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出版业集约化发展的探索

2010-04-04赵龙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集约化出版业新闻出版

赵龙祥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南京 211168)

21世纪是一个以改革为标志的时代。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激发了国家的经济活力,文化体制改革则全面激发了国家的创造活力。毋庸置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出版业是“重头戏”,是改革的主攻方向。出版业是文化产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大做强出版业,不仅是江苏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江苏出版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世界出版业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出版业激烈竞争的结果。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出版业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前,江苏出版业面临的紧迫形势主要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局面使进一步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紧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出版业与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闻出版总署把2009年定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攻坚年,把2010年定为新闻出版改革决胜之年,下大力气推进改革。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要求2010年江苏全省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经营性出版单位2010年要全面转制,积极推进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改革的信心,明确改革的重点,加大改革的力度,着力培育更多合格的市场主体,不断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

(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使不断提高出版产品、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据相关分析,以GDP为标准与世界同等水平国家相比,我国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能满足城乡居民1/4的需求。按照国际水准,我国的文化消费应该是4万亿,现在只有7千亿。未来10年,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对于江苏省来说,2009年人均GDP已达6475美元,进入了文化消费大幅提升阶段。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不仅对出版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繁荣出版事业、发展出版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顺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出版产品和服务等文化方面的新需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更加紧迫。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出版业提升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出版业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大型优势企业等结构性问题。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类经营性出版单位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之后,相互间的兼并、重组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要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骨干出版企业。同时,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加快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改变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正呈现超常规的发展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人们阅读方式的新变化,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不断增强江苏出版业的竞争力。

(四)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和文化强省的新目标使推动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金融危机蔓延以来,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逆势发展,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务院提出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次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之一。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形势,明确了今后10年新闻出版工作的主攻方向,强调要大力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到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要占当年全国GDP的5%左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1]江苏省委、省政府2009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就加快建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战略作出部署。国家振兴文化产业、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和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强烈的紧迫感推动江苏出版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集约化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20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的出版业集约化经营风起云涌。应该说,集约化经营极大地改变了出版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重新分割了出版业的市场版图。

然而回望中国出版业,除少数实现集团化运作外,多数业务单一、覆盖面小、知名度低。走产业化、集约化之路,必然成为我国出版业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和突破口,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江苏出版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集约化经营的基本内容。“集约”原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则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二)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点。一是质量经营。应把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在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二是集团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因此,“分散经营”、“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坚决改变。三是效益效率经营。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努力。四是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五是人才经营。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

集约化发展将是江苏乃至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这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只有把出版企业联合起来实施集团化运作,才能增强实力以抗衡国际竞争。其次,这是科技创新的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知识的集成,内容资源越集中,其知识价值就越高。此外,这也是出版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相对小众的出版企业要形成产业,要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就必须走集约发展之路。

三、出版业集约化发展阶段探索

(一)第一阶段:出版集团——以“集团化”走上集约化之路。出版集团是现代出版社高度发达的先进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是以一个或几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出版社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出版社和企业为外围,通过资本和业务联结纽带而构成的经济联合体。

出版集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出版集团是由一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出版社和企业为共同利益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二是出版集团具有强有力的核心出版社,它的子公司和控股出版社(企业)构成集团的紧密层,核心出版社能够对集团内的紧密层出版社(企业)实施控制;三是出版集团的成员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各成员单位按照出版集团的总体战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以江苏出版集团(后更名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例。2001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江苏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年9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江苏出版集团。江苏出版集团共有96个单位组成,包括8家直属图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和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江苏新华印刷厂、江苏省出版印刷物资公司、江苏省新图进出口公司、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凤凰台饭店、控股公司新广联光盘有限公司以及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及其所属的省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和各市、县新华书店共81家。江苏出版集团公司注册资本7.2亿元,2001年集团系统拥有总资产51.83亿元,销售收入68亿元。2002年集团销售净收入76.77亿元。江苏出版集团是江苏规模较大、实力比较雄厚的文化集团之一,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先进位置。集团的图书印数、印刷用纸量、销售收入以及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均居于前列。其中销售额约占全国出版系统销售总额的10%。[2]

