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境看《高级英语》教学参考书中的误译

2010-04-07谭艳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高级英语译者原文

谭艳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1)

从认知语境看《高级英语》教学参考书中的误译

谭艳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1)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角度可以用来探讨《高级英语》教学参考书中的误译现象:一是认知语言语境差异引起关联缺失导致误译;二是对认知情景语境转换不当导致误译;三是对认知文化语境生疏导致误译。而遵循最佳关联原则是避免误译和进行合理创造的必要条件。

关联;误译;认知语境;最佳关联

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二册》自1980年出版至今已经历了30个年头,发行量已高达数百万册,一直以来是我国许多大专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精读课教材,其使用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是不可言喻的。而作为两本书的教学参考书——《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二册修订本)(教师用书)》、《高级英语学习指南(第一册/第二册修订本)》以及《高级英语精读精解(第一册/第二册修订本)》等书中的英汉误译率却相当高,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使用这些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和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果能用合适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教师和学生对译文进行甄别、改进和提升,将意义尤为重大。

关联理论是法国学者Dan Sperber与英国学者 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一门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1991年,德国学者Ernst-August Gutt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行为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当事人关系、“原文—翻译—译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作者语境—译者语境—读者语境”之间印证和/或相互印证的关系[1]。正如Peter Newmark所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规则、理论和基本词汇意义[2]。

认知语境是关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的知识结构是对外部世界结构化(即概括或抽象化)的结果,而具体场合及个人经常用的语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脑中结构化。这样一来,原来的知识结构就变成了推理的逻辑部分,原来的具体语境因素就变成了大脑中的种种关系,这种语用因素结构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3]。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话语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认知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制约[4]。译者进行等效翻译时,要根据关联原则从自己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相关语境假设,充分了解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的差异,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对信息进行准确无误的传达。否则,难免造成误译。

下面是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角度探讨《高级英语》教材参考书中的误译现象:一是对认知语言语境的理解不够而引起关联缺失导致误译;二是对认知情景语境转换不当导致误译;三是对认知文化语境生疏导致误译。希望以此可以提醒译者为避免误译和进行合理创造必须遵循最佳关联原则。

一 认知语言语境与误译

我们对话语经常是通过阅读语篇上下文来理解的,这种关联上下文提供的语言环境即认知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可指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语篇前后的内容。译者在进行等效翻译时,要根据关联原则从自己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相关语境假设,不仅从原语的语音、句法、词义等信息中推断出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还应通过语篇的上下文即语言语境来推断出话语功能对等的含义,寻找到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否则,就很容易造成误译。试看以下《高级英语》(二)参考书中的译例:

例 1 This kind of thing makes one’s blood boil,whereas—on the whole—the plight of the human beings does not.

译文 这类事情是让人极为愤怒的。不过,一般来说,人所承受的巨大苦难往往却不能让人感同身受[5]471。

这译文的后半句让人云里雾里,不知何意。从语篇的上下文来理解,This kind of things指的是上文中驴子为主人拼命辛苦十几年,死后却被主人推进沟里,尸骨未寒就被村狗啃食了内脏的悲惨遭遇,这类事情是让人极为愤怒的,然而,人可以为动物的境况气愤不已,却对同为人类的马拉喀什老妇人的悲惨境况熟视无睹。译文中的“感同身受”放在这里语义含糊,不能构成和前面句子的强烈对比,让译文读者看了会以为谈到了另外的事情。尤其看到“一般说来”,以为谈到了一个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事实上,接下来的那句话并不是一般规律。这样一来,译文就未能弥合作者与读者的语境差异,导致相应语境关联缺失、印证失败时,译文读者在推理过程中就产生了理解偏差。

改译人对动物的悲惨遭遇感到极为愤怒。然而,人却往往对人类自身的悲惨境况熟视无睹。

例2For several weeks,alway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of day,the file of old women had hobbled past the house with their firewood,and though they had registered themselves on my eyeballs I cannot truly say that I had seen them.

