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县域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解*

2010-04-10李屏南王春选

湖湘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县域科学发展

李屏南,王春选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 1008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论县域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解*

李屏南1,王春选2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 1008 1)

县域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必须对县域科学发展的内涵、县域科学发展的原则、县域科学发展的模式选择有一个科学理解,否则就很难实现县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县域科学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

科学发展观;县域;发展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大家都在谈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有一个科学理解的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县,如何实施县域科学发展,就必须对县域科学发展有一个科学理解,否则就很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县域科学发展内涵的科学理解

县域要科学发展,首先就要对县域科学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有一个科学理解,否则就难以真正落实。

(一)县域科学发展的对象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畸形发展

什么是县域科学发展?从大的方面讲,县域内的建设和发展,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具体方面讲,表现为县级和乡村基层政权体制问题,农村土地问题,乡村、群体平衡发展问题,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问题,等等。它们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性与重点性的统一,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一个地区光注重经济发展,而不顾污染,不顾民生安危,即使它富裕了,也不是科学发展。而且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往往遇到一些体制性障碍,如果不注重政治上的体制改革,生产力也难以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目前,我国县域发展普遍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是县域内部各要素的发展不平衡,一般重经济发展,轻其他发展。县域经济固然重要,但许多事实说明,就经济抓经济往往并不见得效果就好;而且即使经济一时上去了,也并不见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建成了。同时县域内部各个区域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如县与县的结合部就往往成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二是县域外部各县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全国而言,东南沿海与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差距很大;就各省市而言,这个问题同样突出存在,即使在发达的广东省亦如此。这就决定了县域各要素发展即科学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二)县域科学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县域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县域发展没有重点、必须齐头并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发展普遍把重点放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目前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有效突破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因为县域目前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弱势经济”。尤其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彻底消除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县域主体部分的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地方仍然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违背经济增长规律,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生产难以为继,而且群众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在结构优化、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县域发展的综合实力,破解县域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提高县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县域科学发展以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为根本特征。在发展目标上,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建设,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体制改革上,要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体制障碍,要按照经济体系的内在层次结构来进行规划、布局和发展,改进经济发展成果的核算方法,改变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更大作用等。

(三)县域科学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县域科学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在我国县域发展中,由于长期推行重城抑乡的政策,造成城乡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从根本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制约着县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就要消除影响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地方,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同时其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好,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当然,统筹城乡不只是城市对农业的支持,农业内部也要做好各方面工作,但是由于“三农”问题相当突出而且根子很深,不是在农村范围内就能解决得好的,所以就要从县域发展全局谋划,处理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和谐的城乡发展关系,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忽视了统筹城乡发展,在有些方面扩大了城乡差距,甚至有损农民利益,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落后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农村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实现下一轮经济的增长,继续保持县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速度,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县域科学发展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的载体和途径。从根本上讲,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

(四)县域科学发展必须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县域科学发展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经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县域发展应该也必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任何不顾生态环境要求,以资源能源过渡消费、透支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都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都是不可持续的,同时,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当代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还要认真考虑后代人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依存问题。严峻的发展形势要求进一步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县域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必然是可持续的发展,两者都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树立健康的科学的消费理念,培育生态化消费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五)县域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决定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绝无一党之私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目的是什么,这是个鲜明的政治立场问题。实现县域科学发展,施行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县域科学发展原则的科学理解

县域科学发展原则,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实际,遵循县域发展的内在规律,培育壮大特色,发挥优势,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注重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有序中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理解县域科学发展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发展原则

县域经济相对于整个国家多门类全方位的经济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县域内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又具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各自内在的发展规律要求。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围绕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才容易在当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尽快形成发展新优势,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县域科学发展,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目标取向,实现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促发展,把握各地县域发展的特色,寻找加快发展的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培育形成支柱型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并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在整个县域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培养形成自己发展的“名片”。

要注意处理好特色和优势的关系,特色是潜在的优势,优势往往是建立在特色的基础上。既要强调发挥区域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和发展产业,又要强调从有利于建立竞争优势来选择产业结构。一方面,要优先采取比较优势原则,积极发挥当地在资源、劳力、文化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制定符合当地资源禀赋条件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应更多地按照竞争优势原则来拓宽发展思路,对一些可能面临的发展机会,不能因为不符合欠发达县域的比较优势条件而弃之不顾,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和把握任何可能的条件和机遇。要立足特色,把握优势,树立特色品牌,打造特色精品,树立龙头,真正发挥在县域科学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二)和谐发展原则

