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野生食用菌利用与保护诌议

2010-04-08张光训谭著明

湖南林业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食用菌真菌湖南

张光训,谭著明

(1.会同县林业局, 湖南 会同 418300; 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湖南野生食用菌利用与保护诌议

张光训1,谭著明2

(1.会同县林业局, 湖南 会同 418300; 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本文对湖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的概况及其分布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湖南野生菌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湖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对策。

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利用;保护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物种大约有72000种,有记录的食用菌约2500种[1]。卯晓岚2000年出版的《中国大型真菌》记载的1701种大型真菌中,可食用的真菌有830种[2]。其中大量菌种是商业种。我国云南食用菌已于2004年成为继烟草之后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其中野生食用菌(如牛肝菌、羊肚菌和块菌)达到总量的92.8%,是国际贸易中一类非常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资源。长期以来,由于无序采集,湖南的松乳菇、牛肝菌也象云南松茸一样,产量与质量逐年下降,对湖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因此,寻找一条湖南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值得相关专家和从业人员重视,并须推动有关社团和政府机构通力合作,采取有效的行动。

1 湖南野生食用菌资源概况

湖南有大型真菌678余种,分属于2亚门、4纲20目58科175属,有野生食用菌资源265种[3],主要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从真菌种属数量比较, 湖南大型真菌种数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形成批量商品的主要是松乳菇、美味牛肝菌、华美牛肝菌等。

湖南野生食用菌蕴藏量约为10万t。在诸多野生食用菌中,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分布于下列类群中:牛肝菌类、红菇类、羊肚菌类、鸡枞菌类、珊瑚菌类、鸡油菌类。红菇类和牛肝菌类是湖南市场上最为常见的野生食用菌,约占总贸易量的70%。

我们在湖南省桂东县调查时,发现新坊、寨前、大塘等乡镇的山区老百姓采集牛肝菌一年少则获利2000~3000元,多的获利12000元的事例俯拾即是。说明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农村经济的补充作用不可小视。

2 湖南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不相协调。湖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以采集野生食用菌为主,习惯上,野生食用菌资源归属不定,谁采谁有,缺乏有效的管理。野生食用菌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进一步刺激人们无序化采集。因而开发过程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面临越采越败的危险。其中有的品种资源已遭严重破坏。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恶化,也使野生菌资源贮量急剧减少。如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湖南大部分地方产菇季节随处可见的红汁乳菇(俗称寒菌、枞菌),现在只有少数人口较少的山区才能偶尔得见。

(2) 野生食用菌资源贮量、生理生态特性、驯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从长远发展看,野生食用菌产业的根本出路是人工驯化栽培和野外采集相结合。但这其中所涉及到的资源状况、引种驯化、优良菌种菌株筛选、人工促繁和应用推广等相关理论、技术的基础研究仍然非常薄弱。

(3) 开发层次浅,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湖南野生食用菌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层次浅,开发面窄,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主要以采集野生资源,本地贸易为主,对经济价值较大的多数菌种尚未实现人工栽培,更谈不上对这些菌类进行深入开发。

(4) 经济规模小,产业发育不全。在野生食用菌方面没有大的龙头企业,多是小规模的贸易类私营个体企业,许多贸易方式采取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没有统一的、集中规范的贸易流通市场,质量、数量难有保障,尚未形成标准化产品和生产流程。栽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产业品牌。

(5) 产量受制于自然因素,供货不稳,货源不足,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在野生食用菌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政府要提高对野生食用菌资源作为可持续的非木材林产品资源价值,以及兴农富民意义的认识,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和管理。野生食用菌大多生长于森林中,森林的管护状况与野生食用菌的产量有直接关联,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法规调整好多方利益。特别要借当前林权改革之东风,将野生食用菌列为经营者利益的保护对象,促进林权主体经营和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积极性,使湖南野生食用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1) 恢复和保护野生食用菌生境,实现特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红汁乳菇是我国南方各省、市,特别是湖南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野生食用菌。但多年来,红汁乳菇产区生长环境恶化,产量大幅度下降。 其中,不规范、不科学的采收方式,对菌落的有意或无意地破坏,是重要诱因。保护和恢复野生食用菌的生境是野生食用菌产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野生食用菌的当前产量,更关系到其利用的可持续性。多数野生食用菌只生长在特定的森林中,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这些森林一旦遭受破坏,食用菌便随之消失。因此,在开发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过程中,必先保护好其生态环境和再生能力,方能持续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应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结合起来,在任何针对森林的采伐或其它作业中,应特别顾及到野生食用菌等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

