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2010-04-08王丰军

河南林业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永城永城市面积

王丰军



永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王丰军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郑州 450000)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拥有优越地理位置的永城,森林城市将把城市置于绿色氧吧之中,这对于永城市的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SWOT分析法,对永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与挑战(T)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发挥永城市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制定适当措施,促进区域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

SWOT分析;森林城市建设;永城市

1 概况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8′-116°39′,北纬33°42′-34°18′之间,南北长72 km,东西宽62.25 km,土地总面积为2 016.61 km2。东濒江苏徐州市,西临河南商丘市,南北分别距安徽亳州市、宿州市均不足百里,素有“豫东门户”之称。这里交通便利,光照充足,水源充沛,区域内地势平坦,西北向东南微倾,东北部芒山附近有小片丘陵。主要河流有王引河、沱河、浍河、包河等。属内陵温润气候,年降水量824 mm,年均温14.3℃。矿藏有煤、铁、石灰岩、花岗岩、大理石等,311国道、豫04省道过境。2003年10月被列为河南省5个重点优先发展县市之一。2004年3月被河南省赋予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永城是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现已形成煤炭、电力、冶金、纺织、皮革、造纸、酿酒、面粉加工等多个工业门类。其中,面粉加工业居全国第2。这些经济因素推动了永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四城联创”的建设。

2 永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2.1 森林城市创建优势分析

2.1.1 环境资源优势

2.1.1.1 区位优势

永城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中原腹地,并位于豫、鲁、苏、皖交界处,交通便利。永城市东傍京沪,西临京九,北依陇海,永青铁路纵贯市境,311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商贸业发达,是较大的物资集散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永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有利的区位条件。

2.1.1.2 矿产资源优势

主要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是全国6大无烟煤基地之一,永城境内储煤面积572 km2,储量31亿吨,现已成为上海、杭州等城市中特大型企业的供应地。永城的煤炭蕴藏量是永城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矿产主要以磁铁矿、高岭土、瓷土、白云英岩、硅酸岩、大理石等17种矿产资源储量为主。矿区周围的塌陷区为森林城市创建提供充分条件。

2.1.1.3 水资源优势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动脉,是整个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生态中最自然的元素。永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降雨量870 mm,地表水储量2.7亿m3,地下水储量3.5亿m3,市境内由沱河、浍河、包河、王引河4条骨干河流横贯东西,流域面积10 km2以上的河流有92条,均汇入洪泽湖,其中沱河贯穿老城与新城交汇处,俗称永城市“母亲河”。这些密布的河流网络,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基于水具有灵气和动态美这一特征,为森林城市创建提供有利保障。

2.1.1.4 农业资源优势

永城市地势西北部偏高,东南部较低,呈微倾状。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正常年景小麦产量5亿kg,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永城名土特产为辣椒、枣干、黄花菜。除现有10.95万hm2的可耕地面积外,矿区周围、乡村周边、道路旁还有荒地和湿地,河流湖泊密布,河、湖、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观齐全,农渔资源、农业观光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1.1.5 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永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善良智慧的永城人民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雄浑神奇的历史足迹,为开创森林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目前,境内北部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芒砀山旅游区,名胜古迹遍布其间,有孔夫子避雨处、中国第1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斩蛇起义处、三国名将张飞寨和西汉大型王室陵墓群等。尤其是西汉自梁孝王刘武以下8代梁王、王后及大臣的地下王陵,凿石为廓、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地下宫殿,被誉为“天下石室第1陵”。在其中发掘出土的金缕玉衣、汉代璧画、四神云气图等,被历史学家称为“敦煌前之敦煌”。南有代表龙山文化的中国第1部成文律典的诞生地—酂城萧何造律台,王油坊、黑固堆文化遗址;还有陈官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抗大四分校旧址等1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雄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永城市创建森林城市提供了充要条件。