和谐发展原则就是要在县域发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城乡、区域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环境污染加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影响不和谐的因素逐步显现。实现县域和谐发展,需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实现县域和谐发展,要克服见物不见人,忽视人自身发展,就发展论发展,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轻社会,只顾当前忽视长远等片面观念;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体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就业、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保障公共秩序和保护环境等;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要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的有效体制机制,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相统一、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建立起“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县域。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百强县代表张家港市最大的发展特色就是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县域发展的鲜活经验,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内外力协调联动、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共享机制协调构建的显著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

(三)稳定发展原则

县域发展是由县级政府引领下的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创造环境、引领发展的有序过程,是各种资源要素聚集、展现并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博取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任何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急功近利、一时冒进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实现县域稳定发展,一定要保持县域经济社会的稳妥发展,注意把握发展的节奏,实现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县级政府在引领经济社会有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由此,政策制定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忌头脑发热,盲目决策,“大干快上”,前后矛盾,要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合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要保持领导干部任期的相对稳定,以免助长工作中的浮躁之风,以及政策随人事变化也走马灯式的摇摆。

不知道过了多久,步凡晕晕乎乎睁开了眼,此时周围一片漆黑。他好不容易扶着墙撑起身体,费力地站了起来,然后用力晃了晃脑袋,想将那种眩晕的感觉甩出去。还好,又过了几秒钟,他终于清醒了,从衣兜里掏出手机,想拨打求助电话。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手机液晶屏幕的光芒只亮起了短短一瞬,就又彻底陷入了黑暗之中。该死的,手机没有电,自动关机了!

另一方面,要保持整个县域社会大局的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面临的机遇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但是就整体而言,都面临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任务,三者统一于县域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要以改革为突破口,认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着力解除影响当地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提供发展稳定的动力基础。发展是根本,没有发展,就谈不上老百姓衣食住行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保持社会的稳定。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尤其是县级政府处在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更多的时候直接面对群众,稍有不慎,处置不当就可能出问题甚至大问题。贵州瓮安打砸事件给执政者留下深刻的教训。因此,在县域发展中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提高处置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保持大局稳定,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实现当代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使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压力日益显现,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一些县域已经集中出现,不仅生产难以为继,人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有些地方甚至威胁到生存,这违背了发展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发展的目标。据华商报2006年9月5日载,2006年甘肃徽县铅锭冶炼厂所排放出的烟尘中含有大量的铅等有毒物质,涉及受害群众2000多人,并致300多名儿童铅中毒,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的生命安全,全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群众生产生活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实现县域科学发展,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地处理社会活动的需求与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县级政府是当地政策的制定者,要在决策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制定县域发展战略和规划时,要统筹考虑,政策的施行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不仅考虑到当前,还要考虑到长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增长,“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这样只会导致发展缺乏后劲,甚至停滞不前乃至倒退。广东增城市近几年发展较快,这里也有过粗放发展的经历,前几年全市曾经建了1 30多家小水泥厂、1 50多家小漂染厂、200多家采石场。这些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增城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城市政府顶着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陆续关闭了100多家小水泥厂、9 7家小型洗漂印染企业和200多家采石采矿场。在大力推行减污的同时,也在造绿。现在“五山、二水、三分田”的增城已成为是广州东部的绿肺和绿色屏障。从2000年起,累计引进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营造各种速生丰产林达1万公顷。生态环境成为增城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增城也因此迎来了一股投资热潮。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7 2%,创十年来新高,也从本质上扭转了招商引资难的被动局面。

三、县域科学发展模式的科学理解

县域发展模式涉及县域发展的思想观念、发展路径、资源环境、体制机制等诸多要素和环节,是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各要素、环节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模式科学,可以扬长避短,形成发展合力,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就应把握县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选择培育塑造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科学的发展模式。

一是因情制宜选择。

科学发展模式必然是立足当地实际来进行科学选择的。我国地域广阔,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迥异,发展潜力也不尽相同,情况千差万别,县域发展既具有区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呈现发展的共性特点,又具有各自特殊的发展规律,呈现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县域发展应该走怎样的路,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可能全国一个版本、一个套路。同时,在借鉴外地经验和发展模式时,其他县市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移花接木、照搬到本地就不一定能行得通,邯郸学步只会使自己找不到北,东施效颦只会贻笑大方,结果不仅不能促进当地发展,反而会延误发展时机。一些地方在自己不具备资源的条件下,大上资源性加工项目,最终大多草草收场。