(2) 认真调研、立法,规范野生食用菌的收购和贸易活动。目前国内还只有云南省政府及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出台了《关于云南省松茸经营管理的通知》及《云南省出口经营核定企业的通知》来针对松茸进行监管。上述两个政府公文,按照谁保护、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并参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明确了松茸产权、产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4-5]。云南省南华县为有效保护野生菌资源,大胆探索,在广泛征求野生菌产区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华县松茸等食用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的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在湖南东、西、南的边远山区,许多当地居民部分依赖野生菌采集、销售弥补家庭收入,管理并利用好这些野生资源对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湖南对食用菌等林下资源产权归属和利用的立法工作几乎是空白,因此,很有必要启动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立法调研活动,时机成熟时,制定出科学性、原则性较强的专门法律法规,对建立野生菌资源利用活动的市场秩序,推动野生菌产业的发展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3) 开展野生食用菌的深加工,提高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湖南野生食用菌产菇季节集中,多在每年的4—5月和10—11月。在产菇高峰季节,由于缺少保鲜加工处理设备,许多野生食用菌得不到及时加工,一方面造成资源积压,另一方面大量野生食用菌腐烂山中,导致资源浪费。应加强食用菌保鲜和加工技术的科技推广,特别是加强国家科技资金对相关专利技术推广的扶持。同时,充分发挥食用菌专业研究所、农林科研院、所的作用,在保证科研经费投入的前提下,组织跨行业攻关,跨地域合作,通过3~5 年的重点支持,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新的核心技术,促进有核心技术支撑的野生食用菌行业协调发展。

(4) 加强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湖南腐生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大多是引进的种源,而本地很多真菌资源尚未开发。只有对名贵野生食用菌的人工促繁技术进行协作攻关,开发出新的人工驯化栽培技术,才能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本地经济真菌长期适应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人工栽培较易成功,成功之后也易于推广。因此,湖南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当依附于本地野生菌资源的驯化。

(5)加强基础研究和有关食用菌资源开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但有关的知识和技术贮备不足。这是湖南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的软肋。应加强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食用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内容涵盖地理分布、资源状况、营养价值以及同一物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营养差异、生态习性、生长与发育规律、生活史、人工栽培条件等。还应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和技术转移机制,尊重开发研究者的劳动,协调各方利益,让研究过程产生的创新知识和技术及时向从业人员推广应用,使这些新知识变成行业技术升级的支点。

在发挥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的同时,应立足湖南独特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加强集约化规模栽培的研究,提高食用菌品质和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开展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以填补冬季食用菌的淡季市场[6]。

(6) 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推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方式。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野生菌产业发展的保证,因此应在总结各地农村对真菌资源传统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加大资源保护的力度。通过培育以野生食用菌为代表的非木材林产品资源,使当地居民从中受益,唤醒其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识[7]。加强野生食用菌的就地保护工作,建立保护区,。以落实林权和强化林权的法律地位为契机,保护林权主自主经营林下野生食用菌的支配权和受益权,从而杜绝毁灭性的掠夺式采集行为。通过建立健全野生菌轮采作业区的方式,或采取间伐与营造食用菌菌根苗相结合的技术,增加地下菌丝量,使野生食用菌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7) 启动野生食用菌资源基因种质资源库建设工程。加强食用菌物种基因的收集、整理工作。今后的农业基因资源拥有量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好原生基因,对于今后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很有意义。拥有海量食用菌基因资源,才能使湖南食用菌产业具备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8) 市场运作,构建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实际,开展科普教育,使林农逐步认识野生菌的生态习性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推行科学的采集和管理方式,达到保护包括野生菌在内的自然资源的目的。按照市场规律打造野生食用菌产业平台。构建食用菌地方特色,可以效仿省内外一些成功模式。如从2003年起,云南省南华县以野生菌为主题,连续举办了四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开展野生菌交易、美食、旅游、商贸、论坛等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还通过集体、企业建市场的方式,形成了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野生菌交易市场。走出了一条从“造势”、“扬名”到“聚财”的成功之路。湖南省靖州县的茯苓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有类似之处,值得进一步提升。

[1] Hall Ian R., Wang Yun. Cultivation of edible ectomycorrhizal mushrooms [J].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03,21(10) : 433-438.

[2] 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李建宗. 湖南野生食用茵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8,12(4):314-321.

[4] 杨祝良.浅论云南野生蕈菌资源及其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463-469.

[5] 于富强,王向华,刘培贵.云南食用菌资源应用开发前景与展望[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4):21-24.

[6] 宋鼎珊.野生食用菌国内外市场前景及云南食用菌定位分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3):33-38.

[7] 桂明英,徐俊.云南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未来的展望[J].中国食用菌,1999,18(1):5-7.

(责任编辑:谭著明)

S 646

B

1003-5710(2010)04-0050-03

10. 3969/j. issn. 1003-5710. 2010. 04. 015

2010-07-04

2010-07-20

猜你喜欢

食用菌真菌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真菌造房子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高效降解纤维素真菌的筛选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