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7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阶段性特征述评(上)

2010-04-05范兴坤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工作

□范兴坤

1977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阶段性特征述评(上)

□范兴坤

1977年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规范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该文在对这些政策进行溯源和归类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四个发展阶段中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同特征。

高等学校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政策 图书馆事业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有赖于其母体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同时,高等学校图书馆又要为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1]从 1977年我国普通高校恢复招生至今,按照不同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高等教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关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政策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所发挥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也具有各自特点。

1 高等教育恢复和调整阶段(1977-1982)

1977年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从这时起到 1982年间的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在恢复高考、实施留学制度、建立学位制度、发展师范教育、促进各种非全日制教育的开展、加强对高教事业的管理、规范与加强高校教学工作等方面[2],这一时期的高校图书馆事业政策主要是追求完善和提高建设与服务水平。

1.1 本阶段有关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政策

①高校图书馆制度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制定了一系列基本的事业发展规范,使事业发展有法可依。

197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图书资料工作的领导,对现有图书资料进行清理,调整开馆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图书资料的保管维护工作,加强图书资料工作队伍的建设,改善办馆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增加外文书刊进口等;

1981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修订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业务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经费、馆舍和设备作了详细和体系化的规定。这是我国关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第一个正式的法规性文件,它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开始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的标志,这次会议“被誉为催动高校图书馆事业春天到来的历史盛会”[3];

②建立人力资源科学管理体制,职称评审开始起步。

197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图书和资料情报人员职务名称确定与提升的暂行规定》。

1981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当年3月份国家人事局又作了关于技术职称的两个说明,使图书馆职称评聘工作在长期的停顿后开始起步。

③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干部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1982年8月,教育部转发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关于举办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干部进修班的暂行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要有计划地逐年选留一些高校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凡留在图书馆工作的非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教育部将委托部分院校图书馆学系(专业)或图书馆举办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干部进修班,分期、分批地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④改善图书馆办馆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1978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根据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加强图书馆和资料室的建设工作和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教育部发布试行《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的通知,规定高校图书馆设置阅览室的座位数及设计定额、书库的藏书量及设计定额、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定额的详细标准。

⑤加强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协调管理,开始成立全国性的图书馆业务指导组织。

为了加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协调建设的领导和管理,1981年11月 26日,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及其秘书处,作为教育部主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机构,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类似的下级机构。该委员会在1999年 10月演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北京大学。

1.2 本阶段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我国1977-1982年间的高等教育事业主题是拨乱反正、恢复发展。作为最主要的高校办学条件之一,图书馆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到1980年5月26日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时,“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困难、图书馆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和协调、专业干部缺乏、主管部门不重视图书馆工作”等客观问题不但存在于公共图书馆、也普遍存在于高校图书馆中,图书馆建设水平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978年全国有高校图书馆598个,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1982年高校图书馆也达到了697个。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量化指标中,以1981-1982两年的统计数字为例,1982年较1981年业务人员增长了11%,新增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1%,图书馆经费平均每馆增加6043元;图书馆内部业务规则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读者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创新;大量高校图书馆新建扩建了馆舍,建筑结构也由以前的以砖混结构为主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居多,馆舍设计上也更加强调大开间、大空间,以大面积开敞式平面自由空间为主,图书馆普通地成为高校校园的标志性主体建筑,图书馆服务能力大幅提高[4]。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诸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多在这个时期初创和奠基。

2 质量提高和探索发展阶段(1983-1991)

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教育必须先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刻不容缓,要求“采取多层次、多种规格和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好高等教育内部的比例关系”,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过了拨乱反正和恢复性发展以后,开始进入提高质量和探索发展阶段。

2.1 本阶段有关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政策

①进一步强调图书馆工作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

1987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科院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提出了1980年《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通过以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提高和改进图书馆工作的方针、手段和重点要实现的目标作了重新规划,强调了图书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要求在事业建设中加强整体规划,加强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强化内部管理,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1987年7月,第三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形成《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七五”规划要点》,提出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事业在“七五”期间“要以积极开发文献情报资源、发挥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为中心,改革和健全图书情报管理体制;抓紧文献资源和学科文献情报中心的建设;作好现代技术应用的试验、研究和规划;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发挥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整体效益,大力提高为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九十年代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加强专业教育和职工在职教育,为图书馆干部队伍提供后备力量。

