/to me,/who must,

Like th'o/ther foot,/obli/quely run;

Thy firm/ness makes/my cir/cle just,

And makes/me end,/where I/begun.

第一行八音节四音步:扬抑/扬抑/抑扬/抑扬格;第二行十音节五音步抑抑扬/抑扬/扬抑/抑扬/抑抑扬;第三行八音节四音步抑扬格,第四行八音节四音步,以抑扬格结尾。第一第二行格律变化大,突出了你我之间的与圆规双脚之间的隐喻。

这首诗中,邓恩主要用了抑扬格的韵律,诗行主要以八音节四音步为主。韵律变化多,主要是用在强调突出表达意思。“诗里提到风浪,大地和天体的震动,官能,心灵,提炼,手工打金,而最后3段里有提出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比喻,即拿一个圆规的两脚来比一对夫妻,表示虽离别也彼此相联,丈夫动妻子也跟着动,因此不必因离别而悲。”[2](P242)

二、《别离辞·节哀》的隐喻

人们对隐喻的定义不尽相同,这涉及对隐喻实质的认识。大致来说,早期的理论集中于三点:第一,隐喻的实质是替代,以同义域里的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第二,隐喻的实质是比较,对分别来自两个义域里的词语的相似性经过比较建立联系;第三,隐喻的实质是互动,两个分属不同义域的词语在语义上互相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语义。[3](P17)

在这首诗中,邓恩用圆规的两只脚比为夫妻关系。妻子是定脚,永远在中心,当丈夫离别(即一只脚去画圆)的时候,妻子(定脚)也随之旋转,比喻夫妻虽然分离,却彼此相连、互相支撑。只有妻子(定脚)坐在中心,坚定不动时,“我的圆圈才会准”,暗示爱人的忠贞不渝使他一生美满,使他能将此生画一个满圆。

隐喻常被界定为“隐含的比较”[2](P206),或把某个东西说成是、或等同于另一个很不相同的东西。实际上,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性的。邓恩在《别离辞·节哀》中采用圆规的两只脚来隐喻一对情侣的灵魂,表现了他们不可分割的完美的精神之爱。18世纪的约翰逊博士批评邓恩把混杂的思想或异质的东西强捏在一起。但是隐喻的力量来自两个被比较的事物之间的对照,两者越不相似越好,这就意味喻体和喻指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好。或者说,隐喻是“语境之间的交易”,隐喻的力量就在于把极为不同的语境联在一起[2](P579)。邓恩的圆规隐喻似乎不合逻辑,然而由于这个隐喻中的喻体(圆规的两只脚)和喻指(两个灵魂)之间的距离很远,或由于两种极为不同的语境(几何学与爱情)被联在一起,它反而显得更奇特,内涵更丰富。玄学派惯用的“中性的”比喻,或不带感情色彩、甚至没有任何“诗意或美的联想”的比喻,但玄学派隐喻正是依靠喻指和喻体之间或两种语境之间的远距取胜。象征与隐喻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体现’或‘代表’复杂情感和思想的语象”。

三、邓恩的奇想妙喻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一批诗人,他们才智过人,喜欢使用“奇想妙喻”(conceit),被称之为玄学派诗人。所谓奇想妙喻,指的是一种悖逆性的隐喻,通过喻体与喻指之间的非相似性给读者的心灵带来震撼。玄学派诗歌以新鲜的意象、奇特的想象、精巧的形式、思辨的内容为特征,其主要人物有约翰·邓恩、乔治·赫伯特、理查德·克拉肖、安德鲁·马维尔等。这些诗人虽然在当时没有形成一个团体,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邓恩的影响,他们之所以被后人称作玄学派诗人,不仅仅因为他们诗歌的主题涉及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以及现实的根本特性,而且与他们表达诗歌主题的独特方式也有关系。[4](P61)

邓恩早年写的爱情诗歌最能体现其独特怪异的创作风格。这类爱情诗主题大体有两个。其一是抒写爱的忠诚。如《早安》、《别离辞·节哀》等。其二为嘲弄女性对爱情的不忠不信。如《歌:去吧,跑去抓一颗流星》、《爱的炼金术》等。这是罗马诗人奥维德爱情诗的传统,也是17世纪诗人常写的主题。但邓恩作为一个身处动荡年代、必须在旧学说旧信仰和新学说新信仰之间作出抉择的诗人,他对贞节问题的怀疑似乎又是他对整个人生和社会怀疑的一种表现。不过,作为玄学派大师,无论上述哪类主题,邓恩都采用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来予以表达。他彻底抛弃了彼特拉克式抒情诗惯有的直接明白的陈述和一目了然的比喻,而是另辟蹊径,走了一条以形象比喻传达思想,通过思想表达感情的新路。换句话说,他的爱情诗充满激情,但不是把感情直接说出,而是把感情哲理化;他的爱情诗中不乏思想,但也不是把感情直接说出,而是把思想知觉化、意象化。这种用与感情等量的理智来描写一种感情状态的方式,使诗歌在智力与激情、思想与知觉上达成了某种平衡,从而根本改变了爱情诗单纯抒情的常规。邓恩还一反文艺复兴爱情十四行诗从自然景物中取喻的传统,而大量从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当时的新知识中发掘意象,并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将表面明显无关的观念与事物“生拉硬扯”地扯到一块(如把夫妻比作双脚圆规、把恋爱的情人比作跳蚤),这种意象或比喻虽有时显得晦涩和缺乏共通性,但却绝无变成陈词滥调的危险。有时甚至能像闪电一般有力,给读者带来一瞥真理。有时乍看之下显得离奇,思索过后却使人震慑于其惊人的准确性和深度。

因此,奇想妙喻承载了邓恩的哲学思辨以及对宗教的虔诚表达,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又使读者对原本熟悉的事物产生了陌生感,从而增加了感知的长度,产生了新奇的陌生化效果,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5]

综上所述,在英国诗歌史上,邓恩并不是第一位使用“奇思妙喻”的诗人,然而,在他之前,除了莎士比亚的几首诗外,这种技巧还仅局限于戏剧诗和讽刺诗创作。邓恩却将其推而广之,大量地普遍地运用于爱情诗甚至宗教诗上,从而造成严肃与讽刺、激情与戏谑兼而有之综合效果。读邓恩的《别离辞·节哀》,了解约翰·邓恩的诗歌韵律与暗喻,体会邓恩的奇想妙喻,是欣赏邓恩诗歌的便捷方式。英诗撷美,从韵律开始。

[1] 李正栓,杨丽.大胆奇特的想象雅致入理的比喻——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赏析[J].名作欣赏,2003,(12): 81-82.

[2] 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王守仁.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李正栓.邓恩奇思妙喻艺术解析[J].域外文苑,2009, (4):107.

Rhyme and Conceit in John Donne's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

HU Rong-xin1,WAN G Shu-l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16,China)

A V 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is John Donne's representative poem of Metaphysics. Instead of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harmonious rhyme,John Donne uses his unique form and metaphor which is called conceit.John is a creator of both poetic meter and form.In this poem,he uses variations on rhyme,foot,and length which combine meaning and forms to interpret his different conceit.

John Donne;A V 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rhyme;metaphor;conceit

I 106

A

1672-9951(2010)03-0015-03

(责任编辑 刘小平)

2010-03-18

张家口市社科联科研课题(B2009027)

胡荣欣(1975-),女,河北怀安人,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学士。

猜你喜欢

邓恩圆规韵律
圆规画圆
圆规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圆规小姐圆梦记
苦难真金
圆规小姐圆梦记
邓恩桉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