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编辑应强化的三种意识①

2010-04-05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术性选题学报

刘 艳

(东北财经大学 杂志社,辽宁 大连 116025)

编辑意识是一种职业观念的体现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即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角色规范”[1]。从事编辑活动者对编辑工作“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和选择,就是编辑意识的集中表现。换言之,编辑意识是编辑工作者基于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及理论学习而形成的职业本能性反应。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在编辑流程过程中必须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一、以人为本,树立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编辑对其所从事的工作而表现的自我,并通过编辑活动而发挥自我的能动意识。编辑只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才能在学报编辑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编辑出读者喜爱、作者满意、编者有成就感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编辑要确立以人为本,树立主体意识,必须以爱为基,爱读者、爱作者、爱学报。

首先是爱读者,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精心选择稿件。任何传媒都必须从受众的需求出发,高校学报也必须如此。当然,学报的学术性决定了学报不同于大众化期刊,用发行量来评判其质量的高低,毕竟学报是学术性理论刊物,专业性较强,读者面较窄,但学报编辑不能因此而心安理得地无视读者的需要。其实,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是可以将学报办得更好的。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稿选择中居于主动地位,为了选好稿,编辑需要对大量的稿件进行比较、筛选,从内容广泛、学科面广、观点各异、水平参差的来稿中选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适合刊物使用且读者喜爱的稿件。

其次是爱作者,尊重作者本意进行修改。论文是凝结作者多年间辛苦劳动的结晶,编辑要具有慧眼识珠的能力。编辑在加工稿件时,必须树立尊重原稿的观点。因为作者在撰写稿件时,对有关的专业内容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自己的基本观点,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此,编辑在加工稿件时必须尊重作者的劳动,无论对原稿提出个性意见或者进行编辑加工,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应保持作者的基本观点和行文风格。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编辑要从作者的已有中发现和创造所未有,竭尽全力地提高和完善稿件,将作者潜在的水平显现出来,变松散为缜密,化模糊为鲜明,去呆滞为活泼。在编辑过程中,编辑既不能丧失主体性,为省事图快对来稿不做任何编辑加工,也不能过分强化主体性,把作者看成有求于我而出现不尊重作者的行为。编辑只有爱作者,才能与作者交朋友,稳定作者群,从而确保稳定的优质稿源。

最后是爱学报,珍视学报为自己的作品。学报是编辑们整体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每个编辑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编辑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自觉的主体意识,把学报珍视为自己的作品,关心其成长和壮大。不仅把编辑工作看成是为别人做嫁衣,而且要把编辑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业,不仅把学报的好文章看成是哪一个作者写的,而且要看哪一些好文章是自己编辑的。编出好的文章既是编辑工作的成就,也是编辑凝结在编辑劳动过程中的直接体现,虽然署着作者的名字,但若没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们的默默奉献,就不能使作者的原稿转化为学报的成品奉献给读者。因此,学报编辑只有对自己办的学报充满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心甘情愿地为人奉献,才能在编辑活动过程中,做到栏目精心设置,组稿积极主动,审稿求“学”求“新”,编改精益求精,排版规范美观,校对一丝不苟,封面设计雅致,印刷力求精美,使学报的内在质和外在美达到和谐统一。

二、以学为根,固守学术意识

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本质属性,高校学报要以“学术性”作为永恒的理念和追求。学报编辑应该惟“学”是根,固守学术性。通常情况下,凡是编辑学术意识牢固的,学报就办得较好,反之,则难以办好甚至可能越办越糟。学报实施栏目专职编辑负责制和双向匿名审稿制,是确保学术性的途径。栏目专职编辑负责制就是学报根据定位设置学术栏目,由专人负责,保证所刊发文章的学术性。双向匿名审稿制是已被确认将要发表的学术论文,内稿外审、外稿内审的双匿名专家盲审后,再经过主编终审,最后由编委会审定,避免非学术和低学术文章见刊面世,确保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品位。为了编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编辑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编辑的学术修养,确保学报的学术性

编辑是学报活动的主体,要固守学报的学术性,就必须加快编辑的学者化步伐。通常情况下,学报编辑应比作者的学术水平更高一些。治学严紧、科研勤奋、学术能力强的学报编辑,其负责编辑的栏目和学报的学术性就强。因此,学报应配备学术态度好、学术能力强的学者担任编辑。然而,在现阶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编辑治学浮澡、学术肤浅、急功近利,有的编辑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既无编辑专业理论和经验,也无科研学术的厚实基础与经验,却有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这些严重制约了学报学术性水准,不利于学报的发展。因此,学报编辑一方面要加强修养,要耐得住寂寞,坚守纯朴的学术良知,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对所负责的学科既要有整体把握,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又要在某些重要的论题上有独到的见解,成为某专业的专家。

