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入职编辑书稿加工 “三切忌”*

2010-04-05李智慧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书稿正文加工

李智慧

(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辽宁 大连 116025)

书稿加工是出版社新入职编辑日常文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新编辑尽快提高书稿加工能力、及早进入编辑角色,是一件于出版社、编辑部乃至新编辑个人三全齐美的事。关于对书稿编辑什么、如何编辑、运用什么原则、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问题,多年来已有颇多的分析和论述;关于如何培养新编辑、如何开展培训工作、怎样提高书稿加工能力等问题,目前亦有一些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而这些文章大多是从正面指导的角度出发,告诉新入职编辑应该怎样、要如何如何。本文在逆向思维的基础上,旨在从反面告诫的路径入手,提出书稿加工三切忌,以使新入职的编辑同仁引以为戒。

一、切忌信任过度

诚然,编辑对作者及其书稿应当确定基本的信任,但是需要把握尺度,一旦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产生信任过度。概括起来,信任过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作者信任过度。作者的驾驭能力和写作水平越高,书稿的内容质量就越好。由于名人效应的影响,新入职的编辑往往对名人、专家的书稿非常信任。我们通常认为专家、教授知识渊博,分析思考问题更有深度,在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作品不容置疑,因而对出自名家之手的书稿大可以放心,可以简单加工甚至免于加工,其实不然。名家有其所长,但名家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便其在某一学科领域是出类拔萃的,但由于其不太掌握教学规律等原因,所编撰的教材也可能存在法规过时、结构不当、内容不妥等问题。况且目前很多作为主编的大牌作者并非亲自动手编写,而是分派给其他参编者,如果参编者水平参差不齐,而主编又疏于修改、总纂,则书稿极可能存在各章之间内容交叉或不一致等情况。按理说作者完全有能力写好书稿,交上来的稿子不会有太多问题,但是一旦编辑麻痹大意,真的有可能忽略很多问题。因为作者写稿历经数月,时间跨度长,难免因出差、生病、度假等缘由时写时续,甚至有的课题由于期限原因,以至于所形成的专著初稿急草收工付梓,作为新编辑也不可不防。

2.对书稿引文信任过度。书稿中经常会有一些引用来的语句、图表或段落,甚至有整篇文章、案例或数千字的引文。这些引文可能来自已经发表或公开的中外文文献,比如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期刊或报纸上的文章,也可能是一些前期或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抑或是别的出版社已经出版的书籍。新入职的编辑往往忽视对引文的核对和编辑,一来感觉作者“照抄”来的东西不会有错,二来以为别的出版社、报刊社或媒体已经编辑过并登载的东西,哪能还会出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各类引文来看,比较低级的错误中,有的是作者录入错误,比如同音字的错误最多;有的是作者转引的内容,只是复制和粘贴,以讹传讹;有的是数字使用、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错误;还有的是引文自身的逻辑性、思想性、知识性等诸多错误。至于引文稍“高级”、更恶劣的错误,则是引用不当,文不对题,属于滥用“旁征博引”,为引用而引用。因此,新编辑对引文更要多加防备,不能盲信盲从,更不能蜻蜓点水式地略微一看,让书稿留下不该有的错漏。

3.对书稿辅文信任过度。辅文是书稿中除正文以外的辅助性文字,是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查阅图书正文内容而撰写的。新编辑在书稿加工时经常重“正”轻“辅”,原因之一是对辅文信任过度,认为辅文如作者简介、前言等是作者亲手所写,不会存在问题。

辅文通常包括书名页、编委会、序 (总序、自序、原序、译者序、编者序、再版序、代序)、凡例、出版说明、前言、内容提要、索引、作者简介、题词、献辞、目录、后记(跋)、附录、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勘误表、对照表等。辅文按功能可分为三类[1]:识别性辅文 (书名页、版权页等);检索性辅文 (目录、索引、书眉等);说明与参考性辅文 (序、出版说明、内容提要等)。一部书稿的辅文项目较多,新编辑在加工辅文时主要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准确性问题。有的书稿的序、前言、内容简介等夸大其词,有失准确,新编辑不能听之任之,要根据书稿内容客观地修改,防止辅文拉大旗做虎皮。巴金曾说过:书上加一篇序或跋就像打开门招呼客人,让他们看见我家里究竟准备了些什么,他们可以考虑要不要进来坐坐[2]。因此辅文只有如实陈述,才不会误导读者。此外,很多书稿的凡例、索引、参考文献等不准确,编辑也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一致性问题。辅文之间、辅文与正文之间通常会有对应关系,编辑时要一一复核。比如,书名页的书名、作者署名、著作方式等一定要与前言、版权页一致;出现在书名页、版权页、编委会、总序、出版说明中的丛书名一定要一致;前言、目录、书眉中出现的章节名一定要与正文对应一致等。

第三,位置问题。辅文多数置于正文之前或之后,但到底在正文之前还是之后以及各项辅文之间的前后顺序,还要根据书稿的要求合理安排。此外,排在目录之前的辅文可以上目录,也可以不上目录;而排在目录之后、正文之前的辅文以及正文后的辅文均要上目录,包括目录后的凡例、摘要、导言以及正文后的参考文献、附录、索引、后记、对照表等。