1983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速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在职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抓紧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的科学水平、加强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领导的策略,直接推动了1984年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使设置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到1990年时达到 55所,除此之外还开展了专业函授教育、图书馆干部在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教育。针对干部进修班开设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教育部在1984年8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办好高校图书馆专业干部进修班的几点意见》,在1984年9月又对该意见不尽完善的地方作了补充通知。

1985年5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对高校评估的规定直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山东省高校在1986年率先开展了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

1986年12月,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其中的第九条对各类型学校的适用图书量最低标准作了规定。

1987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替代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它也成为高等学校设置图书馆评估项目和指标的基本依据,使评估工作成为其后几年高校图书馆界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实施办法,开始对一些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同时在1987-1989年间,我国的一些省市区先后开始了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工作,在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基础上,1989年3月,全国高校图工委在西安召开了高校图书馆评估研讨会,形成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研讨会纪要》、《关于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制度的意见》及《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两个草案,并在同年5月的徐州会议上对这两个标准进行了研究和修改;1991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通过设立三级评估指标、四级评估方式,对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环境、办馆条件和办馆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至1993年底,全国至少有20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部委所属的高校图书馆接受了评估。评估一方面是对改革开放十余年来高校图书馆建设状况的一次总体检查和掌握,使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情况有了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为以后制定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数据基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社会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意义的认识,加大了建设投入,促进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尤其是加速了1990年代初自动化建设的普及。

④文明优质服务的制度化。

1983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高等学校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人员守则》,以期“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树立良好的馆风,不断提高图书、资料、情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⑤完善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

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1986年2月国务院又配套发布了《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1986年4月,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了文化部制定的《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及其《实施意见》。为了保证该条例在高校中的施行,根据该条例精神和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国家教委所属高校教师以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的几点意见(试行)》的要求,1987年6月,国家教委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在《国家教委所属高校实行〈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试行)》,对高校系统图书资料系列专业职务聘任工作中的一些具体细则进行了规范。

在高黏土地质或遇水膨胀地质中施工时,如果在暂停冲孔工作时将锤头置于底部与土壤接触的位置,就有一定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锤头表面土会逐渐变厚,导致提锤需要的拉力持续增大,甚至超过钢丝绳设计承受能力,所以要尽早处理黏锤现象。

⑥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图书馆协作组织不断建立,开展资源建设协调工作。

1987年10月,由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发起,并商请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9个部委局参加,组成了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负责协调全国各系统图书资料和情报工作上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利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和西北五省区高校图书馆协作组开展了原版书刊的采购协调活动,国家教委所属华东地区12校图书馆1987年也成立了原版期刊中心,对各校几十种原版外刊采取两级协调采购,并编制出 12校原版期刊订购联合目录;1989年,国家教委又将原“教材和图书情报管理办公室”并入条件装备司,宏观管理高校图书情报事业,具体负责全国高校图书馆秘书处的工作。

⑦文检课教学工作得以普及提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规定了高校图书馆要开展文献检索教育工作。全国高校图工委成立后,于 1983年先后举办了理工、医药、农业三个文献检索课师资培训班,为 150多所高校培训了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基本师资力量,并组织编写了三种相应的教材。1983年10月召开全国高校文献检索课首次研讨会,国家教委先后于1984年2月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于1985年 9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并在 1986年8月成立了全国性的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规划、组织编写系列教材大纲,协调各册教材内容,组织审查教材初稿。此外,还成立了一批地区性和专业性的教学研究组织,主办了一些师资培训班,组织编写了大量的教材,举办了各种规模研讨会,逐步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在职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据1990年统计,我国有587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开课率为全国普通全日制高校的54.6%。