2.以本校的学科优势为依托,打造主打栏目

不同的院校,具有不同的学科优势,高校学报编辑必须以本校的学科优势为依托,打造自己的主打栏目。一是本校所设置的某些重点学科,它集中了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一是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工业基地,或者是民族历史的发祥地,它形成地方特色,成为特色栏目设立的基本条件。编辑工作者在拟定选题和组织稿件时,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挖掘地方特色,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条件,组织有关科研力量,撰写大量能够确保学报学术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文章,前提是要保证稿件本身的学术水平。这样,不仅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可以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3.主动策划选题

关注经济实践,鼓励学术创新,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社会的主题背景下,杂志社应主动策划选题。以东北财经大学《财经问题研究》为例,2006年“理论研究”栏目策划了新时期中国经济转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和建立创业型社会等方面的选题,在第3期发表了《中国经济波动周期的制度冲击效应分析》;在第6期发表了《建立一个创业和就业型国家的战略、体制和政策》等文章,社会反响良好。2007年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编辑人员策划了《财政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挑战与策略》;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题,策划并在12期发表了《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创新与绩效评价》等文章。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中国式改革:内在特征、演进逻辑和前景展望》、《中国改革开放30年评价路径辨析》等四篇文章;在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在7、8、9和11期策划并发表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资金筹措与运行机制》等四篇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灾后重建的政策框架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社会反响良好,并为地方政府制定应急管理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009年是《财经问题研究》创刊30周年,借此时机,“理论研究”栏目精心策划了一组名家约稿:首先,在2008年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展望,发表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建立的经验分析——对外开放30年的总结》、《中国式转轨:内在特性、演进逻辑与前景展望——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等四篇文章。其次,在第10期特约名家主持该栏目,发表了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四位作者的文章。最后,由于当时各部门以各种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的评审热,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我们栏目主持人主动出击,特约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询教授撰写《评审的经济学分析》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了国内知名转载刊物的首肯。

为了固守学报的学术性,要做好选题策划,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2]。

一是热点选题的发掘。学术期刊的选题要具有创见性和独创性,就必须始终关注理论界的最新研究动态,掌握尽可能丰富、全面的学术信息,从而在制定选题时能及时反映出学术研究的最新面貌。

二是政策性选题的把握。社会科学研究由于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它不但要与现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与国家时下的方针和政策也紧密相联。

三是对潜在选题的发掘。有些学术问题从时下看似乎没有多少价值,但它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显示出学术意义。对这类选题的策划,需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善于从一些现象层面,洞察其内在的价值。

三、以新为基,强化精品意识

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办精品学报。

那么,何为精品?所谓精品的本质就在于其自身的真实价值和所能实现的价值[3]。概括地说,精品应当是导向正确、内容精美、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出版物。这种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善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出版物,可以跨跃时空界限,在消费者主体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学术期刊要永葆蓬勃生机,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的精品之路就在于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和风格创新。

一是思想创新。学术期刊的思想创新,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这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前提。学术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传播者,不仅进行人文思想的积累和传递,而且还促进学术事业的交流和发展,所以,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至关重要。正确的办刊导向,就是编辑的政治方向。其次,学术期刊的思想创新还应与时俱进,并及时反映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学术期刊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社会文化功能,敏感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迅速变化,在选题策划、内容取舍及舆论导向上,努力适应并及时反映这种时代内容和特征。

二是学术创新。学术期刊的学术创新,就是要坚持敏锐的学术意识、鲜明的学术特色以及深刻的学术内涵。首先,编辑要在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树立全新的学术前沿意识,并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其次,必须了解、熟悉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研究成果。再次,必须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三是风格创新。学术期刊的风格创新,在于随着以国际化、多元化为网络和以民族化、本土化为形式相互融合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沟通和交流渠道的作用愈来愈突出。为了便于这种沟通和交流,要努力在形式上与世界期刊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相一致,做到编辑工作现代化、装帧设计国际化、版面布局多样化以及文本格式规范化。

[1]邹韬奋.韬奋文集第3卷[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332.

[2]马国柱.论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管理[A].任慧英.为了明天的思考[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1999.315-318.

[3]孙琰.学术期刊的精品之路[J].姜长喜,谌继平.期刊编辑论文集 (7)[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31-136.

猜你喜欢

学术性选题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致敬学报40年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