2.1.1.6 经济发展优势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和商丘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支持永城发展成为集聚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并积极实施“黑白经济”发展战略,按照“黑色经济强财政,白色经济富百姓,黑白经济兴永城”的战略模式,全力打造“中国面粉城,新兴能源城,文化旅游城,文明生态城”和“汉兴之地,面粉之乡,能源之都,生态之市”4张名片。永城现已成为全国第2大小麦面粉生产基地,日处理小麦能力6 000 t以上,涌现出了华星、华冠、金穗、汇丰、三顺等大型面粉加工集团。1995-2005年,农业总产值由52亿元增加到18亿元,年均增长24.6%;永城是河南省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储量30亿吨;永城是河南省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年产粮食约10亿kg。2008年,永城市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左右,达到21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9.53亿元,力争突破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左右,达到11 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达到4 100元。黑白经济推动永城经济的快速发展。

2.1.2 林业及生态优势分析

2.1.2.1 森林及绿地资源增长明显

近年来,永城市实施“四城联创”带动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战略,实施了许多生态工程和造林项目,林地面积和绿化面积迅速增长。永城市现有林业用地37 339.3 hm2,其中有林地36 321.9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7.28%;疏林地20.0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05%;未成林造林地122.7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3%;灌木林地1.2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003%;苗圃地239.7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64%;宜林荒地625.3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67%;辅助林业用地8.4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02%。截至200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蓄积量翻了1番。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持续增长。随着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生态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2.1.2.2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永城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契机,通过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城联创等建设工程共同加快造林步伐,实现了造林绿化跨越式及创新式发展的新突破。在经济效益方面,永城市绿化植树108万株,其中经济林93 hm2,经济林年产值952万元,年利润586万元。风景林106.7 hm2,年创产值9 019万元,利润2 808万元;在荒山改造方面,先后投资1亿余元,整理土地近2万hm2,复垦采煤塌陷地、砖瓦窑场取土坑0.28万hm2,改造空心村0.27万hm2,开发绿化、美化荒山86.7 hm2,净增耕地0.23万hm2,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十一五”期间,永城市还拟新、改建、改善公路2 683.11 km,其中:国省道五条227.3 km,国道G311全长60.465 km,宜林路段60.465 km,绿化路段57.548 km,公路每侧种植2行杨树,株距4 m,行距1.5 m;县道4条133.15 km;乡道54条554.87 km;村道315条1 767.79 km;此外,将计划境内现有货运铁路部分调整客运功能,并开凿沱、浍运河,开通沱、浍水运航线。这些都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2.1.2.3 森林产业初具规模

永城市着力推进农田林网、经济林和四城联创等生态产业建设,大力提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市农业、森林药材和生物能源等,切实提高永城市造林面积。此外,永城市有林地面积36 321.9 hm2,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4 989.4 hm2,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3.74%;另外,生态公益林中农田防护林为3863.7 hm2,占公益林面积的77.44%;护岸林618.0 hm2,占公益林面积的12.39%;水土保护林361.1 hm2,占公益林面积的7.24%。商品林面积31 332.4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6.26%。全市共有商品林面积31 332.4 hm2,其中用材林30 050.4 hm2,占商品林面积的82.73%;经济林1 282 hm2,占商品林面积的3.53%。从林种结构分析,永城市商品林所占比例过高,会制约永城市森林生态城建设。从商品林本身结构分析,用材林所占比例高达95.91%,经济林仅占3.53%,因此,永城市林业发展应以风景林、经济林和粮食作物为中心,大力发展果林、蔬菜等林农产业。同时,永城市还不断加大芒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保护,并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及生态文化建设。

2.1.2.4 城市森林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据统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6%。其中,市区绿化覆盖率为35.2%,绿地率为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 m2;永城市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率达9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全市栽植花木10余万棵,永城市农林防护林系统较完善。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永城市包括城区公园、园林绿地、河道、农田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基本形成,城市中心、近郊、远郊、城乡协调配置,通过四城联创,基本形成了“一环、两区、四带、五片”的“绿色环状生态圈”。 2008-2009年永城林业生态市建设,营造林7 513.3 hm2,其中,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 086.6 hm2,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1 500 hm2,村镇绿化建设工程3 246.7 hm2,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建设工程233.3 hm2,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66.7 hm2,中幼林抚育工程226.7 hm2,低质低效林改造153.3 hm2。

