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党的思想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2010-04-10曹伟丽

湖湘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曹伟丽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 3 3)

建国以来党的思想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曹伟丽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 3 3)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建国以来,党的思想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前进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动了党的全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历史证明,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引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最为宝贵的经验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依然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思想建设除了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以外,最根本的还是要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思想建设;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1]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风云变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谱写社会主义和人类现代化的光辉篇章,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一、历史与经验:建国以来党的思想建设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全新课题,而党的思想建设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建国以来,党的思想建设在探索和曲折中前进,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1.建国后党的思想建设历程回顾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党的思想建设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展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武装。建国初期,面对小农经济的环境,执政党致力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通过1 9 5 1年和1 9 5 9年的大规模理论学习以及1 9 6 1年开展的“调查研究年”活动,将理论学习同加强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为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以整风运动保持党员思想的纯洁性。针对党内居功自傲、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执政党先后于1 9 50年和1 9 5 7年开展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与整党运动一道,结合“三反”、“五反”等重要工作,大大增强了全党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对于执政条件下的党风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其三,以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建国初期,党内思想斗争紧紧围绕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展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受“左”的思潮和党内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影响,1 9 50年代中期以后,党内不同意见之争被错误地政治化,党内思想斗争上升至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的高度。这种错误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酿成了十年浩劫,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曲折。其四,以思想批判确立无产阶级文化的主导地位。建国初期,结合党内整风,执政党领导开展了一场广及教育界、文艺界和知识界的思想批判运动,对确立无产阶级文化的主导地位具有极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思想批判运动对思想论争的所有问题简单地政治化,使改革开放前的思想建设惯性地依赖于政治运动的推动,极大地冲击了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建设展现出一系列崭新的面貌:首先,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革”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并加以发展。《邓小平文选》的出版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对于牢固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次,在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思想建设通过理论创新和政治教育为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三,在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世纪之交,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执政党建设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内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出版。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学习教育活动,大大地推进了党的全面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

其四,在回答“实现怎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呈现诸多新的特征和问题,促使执政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反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论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重大战略思想,部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创造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在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扎实推进,党对“三大规律”的进一步把握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顾建国以来党的思想建设历程,曲折与成就都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基本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即要研究和寻求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这一论述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特别强调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增添了解放思想的新内涵。自建国起,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进展,从构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与经济政治制度到改革开放进程的展开,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相反,大跃进、反右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党内思想斗争,“文化大革命”,每一次严重挫折都是违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后果。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深化与发展。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正是因为没有正确区分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没有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规律,才会错误地运用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来统领社会主义建设。也正是因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得以确立,改革开放的进程才得以启动。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把握时代特征和社会规律,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定位与意义: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是党的建设最宝贵的经验之一。通过思想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对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从政治建设来看,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确立正确的政治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组织建设来看,思想理论建设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有利于加强党员队伍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理论素质。从作风建设来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一定水平的理论修养能够培养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制度建设来看,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构建出适应于党和国家建设实际的制度体系。

思想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条件。首先,思想理论建设的高度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执政能力随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得到提高。其次,思想理论建设能够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政治文化上的支撑。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把握“三大规律”,“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思想理论建设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理论建设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员自觉的理性追求;通过思想理论的学习,提高党员和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

2.党的思想建设指引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

党的思想建设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循,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围绕如何在落后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并论述了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理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义建设部分。党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体系,巩固了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党的思想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回顾历史,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所迈出的每一大步都是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先导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对实行改革开放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彻底打破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的束缚,为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阐明了先进政党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在实践上加强了改革开放的领导力量;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开放走向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南。党的思想建设在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党的思想建设密不可分,

三、挑战与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思想建党是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并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最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依然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党的思想建设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理想信念淡薄是当下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重大挫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部分党员和群众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持悲观态度。同时,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导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迅速传播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加之,中国的后发展地位和现实,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比较优势得不到体现,而对社会主义的教条认识又使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感到困惑;市场经济引发了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引发了社会不满和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并逐渐侵蚀着党员的理想信念。

思想道德建设正受到各种失范现象的冲击。在社会领域,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公平交换行为败坏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片面的经济繁荣导致了物欲横流的腐朽生活方式和落后思想。在公共权力领域,由于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贪腐和特权现象难以遏制,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遭到削弱,封建的官本位意识有所抬头;公共权力领域的公共道德在逐渐减弱。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学习型政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不仅仅关系着执政党的自身发展,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和《2009-201 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由此建立起全体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制度。这对于巩固和发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推动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党校的教育培训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托党校进行理论武装,主要是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提高上下功夫。2000年颁发的《关于面向2 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规范了党校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并就学风的形成、教学和学员管理以及考核制度等教学质量控制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规范和要求。

健全集体学习制度。自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共进行了6 2次集体学习(截止2010年1月8日)。这种长期坚持的党的高级领导人集体学习制度,对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具有重要的象征和垂范价值,关键在于要把这种集体学习的制度推广到全党的各级组织,把集体学习制度化和规范化。

推进创新理论的学习实践活动。从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来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来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是理论武装工作的一个新特征,这是在学习方法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的体现。但是,目前在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把理论考核和工作实效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进一步把握“三大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回顾历史,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正是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首要任务。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直面多元思潮的挑战,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做出的重大理论任务部署。但是,由于理论的阐述不够深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凝聚作用都表现的很不充分。只有紧密地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以包容的姿态与其他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思潮和价值体系展开交流和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获得充分认同。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党的思想建设其实质就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史证明,只要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走向胜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始终伴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实质是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必须要从话语体系的转换和传播形式的创新入手,用简洁明了的言语和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来达到传播理论,教育民众的目的。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9.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

责任编辑:秦小珊

D2

A

1004-3160(2010)03-0107-04

2010-03-14

曹伟丽,女,四川乐山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治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