2.2 本阶段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这一阶段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由注重传统向搞活开放、由经验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由手工作业向现代化技术应用、由独立封闭向协作共享过渡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增加,办馆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业务工作标准化、干部队伍专业化、服务手段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升。以MARC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和局域网为手段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由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普及,图书文献更多地实现开架管理。特别是1988年后,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开始进入现代化改造阶段,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的一些重要理念、规则和方法都开始在这一时期酝酿和走向成熟。

3 教育体制调整和深化改革开放阶段(1992-1998)

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先后颁布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比较重要的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国家教委《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政策性文件,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体制调整和深化改革开放阶段。

3.1 本阶段有关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政策

①要求加快网络化建设,重视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传播,加强图书、资料和数据库建设,要有计划地建立全国科技信息资源传输的设施,建设连接全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教信息网,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现代化。”

②重视文献资源利用技能教育,文检课教学更趋规范、成熟、稳定。

在以往相继颁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及《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之后,1992年 5月,国家教委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标志着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开始朝规范化方向迈进;1993年7月,国家教委下文成立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职责主要是负责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大纲、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审定工作;1996年1月在哈尔滨召开全国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研讨会,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和《社科文献检索教学大纲》,从而不仅使规范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有了保障手段,同时也使强化教学管理、搞好教材建设、进行教学评估有了重要依据[5],推进了这门以图书馆为教学中心、以文献检索与信息处理能力教育为目的的新课程建设。

③强调阅读的价值,倡导和辅导阅读成为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7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决定成立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并印发了《全国“知识工程”实施方案》,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3.2 本阶段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①高等学校合并给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发展的契机。1992年开始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至 2000年底,全国已有 556所高校合并重组为232所高校,组建了一批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办学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合并调整过程中,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文献信息保障基地,顺应新的形势,把握住了这一机遇,绝大多数合并院校图书馆,在理顺自身管理体制,优化文献资源配置,增强服务实力,扩大资源共享,拓展办馆条件,以及现代化和数字化建设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和发展。”[6]合并后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得以集成重组,校内文献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出现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相对独立办馆模式,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集中统一办馆模式,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总馆管理、协调分馆的模式”[7]以及“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8]

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使高校图书馆获得越来越多发展资源。1990年代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形成,国家在政策上要求对高校加大投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人的增长逐步提高。”特别是 1995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高校211工程,把建设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确定为优先建设的三项公共服务体系之一,明确了在建设CERNET的同时,建设CALIS,这些得到重点扶持的高校都在图书馆建设中投入了较多的资金;1998年,“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主要内容的985计划又得以启动,一些省份为促进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配套出台了一些教育计划,加大对高校的投入。随着这些高教项目的启动,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费也水涨船高。”[9]部分地解决了高校图书馆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

③图书馆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起步。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中期,高校图书馆是数字化图书馆理论和实践探讨的积极参与者。1996年教育部立项了“九五”攻关项目“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研究。

④1998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正式启动,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建立的目标是寻求“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10]。(待续)

1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 2003.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43

2 张乐天.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1977-1999).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3 张白影.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见:荀昌荣等主编.中国图书馆事业(1988-1995).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

4 蔡成瑛.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概论.见:张白影,荀昌荣,沈继武主编.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181

5 丘峰.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1981~1997)回顾.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5):71-75、78

6 张白影.“九五”期间的大学图书馆事业.见:张白影,荀昌荣,曹晓莉主编.中国图书馆事业 1996-2000.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

7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0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63

8 同1:244

9 同1:157

10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2009-08-09].http://www.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1&class=1

Review on the Policy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anship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Since 1977

Fan Xingku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ame to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tage after 1977.Governmental policies guiding tertiary institution meanwhile drove and promoted the growth of academic libraries.In the course,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constituted a lot of rules or law s straightly interrelated to academic library,with various eff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 paper traces to the policy's source and sort them out to summarize academic library's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rtiary Institution;Academic Library;Library Policy;Librarianship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开封,475001

2010年3月5日

猜你喜欢

图书馆建设工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图书馆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不工作,爽飞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选工作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