译文1连续几个星期,每天都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一队老妪背着柴禾一颠一颠地在我屋前鱼贯而过。虽然我看到了这一情景,但确实不能说我看见了她们[6]52。

译文2一连几个星期,几乎在每天同一时段,总有一列老妇人背着柴火从我房前缓慢走过。尽管我的眼睛已经记录下这一景象,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看到她们[5]471。

译文1中的“一颠一颠地”与“鱼贯”相互矛盾,而“鱼贯”更不知是出自何处。显然译者滥用了上下语境,以为既是一队人,就该鱼贯而过才行,不想画蛇添足了。另外,“虽然我看到了这一情景,但确实不能说我看见了她们”让人读来也十分费解,好像英语老师在辨析“look at”和“see”之间的区别。然而在中文语境中却没有“看到了”和“看见了”的区别,看到了就是看见了,措辞不同而已。译文2中“眼睛记录下这一景象”译文腔十足,译者没有通过语篇的上下文推断出话语功能对等的含义,采用了僵硬的直译,引起关联缺失,使译文读者无法领略原作者的意图。

改译一连几个星期,每天几乎同一时间,一队老妪,背着柴禾,一个挨一个地从屋前蹒跚而过。虽然这一切都呈现在眼前,但我不能确切地说看到了她们。

例3John said to his parents,“I wanted you here so that we would all be together,so you could enjoy the children,and look what happened.”

译文约翰对父母说:“我原想你们都能搬到这里来,我们这一大家就能团圆了,你们天天和小孩子们在一起也会高兴些,可谁能预料到竟然会发生这种事情呢[5]443。”

这个译文让很多读者疑惑不解。到底是搬到哪里呢?是飓风过后的新家,还是飓风前的老房子?如果是飓风后的新家,那么后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真是一团乱麻。事实上,从句子本身的时态我们可以推断出约翰是讲的飓风前他父母从加利福尼亚州搬来密西西比州他的家这件事情。而“what happened”指的就是卡米尔飓风。这是约翰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次心情低落时的抱怨。所以,即便没有注意到句中两个时态的对比,从上文的语境中“in a low mood”,也应该推断出接下来不是在做出什么建议或计划,以至于用上“都能”“就能”这些表示将来行为的词来混淆视听了。

改译约翰对父母说:“我原想你们搬来这里后,我们这一大家子团圆了,你们也享享天伦之乐了,可是,瞧瞧现在都发生了什么。”

例4Along the edges of the fields channels are hacked out to a depth of thirty or forty feet to get at the tiny trickles which run through the subsoil.

译文农民们为了把土壤深处的积水蓄积起来,他们还得在田边挖出一道道30或40英尺深的沟渠[5]470。

译文没有对认知语言语境中的逻辑信息做出正确的明示—推理。原文中的“get at”按上文的意思来应该是“reach到达”之意,而非“蓄积”,事实上,在田边挖出很深的沟渠就是为了能够得着在土壤深处流淌的地下水,以便能进行浇灌。

改译为了利用地下的涓涓细流进行浇灌,农夫们不得不在田边挖出一道道三四十英尺深的沟渠。

例5What all this tells us is of a deep class rift in the culture of England 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译文这些无非都向我们证实了英国传统文化在诺曼底征服事件后上所形成的不可磨灭的阶级裂缝[5]497。

译文在原语语言语境的理解上有三处误差,不能让译文读者真正读出原语作者意欲传达的信息和意图。首先“tell”的处理有些过了,上文举出了一些例子无非是要说明一个事实;“culture of England”就是英国文化,不必言必称“传统文化”的;“deep”一词的翻译更有趣,“不可磨灭”一般是指对人对事物的记忆、印象很深,带有一种褒义的感情色彩。整句译文还显得冗长繁琐不简洁。

改译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英国文化在诺曼底征服后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阶级裂缝。

二 认知情景语境与误译

认知情景语境指的是相关的非语言部分,即有关语段发生时相关的情景特征。情景语境是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发生的事、交际的渠道、交际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交际者的心理情感等。情景语境与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交际参与者等因素有关。把握好情景语境,能准确理解原文,实现等效翻译。

例7Everyone knew there was no escape;they would live or die in the house.

