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员的“创造性叛逆”

2010-04-07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口译员笔译源语

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 reason)于1961年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其著作《文学社会学》中提出,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埃斯皮卡,1987:137)[1]在中国,谢天振教授[2]于1992年在发表于《外国语》中的《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里率先将“创造性叛逆”引入文学翻译,随后中国有一些学者如孙致礼、贾植芳、许钧教授[3-5]等对此都有深入的研究。隶属于翻译的口译由于其口头语言的特性及其本身特点使口译员的“创造性叛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探讨口译员的“创造性叛逆”。

1 口译员“创造性叛逆”是口译本质的体现

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口译员在听取源语后,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将其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源语转换成目标语,向听众传达讲话人的意思,通过口译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口译也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任何翻译,不管是笔头翻译,如商务翻译、文学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还是口头翻译,如交替口译、同声传译、接续口译、耳语口译、视阅口译等,其本质都是把一种语言中已经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不过口译与笔译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所使用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是口头语言,也就是说,是一般意义上的为了达到交际和沟通信息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口译的本质决定了对口译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形变”而“意存”,“形转”而“意达”。创造性叛逆的最根本特点是口译员把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的接受环境中,而且口译员能够主观能动地改变信息发出者最初表达的形式。从表面上来看,口译是一种被动、单一、机械性的语言传达活动,服务对象说出信息,译员马上传达信息。其实,口译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高要求地传达所接收的内容,又是在不同语言中的转换,必然要求口译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意义再现活动。而且译员再现的话语意义不可能是服务对象话语的完全重复,只能是传达意义,而且还不仅仅是简单的言内意义,口译时还涉及信息内容所包含的言外含义、话语风格、文化特征、服务对象等等。口译与笔译不同,在进行笔译时,译者拥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对所翻译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仔细推敲。而在口译中,需要口译员把服务对象的表述内容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同时传达出来,根本不可能像笔译那样推敲再推敲。口头陈述是转瞬即逝的,译员可以记住听到的整体内容,但很少有人能陈述所听到的每个词语,而译员之所以能够进行口译,是因为译员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词语消失时记住了理解的内容,从而摆脱了原语语言形式,对所听到的内容的意义进行了转达,所以说口译的实质是译意,只要求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意义的传达,做到存意而变形,达意而形转即可,充分体现了口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既是口译对译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口译本质的体现。

2 口译员“创造性叛逆”是由口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笔译和口译都要求译员具有较高的双语或多语水平、宽广的知识面和高度的责任感,但口译的翻译过程中还涉及听力、记忆和口头表达,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时限性,同时,口译通常需要口译员当场、即时、独自完成口译任务,现场反馈,讲求“准、顺、快”是其基本标准。口译本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译员在口译时不可能具备像笔译那样高的忠实度,由于口译的职业标准为“意及”而又“神似”,“意传”而又“迅达”,故而口译与创造性叛逆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更何况正如许钧教授所言“愚笨的`忠实'可能会导向`叛逆',而巧妙的`叛逆'可能会显出忠诚,这也许就是`相似处犹显平乏,不似处倒见魅力'的翻译辩证法吧”[6]体现出口译员“创造性叛逆”是由口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2.1 口译的现场性和时效性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时限性——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口译员通常听到的信息是只讲一次、不再重复的话语,听完之后(间或同时),口译员必须在现场面对公众进行翻译,翻译时还有很强的时限性,要求口译员在一定时间现场完成信息的传达,现场性和时效性使得口译员既不能延缓对信息的处理,一般也不能对已经翻译过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更正和补充,除非发现重大错译漏译,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得意(提炼信息意义)”而“迅达”,充分体现口译对译员“创造性叛逆”的必然要求。

2.2 口译的独自性

口译员通常独自工作,口译员对接收到的信息只能在正解理解的同时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在通常情况下,现场口译的译员不大可能、也不容易在现场求助于他人,更不可能有机会查阅词典或其他资料。对于可能出现难以处理信息,在不可能不处理而又无处求助的情况下,口译员只能凭着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信息处理,然后传达,这也体现出译员的“创造性叛逆”。不过,如果这种情况下,译员“创造性叛逆”出现错误,即便译员有可能在事后纠正,仍然比较麻烦,因此口译的独自性特点允许译员进行“创造性叛逆”,但也不是任意的,有一定限度。

