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辛弃疾与儒家的相亲相离关系

2010-04-07黄水平

关键词:抗金入世辛弃疾

黄水平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论辛弃疾与儒家的相亲相离关系

黄水平①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身上有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烙印,如伴随其终生的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入世情怀。但由于其人生坎坷,仕途不顺,他身上又表现出与儒家相背离的反儒家思想,表现为安贫乐道的归隐情怀和叫嚣怒骂、粗露直豪的性格以及崇尚力田的观念。辛弃疾与儒家思想的这种相亲相离关系与其人生遭遇有着紧密的联系。

辛弃疾;儒家;反儒家思想

辛弃疾作为传统儒家文化土壤孕育的文人士大夫,其儒家思想自然根深蒂固,必然体现出强烈的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儒家价值观念。但由于个人坎坷不得志的人生遭遇,以及当时山河破碎的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和道家出世思想的熏陶,其身上又必然体现出一定的“反儒家”思想,即具有与儒家不相符合的价值观。这种儒家思想和“反儒家”思想在辛弃疾身上矛盾与互补,形成特殊时代下多面而富有个性的辛弃疾形象。

一、辛弃疾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首先是浓厚的爱国思想。受传统儒家爱国思想的影响,辛弃疾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怀抱着深情的关切和如焚的忧心,其词体现了炽热而深厚的爱国情怀:其一,缅怀“西北神州”,立志抗金复国。在国家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反对南北分裂,渴望国家统一,对国事表示深切的关注。对于沦陷了的北方故土,他总是日思夜想,不胜缅怀:“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1]11甚至醉里他还要“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1]226辛弃疾时刻不忘“西北神州”,正是其渴望走上抗金前线、为统一国家而战斗的爱国情怀的体现。其二,自誓“马革裹尸”,切望杀敌报国。辛弃疾不是“但欲口击贼”的口头抗战派,而是一员有着“横槊气凭陵”英雄气概的战士。[1]173南渡以后,到抗金战场上去,带兵杀敌,成了辛弃疾的最高理想。甚至在睡梦中,还在指挥抗金部队英勇杀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1]204词人把杀敌报国,整顿乾坤视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1]119透过这些心灵的呐喊,可以窥见辛弃疾炽热而深厚的爱国情怀。

其次是强烈的忠君思想。传统儒家思想要求士大夫必须忠君。辛弃疾受儒家思想影响,骨子深处也被灌入了强烈的忠君思想。冒着重重困难险阻,率众南渡归顺南宋朝廷本身就是其忠君思想的表现,“君王”二字在其词中更是随处可见:“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渴望为君王驱逐金寇,恢复国土,建功立业。“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1]7是他希望能够得到皇帝重用,一展雄才的美好愿望。

与前代文人士大夫的忠君思想相比,辛弃疾的忠君思想显然具有其特殊性:他总是把抗金与恢复和维护南宋政权,尽忠皇帝视为一体。他认为抗战就是尽忠的表现,所以鼓励友人说“好都取山河献君王”,[1]29“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1]53同时他认为,尽忠就要听命于朝廷,因此,他不能不把推行抗战决策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他要友人“谏书频上,谈笑挽天回”,[1]101劝告朝廷改行抗战方针,日夜盼望“尊前飞下,日边消息”。[1]9因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央政权,才能担负起组织全国抗金力量的责任,即便连农民义军也常常要接受宋廷的统辖。所以,渴望建功立业的辛弃疾总是试图把抗金和忠君统一起来,表现出比一般士大夫更加强烈的忠君思想。

三是积极的入世情怀。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孔子就有着积极的入世观。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71终生流浪诸国如丧家之犬。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其文化心理、人格品质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加上词人“以功业自许”[1]561的英雄气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必然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入世情怀。词人出生时,北方已陷入金人之手,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文武兼习,并“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3]借游览山川考察各地的军政局势,刚成年就以一介书生举义兵抗金,征战齐鲁,“气吞万里如虎”。[1]527他曾单骑追杀叛徒义端和尚,率兵50骑闯入屯兵5万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这些壮举无不显示词人非凡的胆略与英雄气度。辛弃疾将挽救天下危亡视为己任,从儒家文化中吸取自强不息和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词人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舍我其谁的领袖风度结合在一起,使其功名进取之心和积极入世情怀比之同时期其他爱国志士更为强烈。所谓“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1]338便是这种积极追求入世精神的极好写照。

二、辛弃疾身上体现的反儒家思想

虽然辛弃疾身上保留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基因,但由于他人生坎坷,壮志难酬,加上当时山河破碎的特殊政治环境,以及道家出世的影响,所以,在他身上又必然表现出一些与儒家相背离的反儒家思想。辛弃疾身上的反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安贫乐道的归隐情怀,叫嚣怒骂、粗露直豪的思想性格以及崇尚力田的观念。

