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海洋文化的关键在于海洋意识教育

2010-04-10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海洋意识文化

(上海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1306)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利用高科技开发和利用海洋成为世界共识,海洋战略亦成为世界临海各国重大战略。我国发展史上既有向海而兴的辉煌,也有禁海而衰的黯淡,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因海而富、因海而强的经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海洋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其兴衰成败休戚相关。如今面临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发展难题,海洋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空间,发展独特的海洋文化是保证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先进和社会繁荣的必经之路。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的灵魂,只有大力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才能繁荣海洋文化。

一、决定海洋文化发展之海洋意识的灵魂作用

海洋文化的发展对一个临海国家或地区极为重要,而发展海洋文化绝不可忽略的是对其核心即海洋意识的培养。在海洋意识薄弱的现状下,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关键。

1.海洋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作用

海洋文化是指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仅包括涉及海洋的宗教、信仰、神话、喜剧、文学、艺术等;广义上除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海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又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微系统:海洋物质文化系统、海洋精神文化系统和海洋制度文化系统。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互补互动与交融汇合,形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也构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根基。海内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吸收融合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璀璨夺目,也给中华民族复兴带来了创新动力。海洋文化的本质在于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成果。先进的海洋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以下推动作用:首先,海洋文化能维护政治稳定。无论是在国际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周边稳定,还是在国内调节海洋开发中的各种矛盾,统筹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都十分繁重,海洋文化则能起到团结互助和开拓进取的作用。其次,海洋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海洋文化影响着海洋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运作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到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海洋文化中的变革图强思想、探索冒险精神、全面开放理念、吃苦耐劳品格等,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1]挖掘海洋文化特色,还可促进经济优势的形成。再次,海洋文化能丰富民族文化。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洋文化能以更加快速便捷的方式完成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以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丰富海洋文化自身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最后,海洋文化能推动社会和谐。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和求新性等特点,先进的海洋文化能使人徜徉在美丽的海洋上,向大自然寻找灵感,放松心情、开阔眼界和心胸,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2.海洋意识内涵及在海洋文化中的灵魂作用

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的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包括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海洋意识在内容上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

海洋意识是一种深层次的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灵魂,海洋意识的深层次发展代表海洋文化系统的发展程度。“一种文化只有具备自我反思与反省的能力,才能获得前行的力量。”[1]海洋文化正是因为有了海洋意识才获得了发展的内在动力。海洋意识存在于人们心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进而不断变化。“海洋意识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从确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开始。”[2]文化的基础离不开历史的底蕴,海洋文化的知识积累过程也是海洋意识的内化形成过程,而海洋意识一旦形成又构成了海洋文化的灵魂和主要组成部分,以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塑造和表现有海洋文化特征倾向的意识内容和意识能力。海洋意识在海洋文化中的灵魂作用决定了发展海洋文化的关键在于海洋意识教育。

二、影响海洋文化发展之海洋意识问题分析

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历经坎坷,虽有不断加强之势,但总体而言,“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海洋文化远没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其发展水平与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3]这对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完整、维护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战略较为不利。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其海洋意识的强弱更为关键。影响海洋文化发展的海洋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是海洋大国,数千年来创造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并行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自先秦已开始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唐宋时期开辟 “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明代创下的郑和七下西洋等壮举,更足以说明我国历史上存在一定的海洋意识。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一贯重陆轻海、重农轻商,对土地的过分依恋伴随而生的是对海洋文化的淡漠,再加上明末以后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海洋意识里充满了痛感。建国后我国提倡“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海洋经济虽然也在发展海洋捕捞和海上交通,但不可否认的是海洋意识逐渐淡薄,海洋文化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逐渐重视海洋文化的发展,但往日的轻海思想积重难返,人们的海洋意识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2.理论上研究深度不够

理论是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基础,但我国历史上的海洋文化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海洋意识教育相关理论更为滞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有了较快进展,至20世纪90代初,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海洋文化研究,对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论也开始较多的探讨。海洋文化研究成果主要得益于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视,它们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机构,拥有一批专、兼职海洋文化研究人员,对海洋文化的内涵、外延、功能、对象、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总体而言,至今还没有足够成熟的理论,海洋意识教育方面的著作更是缺乏。既然没有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将国民的海洋意识彻底唤醒并凝聚起来的海洋意识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海洋意识教育就只能局限于海洋常识和海洋法规等层面的简单介绍,难以提升到意识形态高度,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最后只能流于形式,归于肤浅。

3.宣传上长久效度不够

多年来,我国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结合各种海洋文化相关的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如海洋国际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全国航海日等活动相继展开,《走向海洋》等电视剧相继播放,《话说长江》等宣传栏目的开播等都对海洋文化进行了适当的宣传,但是这些宣传还远不够系统和全面,尤其是宣传中缺乏海洋科学技术的支撑而显得肤浅。大众媒体上有关海洋的信息报道偏少,文学影视作品中反映海洋文化的题材也明显少于传统大陆农业历史和文化题材,青少年教育基地如上海市“东方绿舟”也缺乏对我国海洋发展史上郑和等有突出贡献人士的宣传资料。内地学生接触到的海洋文化宣传更是远远少于沿海地区学生。1996年5月我国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我国享有200 n mile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然而我国关于领海、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法律普及程度较低,对我国已经拥有的海洋权益内容一直缺乏应有的宣传教育,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相关的法律内容。正是由于海洋文化宣传不够系统和全面,海洋意识教育难以持久,其结果使广大人民难以形成一种系统、自觉和长久的海洋意识。