2.3 口译的交互性

口译是在现场进行的翻译活动,口译员面对着讲话人和听众,可以通过说话者的声音、语调、手势以及面部表情加强对说话内容的理解。并从说话者的语调中判断这是讽刺、玩笑,还是肺腑之言。说话者眨眼示意,或将食指和中指交叉,或作引号状,都具有言外之意。在非正式场合或在场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译员还可以请说话者解释或澄清某点。同时,口译员可以随时从讲话人和听众的手势、情绪、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身势语中接收到反馈信息。译员可以通过与讲话人和听众的这种互相交流,根据现场的情况和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音量、语速、用词等。口译员传达讲话人信息时,既不是机械模仿,更不是复读机,不管是在音量、语速上,还是在各种身势语上都不可能做到和讲话人一样,在和听众交流时,难免信息的传达会与讲话人发出的信息有一定差别,这也使口译员不得不进行“创造性叛逆”。

3 口译员“创造性叛逆”是口译标准“准 、顺 、快”的必然要求

正如各个流派的专家学者对口译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什么是口译的标准”这一问题的回答迄今为止也没有形成定论。不过业界普遍比较认同的是“准、顺、快”[7-8]。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此等译界圭臬对于笔译而言是适用的,但提到口译,由于口译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同于笔译工作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推敲,因此不能要求口译员像笔译一样毫无遗漏地传达源语,不能要求口译员既忠实于源语的思想内容,又表达出源语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甚至表现手法(比如源语使用排比手法、押韵等等,笔译时译文应尽量体现)。由于口译与笔译的不同特质,口译强调“准、顺、快”。

“准”即准确,指口译员在准确理解原语信息的基础上即时将其翻译成目的语,要求口译员把讲话人的思想和情感准确传递给听众。“准”不是要求口译员译出接收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讲话人的身势语,而是要求口译员准确地把最基本的、实质性的内容翻译出来,也就是讲话人表达的观点和要点,包括地名、人名、日期、数字以及人的职务或职称等等。“顺”即通顺,首先指口译员在用目的语表达原语信息时要通顺流畅,要地道,符合译语的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符合听众的文化习俗;其次是口译员所使用的译语在发布时要流畅。“快”即译员反应要快,在连续传译中,口译员在讲话人话音一落后2到3秒之内就要开始翻译,能够脱口而出,连续译完讲话人的发言,把讲话人讲话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听众;在同声传译中指口译员进行译语发布时要尽量保持与源语的同步性。由于讲话人和听众双方全靠听译员的话来获取信息,如果译员口译不顺,交谈双方或一方听不懂,就会影响交流的效果,增加交流的困难。这与笔译不同,笔译的句子即使很长、语言不顺,读者一次没有看懂,还可以反复看,只到看懂为止。因此,对于口译员而言,“迅速和灵活”比“忠实和完美”更加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灵活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任意发挥,任意删减或增添,要以忠实于说话者的中心思想为基本原则。“准、顺、快”要求口译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较好的源语和目标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应变能力,学会在口译时灵活运用释义、意译,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叛逆”,尤其是遇到困难,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表达时,口译员只能借助已有经验和获取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叛逆”。毫无疑问,这样做往往难以体现源语的风格和精彩之处,但对口译员来说,这是在所难免的。口译员只能在以上标准的约束下,通过“创造性叛逆”,尽量达到参与交际各方(如讲者、听者和雇主)从各个角度所认定的最佳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口译员的“创造性叛逆”既是口译本质的体现,亦是由口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更是口译标准“准、顺、快”的必然要求。口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要求口译员在口译时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口译中口译员的“创造性叛逆”并不是对“忠实”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忠实”。

[1] 罗贝尔·埃斯皮卡.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 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37.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鲍 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孙致礼.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0(1):.

[5] 仲伟合.英译口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许 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7.

[7] Kay Sue.Practical present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8] 任 文.交替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12.

猜你喜欢

口译员笔译源语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