2.2 森林城市创建劣势分析

多年来,黑色煤炭经济强了财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多年来大规模的矿区开发引起地面塌陷,使得永城地貌类型单一,地质环境条件差,随着矿业的大规模开挖,使得规划区内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流失和一定程度上的地质灾害,永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煤矿开采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局部有崩塌灾害,是河南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县(市)之一。2008年河南省地矿局测绘队完成的河南省主要煤矿沉陷区现状项目调查数据显示,永城煤矿沉陷区沉降厚度一般为200~500 m,塌陷区为46.8 km2,分布在永城市煤田正在开采的5个井田,调查中发现200条微型地裂缝,沉陷区均有继续沉陷的趋势,受沉陷危害影响严重;另外,工矿区周围的有害气体、粉尘排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常为Ⅳ~Ⅴ类水质。严重污染现象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不利于永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目前,由于永城没有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仅做简单填埋,对环境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潜在的威胁。 另外,全市森林覆盖率距离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25%差距大;在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上,永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580 hm2,绿地率为31%。与国家绿地率标准相差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 m2,与国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标准相差0.2个百分点。另外,在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生态文化、公共休闲、乡村绿化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或者数量方面不足,或者质量方面不够。

2.3 森林城市创建面临的机遇

2.3.1 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带来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在享受城市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日趋迫切,并席卷世界各地[1]。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有利于健康、适宜的绿色环境越来越青睐,对可以休闲娱乐、劳动健身、缓解精神压力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的这种精神层面的需要为森林城市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

2.3.2 林业生态省建设带来的机遇

河南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于2007年11月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 全省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截至到目前,全省共完成造林面积90万hm2,大致相当于2004年至2007年4年造林面积的总和,生态省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全省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使河南省森林生态功能的年价值达3 929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6 805万吨,相当于燃烧2 771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同时,森林资源大幅增加,有效减缓了温室效应,实现了间接减排,扩大了环境容量,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力。

2.3.3 政府支持带来的机遇

国家林业局在2009年11月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的研讨会上强调:“森林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绿色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第6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会上,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城市森林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永城市四城联创的基础上,领导们十分重视永城市森林城市的创建,这就为永城市森林城市的创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3.4 气候公约带来的机遇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因此,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永城市在创建森林城市的过程中做到以林业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维护和扩大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措施,强调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3]。

2.4 森林城市创建面临的挑战

2.4.1 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

塌陷区造成城区土地资源流失;受污染源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尤其是接近矿区周围的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湿地水环境建设带来较大影响。但永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仍停留在部分功能的改善和污染防治方面,要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需时日。

2.4.2 管理制度和体制的约束

目前,永城市尚未设立森林城市建设机构,从而造成后期管理无序或管理不善;另外,林权制度改革滞后,债权措施不协调,使得各绿化部门监管不善,监管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一些道路绿化损坏严重,加上树木老化、树种单一,造成道路绿化不成行或景观效果单调,给城市道路绿化带来一定影响。

3 结语

在认真分析永城市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基础上,参照永城市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因子及林业资源优势。对永城市创建森林城市分析提出了设计定位和建设措施,按照“农田林网统筹发展;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林村相依、林田相依、林矿相依”的理念。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滨河绿意、文化浓厚的森林城市,并为永城市“四城联创”建设提供前提和保障。总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永城的创新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信念使然。

[1] 徐薇. 西安城市森林建设刍议[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韩轶.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及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的研究 [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3] 牛通. 西宁森林旅游发展简述[J]. 青海农业科技,2004(3):34-36.

[4] 彭镇华.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SWOT Analysis of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in Yongcheng City

WANG Feng-ju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of Henan, Zhengzhou 450000,China)

"city in the forest , forest in the c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it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strong protec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in urban,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enhanc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urban residents. With location ascendancy,Yongcheng City wil create Forest City, it will creat a green oxygen bar and bring new vitality to urban life,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YongchengCity. This papers uses SWOT analysis,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superior (S), weaknesses (W), opportunities (O) and challenges (T) about the forest urban construction in YongchengCity, it will help Yongcheng City Play advantages its own advantages,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develop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clear target location,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roduction, eco-sound living of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WOT Analysis;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Yongcheng

S759.9

B

1003-2630(2010)03-0022

2010-06-25

(责任编辑:王文彬)

猜你喜欢

永城永城市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河南永城:裹包玉米走俏 农民省心增收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永城市
巧用面积求坐标
永城市
淮河流域永城市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调查分析
中粮集团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落户永城
永城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