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经》的学术成就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

2010-04-08彭丽华

环球中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寸口之根命门

《难经》是以质疑问难的形式解释《内经》的论著,其发挥至理,剖析疑文,补《内经》之所未发,扩前圣而启后贤,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即“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历代医家常以《内》《难》并称,注释《难经》的古代医家达数十家之多,认为是学医者登堂入室的必读之作,它与《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现将其学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浅述如下:

1 首倡诊脉独取寸口

寸口诊法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难经》根据其“寸口独为五藏主”的理论,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难经·八十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说明寸口脉搏之所以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是因为寸口乃手太阴肺经脉之大会,而五脏六腑的经脉均须会合于肺,所谓“肺朝百脉”。因此通过寸口脉象的变化,可以诊知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邪正盛衰,确立了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把《内经》的全身遍诊简化为寸口的三部九候。后世医家王叔和的《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都是在《难经》的基础上对脉学加以发扬光大。 使中医脉学理论日臻完善,《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之诊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延用。

2 对温病学的贡献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把伤寒作为外感发热疾病的总称。《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内经》“伤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之概念,又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经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温病者,瘟疫病也,其乃天地疫厉之气,不可以常法治之,本论恰中肯肇,《难经·五十八难》又曰“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湿温之脉,沉之散涩,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涩”,将热病和伤寒之脉加以区分。《难经》虽然还没有把“温病”明显划分于“伤寒”之外,但其有关热病的论述启迪了后世温病学,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3 法垂后世广其治则

《难经》在预防疾病方面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如《七十七难》说“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是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先驱,张仲景受其启发在《金匮要略》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病上提出了“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调之”的肝病补脾论。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往往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是《难经》既病防变思想在临床上具体运用的范例。

4 开“命门”学说之先河

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始见于《难经·三十六难》说“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三十九难》进一步指出“其气与肾通”。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理上的重要性,开创了命门学说之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命门”及其生理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见仁见智。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明代赵献可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提出命门的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认为“人之初生受胎,始于任之兆,唯命门先具,有命门,然后有心”,“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强调了命门的重要性。明代孙一奎根据《难经八难》肾间动气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等说进行阐述,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认为人之所以生存乃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先哲们这些关于命门的具体部位和生理功能的探讨活跃了学术气份,温补命门法至今仍为临床上广泛应用。

5 对解剖学的贡献

《难经》对五脏六腑及其它一些器官的具体形状及功能作了详细的论述,丰富了《内经》的人体解剖知识。如《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大仓下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四十一难》说“胃大一尺五寸,经五寸,长二尺六寸……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之毛,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等等。这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所作出如此详细的描述,无疑是祖国医学解剖学上的一大飞跃。《难经》也是论述人体解剖知识最为详细的古典医著,清代医家王清任受《难经》影响对人体解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把中医对人体脏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 对针灸学的贡献

《难经》在针灸方面也丰富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内经》虽对五脏五俞,六腑六俞做了叙述,但对五俞穴主治病证尚未做明确交代。在《六十八难》中总结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病,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这些论断为后世进一步钻研五俞穴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七十八难》特别指出:“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盖一些针灸工者往往重视右手而轻视左手,殊不知左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是右手无可取代的,左手的揣摸,按压手法助于腧穴的准确定位,弹弩手法能激发经气,促进得气,爪切手法可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循摄和按压手法的配合应用能诱导气至病所。《难经》强调了左手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总之,《难经》一书,实为中医典籍之一,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探讨,使之能够更好的丰富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寸口之根命门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红领巾守护中华文字之根
追寻乡土之根展现文化之魂——广播文化类栏目的审美追求
抓住“命门”练太极
中华之根自在心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论奇幻小说的文化之根——以江南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