译文大家心里其实都知道,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们的死活都得赖在这房子里了[5]440。

译文中“他们的死活都得赖在这房子里了”给读者一种“无赖”的感觉。这是一篇与自然灾难做斗争的励志文章,文章中的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幼,体现的是一种勇敢、无畏、坚强的抗争精神。一个“赖”字,让人读了,犹如在一碗白米饭中吃到了一粒老鼠屎,破坏了原文的风格。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说,是没有考虑认知情境语境,没有实现最佳关联,也就谈不上对等再现了。

改译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有出路了;是生是死,都得呆在这屋子里了。

例8“Everybody out the back door to the cars!”John yelled.“We’ll pass the children along between us.Count them!Nine!”

译文“大家都穿过后门,直接到车里去!”约翰高声叫喊道。“就把孩子一个个递过去。大家数数!有九个孩子[5]440!”

译文没有照顾到当时的紧急情境,把一种紧张紧迫的气氛翻译出来。原文的省略祈使句充分渲染了海水淹进房子,冲破大门,淹坏发电机后不得不紧急撤退的紧张气氛。在狂风暴雨的危急时刻约翰的每一个指令每一个信息都得非常迅速和干净利落,而绝不是婆婆妈妈、罗里罗嗦。只有这样理解,译文才能找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再现原文的风格。

改译“大家出后门,到车里去!”约翰高喊道。“把孩子们一个个递过去!数数!九个!”

例 9Grandmother Koshak implored,“Children!Let’s sing!”

译文科夏克奶奶哀求着说:“孩子们,咱们大家一起唱支歌吧[5]441!”

“implor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意思是“ask or beg(sb)earnestly;beseech恳求或乞求(某人);哀求”。单独来看,这个译文没有问题。但是从原文的前后情景刻画来看,科夏克奶奶是个乐观、积极、对生活很有感悟的人。在孩子们被暴风雨吓坏了的时刻,科夏克奶奶如果还是哀求的眼神,那无异于要把孩子们推向绝境。所以,此时此景,科夏克奶奶一定是要尽她所有的力量去调动孩子们去感染孩子们,这个时候,绝不会是去“哀求”。

改译 科夏克奶奶热切地说:“孩子们,咱们来唱歌!”。

例 10By Tuesday,Charlie’s back had improved.

译文直到星期二,查理斯的背伤情况才好了些[5]441。

这个译文让读者觉得查理的伤好得很慢,同样不符合原文的情境语境。原文中的查理是个绅士般的硬汉,有健壮的体魄,还有助人为乐的品格。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背部受了并不太严重的伤,好起来不会太慢,至少我们读者都希望他的伤快快好起来。突然来一句这样的译文,无疑破坏了原文的情境,不符合当时的语境,会对读者造成关联障碍。再仔细一看原文,用的是“By”而不是“Until”,所以译文其实是错误的。可见,对认知情境语境的重视不但可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意图,还能反过来加强对原文的解读。

改译到了周二,查理的背伤好了些。

三 认知文化语境与误译

文化语境指的是在特定的时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认知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知及社会心理等,是社会结构的产物。语言是文化载体和表达方式,译语语境与原语语境存在着差异,译者必须了解两者不同语境的文化差异,寻求最佳关联,使译文切合译入语语境,实现交际意图。例如“雨后春笋”译成英文:to grow like mushrooms.此译文就考虑了文化语境的差异,用mushroom替换bamboo,因为英国本土上没有竹子这种植物。如果照字面意义直译为:to grow like bamboo shoots.英国人难以获得中国人所获得的意象。大多数英国读者会觉得语义模糊。倘若如此,就未能实现交际意图。分析下面的译文,文化语境对译文的影响可略见一斑。

例 11 “Maggie’s brain is like an elephant’s,”Wangero said,laughing.

译文 “麦姬的脑袋像大象一样,”万杰萝说着哈哈大笑[7]100。

译文“麦姬的脑袋像大象一样”虽然进行了语言的对等转换,但却没有实现其交际意图。一般而言,中国读者所储存的知识信息中没有理解“脑袋像大象一样”的相关语境假设。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麦姬的脑袋很大,跟大象的脑袋相仿。大象的大脑一般都在4~5公斤左右,在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眼里,大象不光聪明,而且记忆也非同寻常。英语俚语“to have a memory like an elephant”表示某人记性特别好。此译文完全忽略了原语文化语境,也没有考虑到译语的文化语境,没有注意译文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采用了忽略语境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8],这样简单处理译文,几乎必然引起关联缺失。不能实现功能对等翻译。

改译“麦姬真是好记性啊!”万杰萝说完哈哈大笑起来。/“麦姬的记性都赶得上大象了!”万杰萝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例12And,as if home town conditions were not enough,the returning veteran also had to face the sodden,Napoleonic cynicism of Versailles,the hypocritical do-goodism of Prohibition,and the smug patriotism of the war profiteers.