首先是归隐情怀与入世情怀的矛盾。前面说到,儒家思想有着积极的入世情怀,但辛弃疾身上却又表现出浓烈的归隐情怀,重要表现是高度推崇陶渊明。他不止一次表明他“待学渊明”,只是担心“酒兴诗情不相似”。[1]118他视陶渊明为千载一人:“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1]372并对陶渊明的归隐给以高度评价:“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1]461在“归来”这一点上,他们心心相印:“岁月何须溪上记,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1]109以渊明自比,突出表明他乐于“归来”,他正是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这也正是他能“秋思如春意”的乐观自信所在。[1]109他在《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他的“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1]109也是从陶渊明处学来的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风格与情怀。

辛弃疾在《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中用“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勉励辛祐之要乘时而起,积极入世,说不定会得到皇帝的垂询。但在《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词中却说:“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吸秋露,诗句夜裁冰”,又极力劝祐之过闲散生活。这二词看似矛盾,其实这是因为稼轩原本是一个事业型、进取型的志士,思想中本来有着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宋代儒、道、佛三教并行,辛氏也就不能不同时受到佛、道哲学的洗礼。他在《兰陵王》(一丘壑)词里明确指出:“不须疑着,古代贤者,进亦乐,退亦乐。”所以“闲处过平生”与“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不是前后矛盾,而是“进亦乐,退亦乐”两个思想侧面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反映。辛弃疾一生积极入世,当其进取之心屡遭打击时,则萌生出“退隐江湖,闲处过平生”的强烈念头。入世与归隐,是儒道这两套哲学价值冲突在辛弃疾身上的具体表现,也是词人得意、失意时矛盾心态的形象外化。

其次是辛弃疾“叫嚣怒骂,粗露直豪”与儒家“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矛盾。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讲究“温柔敦厚”,要求文人士大夫文质彬彬,说话含蓄委婉。但辛弃疾身上却并非如此,他身上随处可见的是与儒家“温柔敦厚”观念相悖的“叫嚣怒骂,粗露直豪”。这种“反儒家”思想通过其词表现出来:“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1]196词人自称为“老子”,笑傲功名富贵,何等潇洒大气。他志在抗金复国,对南宋统治集团和投降派的委屈投降直陈痛骂。“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凌空一问,[1]119痛斥南宋统治者偏安误国的罪行,振聋发聩。尤其是《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这首词起句一声断然呼喝,语气凌厉地与酒杯论战,然后义正辞严地宣布要戒酒养生,接着历数了酒杯和酒的罪状,全词言辞激烈,怒形于色,完全没有儒家知识分子“温柔敦厚”之风,这就是诗人的狂豪。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一句,[1]338词人用“岂识”二字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中的追名逐利者表示出极度的轻蔑。词人用笔墨毫不留情地“放倒”了那些假隐士以及政坛禄蠹。接下来词人疯狂叫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词人用一“恨”字和一“狂”字,来写自己独立天地、极度疏狂的豪酣。抒情浓墨重彩,气势五伦,表现出他对于黑暗现实的怨愤和叱咤风云的昂扬斗志。

三是号稼轩崇尚力田与儒家文人士大夫轻视劳动的观念不符。传统儒家文人士大夫有着轻视劳动的观念,此观念源于儒家的老祖宗孔子。“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2]135孔子认为士大夫从事劳动是可悲的,是“小人”才去做的事,君子是不从事稼圃这样的体力劳动的。但辛弃疾却主张劳动,热爱劳动。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4]并自号稼轩,可见其热爱劳动的观念。在其词中,辛弃疾也多处提到要归耕田园:“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1]276“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虽然这是辛弃疾政治失意时的牢骚愤懑之语,但他对农村田园耕作生活的热爱却是真诚而深刻的。再如《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这首词通篇用集经句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归田学稼之志,虽然字里行间弥漫着失意不平之气,但稼轩热爱耕作,肯定耕作的观念也是存在的。辛弃疾还非常羡慕农家老农快活的耕田生活。如《卜算子·漫兴三首》:“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这首词也是作者热爱劳动,肯定劳动观念的自然流露。

辛弃疾与儒家的相亲相离关系与其坎坷不得志的人生遭遇有着紧密的联系。辛弃疾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形成了强烈的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价值观。但由于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不得不借助道家出世归隐观念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这就形成了辛弃疾身上矛盾而互补的“儒家”和“反儒家”思想观念,丰富了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英雄、传统文人士大夫、伟大词人等多重身份的人格形象。对“辛弃疾与儒家相亲相离关系”的探寻,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

[1]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邓广铭.辛稼轩诗文钞存[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

[4] 脱脱.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12146.

[5] 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The Connected and Devi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Xin Qijiand Confucian ists

HUANG Shuiping
(School ofLiteratur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s a traditionalChinese intellectual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thoughts,patriotic poetXin Qijiwas loyal to the ruler,patriotic to his country,and eager to show his concerns to the world.But as life was not easy for him and his official career hindered,he displayed counter-Confucian thoughts opposite to Confucian thoughts.In him one sees her mit spirit.He shouted and cursed when angry.Crude and straight was his character and he believed in far m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n Qiji and Confucian thoughts is that they are closely connected as well as deviated,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s.

Xin Qiji;Confucianists;counter-Confucianist idea

K825.6

A

1674-117X(2010)01-0064-03

2009-09-09

黄水平(1986-),男,江西遂川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骆晓会

猜你喜欢

抗金入世辛弃疾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岳飞大破金兀术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