二、切忌抓小放大

概括而言,书稿加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3]:其一,内容方面:包括消除各种政治、思想、观点性差错;对书稿独创性、著作权问题的审查;对知识性、学术性、专业性问题的处理;对事实材料的订正以及引文的核对等。其二,形式方面:主要包括对书稿主体结构、标题级次、栏目表现形式、逻辑、字词、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公式等的处理。其三,技术方面:技术方面的处理经常与形式方面的问题相关联,主要是指统一或规范全书用字、用词、术语、体例格式、层次等;就图表、公式、章内栏目等的处理对排版、校对提出建议;在原稿上作出一些批注或说明,传达丛书或套书的具体要求。

依据以上分类,相对而言,对书稿内容的加工是新编辑书稿加工最见功力、最能代表劳动成果的主体要求,它比对书稿进行形式和技术方面的修正更有意义,更加有助于真正提高书稿质量。但是,值得提请新入职编辑注意的是,当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1.从出版社层面上讲,当前一些出版社存在导向性错误,对书稿的审读加工过分地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内容质量。比如,“唯一”与“惟一”、“看作”与“看做”、“签订”与“签定”、“拟定”与“拟订”、“制定”与“制订”、“作出”与“做出”等用字用词的无关紧要的区分;句子必须加主语;两个冒号不能连用,“但是”、“因此”等连词前面不能用句号分隔,“但”、“且”、“尤其”等前面不能用顿号等标点方面的规定。从组织层面上,这些问题不是要编辑放手不管,而是要引导编辑视具体情况合理地选用、适当地调改,不必作硬性的要求。这些问题亦并非无关痛痒,作者或译者也经常会留有错漏,但是完善、修改工作要酌情而定,不能过于模式化甚至僵化。

2.从新编辑个人层面上讲,也常常会犯抓小放大的毛病,形成了舍本逐末的做法。限于对书稿内容方面把握能力不足、不够敏感等原因,有的新编辑经常会拘泥于形式方面的问题,在一些无关紧要、可改可不改的问题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由于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过于关注,很可能导致对重大问题的疏忽,比如政治问题、专业问题、观点问题、著作权问题等。由于个人时间有限,出版周期和任务定额弹性很小,哪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根据每一名新编辑或每一部书稿进行调整,这就涉及新编辑个人如何进行宏观掌控与微观处理的问题,如何在重要项目与次要项目之间进行平衡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对于每一部书稿,编辑都应当全面、妥当地处理一切问题,不可偏废、不可随意取舍、不可忽略,但是,实践上我们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先抓主要问题、重大问题、实质性问题,然后再解决次要的、琐碎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唯其如此,我们的图书质量才会有内在的质的提高,才会达到读者的真正满意。

三、切忌时断时续

编辑工作是较为繁杂琐碎的。与书稿相关的封面设计、印数单开具、与作者沟通、提供网站宣传资料以及样书寄送等工作需要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市场调研、信息收集、选题设计、遴选作者、组织稿件这些富有创意性的活动,更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在书稿编辑期间,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工作要交叉、重叠进行,甚至可能要打断或中止手头进行中的书稿加工工作。但是,审稿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过程,审稿切忌时断时续。倘若确实不得不中断,也一定要讲究方法,断得科学合理。

总结实践,从接稿到发稿,我们可以把书稿加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1.拿到书稿后,首先要看其是否达到了齐、清、定的要求,是否已经基本符合出版要求。如果内容不全或部分内容不符合要求,一定要先退给策划组稿人或直接退给作者进行修改或补充。

2.对于基本符合要求的书稿,也一定不要拿过来就编,而是要首先了解书稿的全貌,制定一份审读计划。看一看书稿包括哪些辅文,正文有多少章,大概有多少页、多少字,图、表、公式、文内栏目等有多少。要基本掌握编辑加工时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当然,计划还要在审稿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补充。

3.三条线书稿加工的主要环节:

第一条线:进行体例、结构、图表、公式等形式问题的初级处理。比如以章为单位,把大小标题、正文序号、图表序、公式序、栏目序等分项点数和排查,以发现并纠正排漏、排重、排错等情形。这项工作必须先行,因为新编辑在加工时常常“只顾眼前”,忘了前面是哪一级标题或第几个图表,先按章统一处理清楚后,就可以卸掉这一可能出错的“问题线”。

第二条线:进行正文处理。这是审稿的主体内容和最重要的环节,要一字一句、逐行逐页地审读和加工。这也是审稿过程中最艰苦的一段,不仅需要编辑付出热情和耐心,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书稿的质量。

第三条线:进行辅文处理。辅文最好郑重地处理两遍,因为其中的序言、前言、作者简介、目录等要件是不允许出错的,尤其是与正文有对应关系的内容,务必核对准确、确保无误。

4.整理书稿。完成三条线的审稿主要环节后,千万不可忽视最后的书稿整理环节,包括清点页码、第二遍数序号、要件的最终处理、对全稿的最后翻阅、对关键问题的重点复查等。此外,还要对照审读计划检查是否有遗漏,尤其要关注各种细节问题是否已经全面处理。

书稿加工最好一气呵成,如果不得不中断,也一定要断在某一个节点前,既可以是某一环节,也可以是某一环节中的某一点前,并且要在加工计划或记录中做好标记,以便接续。

当前,原稿质量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确保图书质量,新入职编辑在书稿加工时务必认真负责并讲究方法,从每一部书稿加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较快地提高书稿加工能力。

[1]林穗芳.谈谈书籍辅文[J].编辑学刊,1988,(9):56-60.

[2]徐柏容.编辑与辅文[J].编辑学刊,1989,(10):53-58.

[3]王瑞.论图书编辑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出版,1999,(11):50-51.

猜你喜欢

书稿正文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