县域科学发展模式的因情制宜选择,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综合考虑原有基础和现实发展情况,把握县域发展的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找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培育形成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模式;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适时调整修正已形成的发展模式,使发展模式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近年来,各地在加快县域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如资源加工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型、小城镇带动型、对外开放型、文化旅游型等发展模式,较好地促进了当地发展。实践证明只有适合自身特点和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潜力。广东增城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将全市1 6 1 6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分为南、中、北3个功能圈:南部地区位于广州、东莞、深圳之间,发展工业优势突出,营造工业制造业产业圈,打造成广州东部的经济增长极;中部地区环境优美,是广州的城市副中心,营造城市生活圈,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着力营造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竞争力从1 9 9 9年的全国第5 8位跃升至2007年的第1 5位,已连续5年稳居广东省第一位,创出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

二是渐进性选择。

县域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探寻利用发展规律,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过程。规律是客观的,矛盾和问题是现实的,在探索中认识、把握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需要了解、把握、利用规律,这是一个由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到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过程,有时还难免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影响县域发展的政策、资源、人文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又是动态的,有的尚不可期,决定了县域发展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模式形成的复杂性、曲折性。县域科学发展模式是一个在推进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过程,需要量力而行,摸着石头前进,稳扎稳打,随时修正发展中的偏差,确保发展的一贯性和持续性,以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浪费社会资源和付出无谓的社会成本。

县域科学发展模式的渐进性选择,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设施、制度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等基础性工作,打牢发展的基础,积跬步以至千里;要转变作风,务实苦干,县域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团结奋斗,积极探索的过程,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合理引导,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及体制机制。脱离实际,盲目决策,盲目上大项目、大工程,大干快上,无限拔高,到头来只会功亏一篑。河南长垣县是一个渐进性发展起来的典型县,该县地处黄河水患多发地段,没有自然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没有区位优势、没有经济优势,过去是有名的贫困县。近几年该县发展较快,就是在发展中探索前行,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引导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在比较整合中,在优胜劣汰中,逐步形成了医用卫生材料、起重机械、防腐、建筑、烹饪、绿色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并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全县医用卫生材料产品覆盖率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有“中国医用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之称。起重机械行业50吨以下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业内有“长垣停产、全国缺货”的说法。这样形成为具有自己鲜明的欠发达地区渐进性脱贫致富的发展模式。

三是跨越式选择。

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来分析,发达县域是各种资源要素集聚的地区,发展基础较好,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容易在发展中抢占先机,乘势而上,加速发展,大多成为地区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而落后地区则面临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困难,发展中捉襟见肘,迈不开步子,虽然自己和自己比有了一定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我国东中西部县域发展的实践说明了这个问题。从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开展的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来看,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 1个,西部地区有4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全部来自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要改变这种局面,落后地区要实现后来者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强抓机遇,出奇招,想别人所未想,干别人所未干,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营造新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力,快速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新跨越,而不是萧规曹随,人云亦云,步别人后尘,在市场竞争中处在不利位置。当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部一些发达县市的发展遭遇挑战,同样面临产业进一步升级,调整结构,实现发展战略转型,加快发展的重任。

县域科学发展模式的跨越式选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要有一股“冒”的精神;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成新机遇,形成新优势;要创新性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创造县域科学发展新局面。近年来,湖南长沙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的新突破。该县坚持把新型工业作为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着力培育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基础,提出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建设“湖南汽车产业走廊”,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2008年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稳居全省各县之首,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 8个典型地区之一。

四是重点突破性选择。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现实中影响县域科学发展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影响、制约落后地区发展的因素更多,有物的、人的,内部的、外部的,有形的、无形的,现实的、潜在的等因素,在现有有限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在县域发展中如果平均用力,均衡分配资源,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很难有效解决好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难以实现发展的根本性突破。为此,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明确发展重点,整合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攻关,实施重点突破,培育具有真正影响力的一个或几个特色产业或项目,做大做强,发挥其关联带动效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县域发展的综合实力。

县域科学发展模式的重点突破性选择,选“点”要准,这个发展“点”要具有优势和代表性,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项目,选择的关键是看其能否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是否容易发挥带动作用,形成发展的合力;选“点”要实,就是看选择突破的“点”是否能够较好地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实实在在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选“点”要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确立发展“点”既着眼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要在发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可持续性。广西丽江市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实施重点突破性选择,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旅游文化名城。这为实施重点突破性选择实现县域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黄有泰

C93

A

1004-3160(2010)03-0017-07

*本文系湖南省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县域和谐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批准号2007jL07]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0-03-10

1.李屏南,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县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县域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科学拔牙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