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服补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合并脱水的护理

2010-04-07朱慧颖赵荣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补液肠炎水样

朱慧颖 赵荣娟

(河北省昌黎县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河北 昌黎 066600)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小儿发病后出现发热、呕吐和腹泻稀水样便,很快出现脱水。2008年 12月 ~2009年 2月我院儿科根据“儿童疾病综合管理”腹泻治疗方案,应用口服补液盐(ORSⅡ)在门诊给小儿进行口服补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腹泻患儿,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肠炎伴轻度脱水。除外细菌性肠炎、药物相关性腹泻、消化不良等其他原因的腹泻。腹泻合并中重度脱水、高热、严重呕吐和肺炎者除外。符合以上标准的患儿 106例,年龄:6个月 ~1岁 32例、1~ 2岁 63例、>2岁 11例。性别:男 56例,女50例。症状:均有腹泻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伴发热78例,其中低热 55例、中度发热 23例;伴轻度呕吐 34例。体征:均呈轻度脱水。实验室检查(便常规):106例患儿大便均为稀水样便,含奶瓣。85例患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球,其中 8例偶见白细胞。以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 51例,对照组5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脱水程度、发热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对照组由家长根据医嘱应用口服补液盐(ORSⅡ)回家给予患儿口服补液,同时根据病情给予退热剂、金双歧或舒畅宁、蒙脱石散等药物口服。①接受口服补液的患儿集中在门诊单独设置的腹泻治疗室内,室内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避免院内感染。室内温度适宜,保持在 20~25℃。②护理人员掌握口服补液疗法的适应证及其纠正脱水的机制,口服补液前,向家长交代病情,告知家长小儿病毒性肠炎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纠正和预防小儿脱水,解释口服补液的好处,消除家长对治疗效果的顾虑,取得家长的合作。③护理人员按医嘱用温开水配置口服补液盐(ORSII)溶液,按说明每袋配置 500mL。纠正脱水最初 6小时,ORS液的用量按每公斤体质量 75mL计算[1],每次 10~20mL给小儿喂配置的液体,6小时内服完全部液体。喂服液体时随时给液体加温,以免温度太低刺激患儿胃肠引起不适,液体温度应保持在 40℃左右。如果患儿出现呕吐,暂停喂服。脱水纠正后(精神好转、口渴消失、尿量增加,脱水体征消失),嘱患儿家长回家后继续服用 ORS,方法是将原ORS液稀释一倍。小儿每次腹泻后口服 50~100mL,直至小儿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1.3 效果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口服补液 6小时内脱水纠正情况、转为住院人数、口服补液成功率及发热消退和腹泻好转时间。判断标准退热:发热消退后 24小时内未再出现发热。腹泻好转:水样便消失,转为成形便或稀软便。口服补液成功:经口服补液治疗后患儿脱水纠正,病情好转至疾病痊愈未需要静脉补液。

2 结果

观察组 43例患儿 6小时内脱水纠正,8例由于发热、呕吐加重,收入病房进行静脉补液。3~7天后患儿均痊愈。对照组31例 6小时内脱水纠正,20例转住院,4例继续口服补液后脱水纠正。两组口服补液 6小时内脱水纠正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口服补液成功率有显著差异。两组患儿退热和腹泻好转时间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轮状病毒为秋冬季小儿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原[2],可散发和小流行,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 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腹泻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每次量较多,如果患儿入量不足,很快出现脱水,严重者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果重度脱水,可导致患儿休克、危及生命。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为 3~8天,所以病后减轻患儿症状,及时纠正和预防脱水,精心护理患儿,防止继发感染至关重要。将患儿集中在门诊设置的口服补液治疗室内,避免住院带来的院内交叉感染。院内给予患儿口服补液,在医生指导、护士和家长操作下进行,大多数患儿顺利完成。极少数口服补液失败的患儿,及时转入病房,避免了家长路途奔波和延误病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护理方法,值得推广。

[1]胡亚美,姜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5-1296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301

猜你喜欢

补液肠炎水样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HC油田N138区注入水配伍性研究
我国相关标准水样总α、总β放射性分析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平行水样分配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水样童年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