译文再者,似乎家乡的情况还不够,回来的退伍军人还得面对像拿破仑那样愚蠢地蔑视一切的凡尔赛和约,虚伪地想做善事的禁酒令和发战争财者洋洋自得的爱国主义[6]283。

“Napoleonic”作为形容词有“专横、傲慢”的意思,并非实指拿破仑本人的所作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亲自去巴黎凡尔赛宫与盟军和战败国的首脑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但该条约并没有得到美国国会和众多国人的认可,1919年9月威尔逊撇开国会,举行全国范围的巡回演讲,试图博取国人的支持,但途中不幸病倒,引发中风住院。

改译再者,似乎在家乡的这些遭遇还没完,归国的退伍军人还得面对人们对《凡尔赛和约》非理智、蛮横的冷嘲热讽,诸如“禁酒令”般装模装样、不切实际的社会改革以及靠战争起家者洋洋自得的爱国主义面孔。

例13At the door to the restaurant,a stunning,porcelain-faced woman in traditional costume asked me to remove my shoes.

译文在水上餐厅的门口,一位身着和服、面色如玉、风姿绰约的迎宾女郎告诉我要脱鞋进屋[7]17。

身着和服的礼仪小姐一般底粉涂得都很厚,形似日本的艺妓。西方马戏团的小丑也经常是“porcelain-faced”的扮相,因此“porcelain-faced”在此就不能译为“面色如玉、风姿绰约”。“stunning”一词虽然有“相貌出众的”的意思,但从作者当时内疚、低落的精神状态来看,该词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看到没有心理准备的东西而感到惊讶”的意思,这也更符合一个美国记者在另一种文化中的经历。

改译在餐厅的入口处一位身着和服的接待员叫我脱去鞋子。她的扮相令人颇感意外,脸涂得白白的如瓷器一般。

关联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存在于事物内部与外部的普遍联系中,存在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人际关系中,以及作者语境、译者语境、读者语境的相似和差异中。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尽量避免忽略语境缺失导致的漏译和错译,也要在语境修改中正确把握取舍的原则,在防止片面强调译文与原文之间最大关联的同时,结合交际意图,使译文在读者与交际目的之间达到最佳关联,从而实现语境效果最大化和加工资源占比最小化。关联理论在解释误译现象的同时,也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作为影响巨大的国内大专院校英语专业最高水平的精读课教材《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二册修订本)》的教学辅导书,如能从严从高地采用动态的、辩证的视角将翻译归于一个主动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尽可能避免误译,则善莫大焉。

[1]谢葆辉,蔡芳.从关联角度看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58.

[2]NEWMARK P A.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113.

[3]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M]//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74

[4]朱燕.关联理论与文体翻译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5

[5]李正林,张名高.高级英语精读精解[M]第2册修订本.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张汉熙.高级英语[M]第2册修订本:教师用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张鑫友,等.高级英语学习指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8]GUTT 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82.

(责任编校:松仁)

Thinking over Mistranslation in the Reference Books to Advanced English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ve Context

TAN Yan-hu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1,China)

The mistranslation in the reference books to Advanced English is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ext in relevance theory by elaborating inappropriate relevance utility because of contextual discrepancy and inadequate contextual modification.While mistranslation is a relative,explainable communicative phenomenon,it is a necessary premise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in order to avoid mistranslation and make reasonable creation.

relevance;mistranslation;cognitive context,optimal relevance

H319

A

1673-0712(2010)06-0095-04

2010-10-15.

谭艳辉(1975—),女,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翻译,英国文学。

猜你喜欢

高级英语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四维一体化”《高级英语》课程多元考核模式的构建研究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相关策略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