4.教育上支撑力度不够

我国对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始终滞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未能提升至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教育的高度。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海洋意识教育的支撑力度都不足。在高等教育中,海洋意识教育所占比重极低,除了涉海专业学生学习较多海洋知识外,其他专业学生对海洋知识涉猎较少,教科书及畅销读物中极少涉及海洋文化内容,非涉海院校鲜见以海洋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海洋文化相关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理论研究上,极少涉足适应于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理论。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几乎只是在地理课本中简单地涉及少量的海洋知识,根本谈不上全面和系统,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中小学生无暇接触海洋文化知识。在社会教育中,专业进行海洋文化知识和海洋科技知识教育的机构寥寥无几,在内地省份更为罕见。大中小学生无论从学校还是从社会都无法获取充足的海洋知识,自然无法积淀内化为应有的海洋意识。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大型调查反映,只有30.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国土除陆地外,还有300万km2的海洋国土,能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被调查者仅占27.8%,而对于我国的8个海上邻国几乎都对归属我国的岛礁或管辖领海提出过主权要求这一事实,仅有0.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4]非涉海的广大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的海洋知识与学生类似,甚至还不如学生接触到的海洋知识多,其海洋意识之薄弱可想而知。

三、发展海洋文化之海洋意识的教育措施

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至关重要却又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促使国民的海洋意识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民族的、时代的、开放的海洋意识。

1.各级政府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政策导向

国家在海洋事务上表现出来的政策、立场观点和意志行为,会对国民的海洋意识产生直接和主导的影响。政府特性决定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动力源。[5]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有计划和有重点的宣传、教育来培养和引导海洋意识。“通过健全的海洋立法、完善的海洋战略、有效的海洋管理、强大的海上力量来实现海洋为国家经济、政治、外交总体利益服务的目的。”[6]21世纪的中国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需要出台积极的海洋意识教育政策,使社会各个阶层的全体民众积极配合,树立强烈的海洋意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发展海洋文化之重要性,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1996年制定《中国海洋世纪议程》、1998年颁布《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2003年颁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通过《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海洋列为专章)、2006年通过《全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海洋作为五大重点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2008年国务院通过《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统筹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在一系列海洋事业发展政策导向下,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展。在下一步的政策导向中,政府需要出台一些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的海洋文化政策以培育民众强烈的海洋意识。在国家教育政策导向中,要注意在中小学和大学阶段普及海洋教育,推动海洋文化系统发展,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推动民众海洋意识的形成和深化。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范当地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海洋意识教育。

2.社会媒体扩大海洋意识教育舆论宣传

媒体的舆论宣传能保证和扩大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当国家海洋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出台前后,社会媒体要配合到位,扩大宣传,让民众了解政策、执行政策并逐步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使海洋意识在民众内心根深蒂固。每年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这将成为我国与国外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社会媒体的宣传要注意内容和方式才能有效培养民众的海洋意识。在宣传内容上要强调海洋文化的全部内涵、整体功能和民族特色,要立足时代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海洋文化。要面向世界海洋文明,吸纳先进的海洋文化精华,增强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生命力。在宣传方式上要充分运用摄影、书法、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体育等各种形式传播海洋知识,营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海洋意识的浓厚氛围。在宣传资料上尽可能增加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刊电视等媒体可以开设海洋文化宣传专栏,有根有据、有血有肉地体现我国海洋经济开拓精神和历史文化,希望能够为增强国民海洋意识提供一种新的宣传形式。比如,结合海洋文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节日宣传海洋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有重要意义。

3.地方单位切实落实海洋意识教育举措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海洋意识教育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对教育管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海洋意识教育需要一支有力的队伍来保证教育效果,这支队伍要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专兼职结合。这支队伍的作风要严谨、扎实,对国家和地方政策等部门出台的相关海洋文化建设政策要领会透彻,同时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结合海洋文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本单位具体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专题学习和研讨,组织各种培训考察,加强研讨交流,力求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在研究视野上,不仅要面向过去,探寻我国海洋发展历史轨迹,更需要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挖掘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促进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和科研院所,尤其是涉海类院校和科研单位,不仅要研究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意识教育理论,而且要注意在通识教育教学体系中设置合理的海洋意识相关教学课程,如全校任选课、专业限选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等,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涉海实践活动,而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大量的海洋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中强化海洋意识进而发展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有着丰富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渗透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在培育学生海洋文化素养中,会使他们积累起丰富的海洋文化知识,养成勇于进取的精神,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内蕴。”[7]学生在接受海洋教育中了解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对于学生自身成长、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在广大社区也要普及海洋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海洋意识。

4.国民个体注重海洋意识教育自我实践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人的主体意识确立意味着自我占用和掌握自我本质的占有与掌握,意味着人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还意味着人对理想价值目标的追求。因此,在海洋意识教育中,国民个体要在实践中自我练习、学习和成长,按照海洋意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学习海洋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海洋认识水平,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当个体的海洋文化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量,就会形成并强化海洋文化意识,并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进而逐渐形成带有海洋文化特性的习惯和特点。

综上所述,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提高海洋意识。全民重视海洋,人人参与海洋文化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应抓住海洋世纪的机遇,自觉了解、宣传、关注和保护海洋,以先进的海洋意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海洋文化,使我国以早日重返世界海洋强国之姿迎接来自海洋世纪的挑战。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8.

[2]冯 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 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张德华,冯 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3):85.

[6]顾兴斌,张 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猜你喜欢

海洋意识文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