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

2010-04-05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362000梁海斌

地理教学 2010年23期
关键词:分异板书规律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362000) 梁海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362000) 梁海斌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①学会运用地图;② 学会分析和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2.教材地位的认识

本课时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课,本节地位是对前面自然地理知识,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气候)、水文、地表形态等四章内容和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性进行总结、归纳和融合,更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好纵向、横向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教材分析差异性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明确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情分析

认知前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学生。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又即将完成必修一模块的内容学习,对自然地理知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还比较差。虽然绝大部分同学没有远距离旅游的经验,阅历少,但通过阅读大量景观图片可获得地域分异的感知。

认知心理:从本内容来看是比较抽象枯燥的,但通过典型的案例和生动清晰的直观图片,如临其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启迪他们去思考,变被动为主动。

设计思路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设计

全班每四人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根据情景和探究内容对不同区域进行探究,在课堂中发表、交流各小组的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2.教法选用

问题探究法: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在教学中设置许多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内容空间跨度广,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大量的景观图及示意图,将抽象的规律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并通过科学有序的展示,培养学生读析地理图像,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并有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直观教学法:通过使用自制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自然带,把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规律说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知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特点和自然带概念;了解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与他人合作,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景观展示和设问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和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对自然带概念的理解;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景观图和自制教具突破学生的空间思维缺陷,通过不同区域景观的对比,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不同动物——长颈鹿与大熊猫形态及其生存的地理环境景观图片比较形成鲜明对比,探究地理事象深刻的生存环境背景和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达到对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幅景观图(长颈鹿和大熊猫及其生存的自然地理景观图)形成鲜明对比,有比较才有真知。紧接着教师对两幅图对比的讲述导入新课。

一、差异性特征(板书)

1.普遍存在(板书)。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和中国陆地自然带系列分布图,用一系列景观图(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东到西)的景观对比来证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普遍存在,从理论到实际,又回到理论。即抽象到直观,又到抽象。

2.空间尺度有大有小(板书)。多媒体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以从视觉上,宏观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规模有大有小,而且分布世界各个地方。

3.自然带(板书)。引出概念:“自然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自然带”上。

概念:学生朗读教材上“自然带”的文字概念,让学生先从文字上初步认识“自然带”的含义。

案例:如果学生觉得前面文字概念比较抽象,教师一边展示自制教具—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轮廓图具,一边讲解“自然带”的概念,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和认识。然后归纳总结用多媒体展示。

过渡:既然知道了“自然带”的含义,那么“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承前启后作用)

二、分布规律(板书)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板书)(教师一边展示自制教具——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轮廓图具,一边讲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问题和探究:

问题: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按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自然带有什么特点?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什么背景?同样是热带,为什么会沿着经线方向形成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等三个不同的自然带? 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与什么分布有关?

做法:让全班每四人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组讨论,由小组长执笔记录。事先印好发给学生可以省下抄写时间。教师到学生中去查看指导,最后一起点评归纳,多媒体展示结论。

设计问题和探究的意图和理念:①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②从探究的内容来看,可以使学生从理性去掌握地理事物之间是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③由于内容涉及前面地球运动、大气(气候)、水文、地表形态等四章内容和地理要素,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问题,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巩固旧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④可操作性,不是虚拟的,由于时间关系,主要起抛砖引玉作用。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①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进度)不当。对上课的对象(泉州五中高一学生)没有事先进行调查了解,泉州五中学生学习进度(或教学进度),前面的章节知识内容还没有讲到本节内容,就跨越教学最后一节内容造成学生认知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②创新力度不够。由于担心花时间太多会影响上课容量,平时做的演示实验和问题探究不敢拿来做,放不开手脚。③对课堂情境预先设置不当。原先设置:每四个同学组成一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讨论,结果五中多媒体教室的课桌椅是固定的,是不能移动的,而且全班只能分成两大组。④课堂效果和深度与课堂容量顾此失彼。由于担心课堂容量太小,临时增加了内容,处置不当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深度和效果。

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①本人自制教具—用硬纸板剪成非洲轮廓图具,并在轮廓图具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如绿色代表热带雨林带,浅绿色代表热带草原带,黄色代表热带荒漠带),简便、直观、清晰地反映地理事物。受到在场专家的好评。②其他参赛者采用(flash)软件动画制作课件生动直观反映抽象的动态的地理事象;联系生活实际,如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片段;演示简易的石头风化过程实验;引用影视资料,如《三国演义》片段;人算不如天算,本来想通过火攻来消灭对手,反而形成对流雨等等。课堂教学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充分反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虽然也带有表演的成分,但也受到在场专家的高度赞赏。

猜你喜欢

分异板书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重庆市臭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巧解规律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