出版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在集团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经过企业化改造的集团,资源得到整合,生产力得到解放,在人员分流、生产链条完善、薪酬分配、干部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超越。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地域与部门限制、条块分割,培育资产和资源集中度高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成为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就成为各出版集团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第二阶段:出版传媒集团——以“股份制”提升集约化水平。组建出版传媒企业集团是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国际国内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出版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国际一流传媒企业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随着内部改革的逐步到位,出版集团要实现产业升级,实现由产业经营向资本运营的跨越,转企改制是基础,完成股份制改造则是关键。只有实现转企改制,完成股份制改造,出版集团才能培育成合格的市场主体,实现出版产业升级。产权制度改革越来越成为集团改革的新重点。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甚至在中国内地或境外上市发行股票,成为各出版集团发展的新态势。只有实施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策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江苏出版集团才能不断打造品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3]

2008年10月国办114号文件颁布,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09年4月中办发16号文件《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文件的出台和总署的大力推动加快了整体改制。

同样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例。2009年9月,改制后的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与山东出版集团公司签订十大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方面开展合作。

2009年10月,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法国阿歇特图书出版集团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宣布,双方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中国北京合资成立凤凰阿歇特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根据合作协议,合资公司将以图书策划服务、出版咨询、批发等业务为主,同时开展国内外图书版权代理以及其他与出版相关的服务。这是国内出版集团首次与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在国内合资成立出版文化公司。此举开拓了中外图书市场的一条新通道,既有利于优先取得国外集团优秀大众图书的版权,也有利于借助合作伙伴推出对欧美市场更有针对性的图书产品,更好地实现走出去。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辟了一条通过引进来实现走出去的新途径。

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随着出版发行业进行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后,一些有实力的出版发行企业向跨地区兼并重组迈出了新步伐:打破地域和部门限制,打破条块分割,实行跨地区重组,培育资产和资源集中度高的大型集团。除此以外,一些出版集团还积极向其他的方面延伸和扩张,跨媒体发展,沿产业链条延伸,出版集团向文化产业集团转型。

(三)第三阶段: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以“跨越式”实现集约化发展。资源整合形成整体竞争态势。江苏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整合起来,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只有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具体地说,就是要打破按地区、按行业、按部门分配资源的方式,使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甚至让优势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变为资本。”[4]从多媒体到跨媒体、从面向全国到跨地区、从全行业到跨行业、从企业合作到跨所有制,就是文化产业集团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江苏省的文化资源整合将不断创新方式和内容,做大做强。中国江苏网作为省重点新闻网站,正在探索转企改制,资源整合目前已在运行中。新华、广电、凤凰、广电网络四大集团将出资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凤凰的数字出版、广电的视频、新华报业集团的新闻内容、广电网络开发的网络服务产品,将全部整合到这张网络中……这些都充分表明江苏新闻出版业已实现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也意味着江苏新闻出版产业资本时代的到来和出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盘活,同时也为全国新闻出版产业积极上市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新的标杆,必将催动和引领更多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限制兼并重组。

出版产业分化和整合的时代即将来临。展望未来,兼并重组,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将多方资产、业务、人员等资源全面融合,走集约发展之路,将是江苏乃至中国出版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1]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就《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答中国政府网问[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02-14)[2010-02-01].http://www.gov.cn/zwhd/2007-02/14/content_526842.htm.

[2]王巧林.江苏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初探[J].现代管理学,2004(4).

[3]消息称10余家出版传媒集团正在冲刺资本市场[EB/OL].站长之家,(2009-02-13)[2010-05-01].http://www.chinaz.com/News/co_media/techweb/0213BX02009.html.

[4]谢文哲.江苏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焕发新的活力[EB/OL].中国经济网,(2009-06-09)[2010-05-03].http://www.ce.cn/culture/focus/200906/16/t20090616_19328833.shtml.

猜你喜欢

集约化出版业新闻出版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