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对欧盟的政治战略模式探析

2010-04-04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欧洲战略俄罗斯

曹 阳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普京执政时期(2000-2008年),俄罗斯实施了“回归欧洲战略”,并与欧洲建立了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但政治关系却渐行渐远,俄罗斯也没有回归到欧洲。2008年7月,梅德韦杰夫总统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该构想在部分问题上显示了梅德韦杰夫总统的外交“新思维”;同时,普京总理也对执政期间俄罗斯与欧洲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正。“梅普组合”时期俄罗斯对欧洲新的政治战略模式基本形成。

历史上,俄罗斯(包括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曾构建过三种对欧洲政治战略模式:“有选择参与模式”、“全面参与模式”和“隔离模式”。彼得大帝前的沙俄还没有与欧洲形成真正意义的政治互动。自彼得大帝改革起,俄罗斯尝试与欧洲建立紧密的政治关系,但其与欧洲建立的政治战略模式我们只能称为“有选择参与模式”;因为俄罗斯不是不想全面参与欧洲的政治进程,只是还没有能力参与到欧洲的政治互动中,其势力仅仅局限在欧洲的边缘地带。从18世纪60年代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起,通过掠夺瑞典、波兰和土耳其等邻国,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其边界也向西扩展的欧陆中心。到亚历山大一世时期,俄罗斯参加反法同盟,挫败了拿破仑大军的入侵,在其后一百年时间里,俄罗斯一直是欧洲政治、安全结构的主要建构者,欧洲任何国际政治问题,没有俄国的参与,都无法解决,这也为它赢得“欧洲宪兵”的“美名”。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已经把自己看作是欧洲政治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把当时俄罗斯对欧洲的政治关系模式称之为“全面参与模式”。从“十月革命”到苏联的解体,苏联与欧洲意识形态的分歧、对立和两极化,为对抗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存在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冷战”客观上造就了“热互动”。但从主观性的战略来讲,双方都力图把对方的影响排除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铁幕”、“柏林墙”应运而生。这一时期苏联基本上被排除在欧洲政治圈外,欧洲被分割成两大相互对峙的阵营。这时苏联与欧洲的政治模式是“隔离模式”。

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新生的俄罗斯又一次面临如何选择对欧政治战略模式的问题。由于国际关系的性质已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与欧洲政治互动的方式和涉及的内容与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很大的不同。今天,俄罗斯参与欧洲政治发展进程必须是以和平的方式参与到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因此,我们研究俄罗斯对欧洲政治战略模式主要就是考察俄罗斯与欧盟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合作模式问题。

从俄罗斯独立起,俄罗斯官方和社会机构就俄罗斯与欧盟的政治战略模式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经普京执政时期,这一讨论更加深入。从讨论的结果看,大致形成三种对欧战略模式:

第一种是“一体化模式”,最终的战略目标是俄罗斯将与欧盟共建一个紧密交融的亚欧共同体,或者俄罗斯直接加入欧盟。该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全面参与模式”。第二种是“相互制衡模式”,保持俄罗斯的战略独立性,在欧洲始终作为一种制衡力量与欧盟共存,最终与欧盟建立一种没有任何一体化因素的战略伙伴关系,使俄欧关系在较低水平上发展,它是“隔离模式”的翻版。第三种是“联系国模式”,俄罗斯与欧盟构成界限分明而又彼此联系的两极,相互依靠的同时保持各自的特性;俄欧之间建立起非成员国形式的一体化,最终成为欧盟的联系国,实际上就是“有选择参与模式”。

关于“一体化模式”,支持这一模式的俄罗斯官员和学者大多是“大西洋主义者”。他们认为,俄欧之间地缘上的毗邻关系和经济上的互补要求双方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俄罗斯摆脱困境和重新崛起离不开欧盟的支持,推动俄罗斯选择与欧盟一体化不仅仅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更多是由于地缘安全和文化因素。俄罗斯周边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要求俄罗斯必须借助欧盟的力量消除这些安全上的隐患。同时,欧洲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大部分欧洲国家包括前苏联国家已经或即将加入欧盟,如果俄罗斯退出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将会被整个欧洲孤立。此外,他们还强调俄欧之间在宗教、文化上的亲缘性,认为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趋同对俄欧一体化的形成和深化都是强大的黏合剂,这就决定了俄罗斯对欧盟东扩必将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当然,欧盟推进的一体化进程也离不开俄罗斯的积极参与。如果俄罗斯一味排斥欧盟东扩,挥动强大的能源武器要挟欧盟,以武力恐吓东欧国家,那么欧盟东扩不可能得以顺利完成。俄罗斯的一些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俄罗斯民主派的胜利,才使前苏联国家得以独立,俄罗斯和东欧地区保持基本稳定,而波罗的海国家才能加入欧盟。从这一意义上讲,俄罗斯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1]30

第二种是“相互制衡模式”。在俄罗斯,坚持这一模式的人大多是俄欧关系的悲观者。他们更强调俄罗斯宗教和文化的“特质性”,认为俄欧之间宗教、文化的异质性使俄罗斯永远不能真正回归欧洲。俄罗斯应把战略重点转向其它地区,而不是西方。这些学者还对目前的俄欧关系表示失望甚至气愤,认为俄罗斯和欧盟在历次峰会上签署的各项协议正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协议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欧盟在与俄罗斯打交道时也没有考虑俄罗斯的利益和特殊的地位,在俄罗斯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时,欧盟一味偏袒对方,动辄以“人权”为借口打压俄罗斯。另外,俄罗斯高层开始对欧盟东扩后出现的结构性危机感到不安。这种危机是由欧盟东扩,新老成员国建立的共同司法空间和市场、欧盟人口负增长和新成员国政治改革的失控以及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增生而引起的。

第三种是“联系国模式”。按照这一模式,俄外交的重点应是与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该协定是欧共体为照顾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脱离“苏联经济圈”后出现的对外贸易困难而设立的。成为欧共体的“联系国”后,中东欧国家可以获取来自欧盟的贷款、贸易补贴,享受优惠的贸易待遇等。俄罗斯官员和学者推重这一模式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即俄罗斯对于欧盟来说是“特殊的”,它的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俄罗斯为欧盟一体化创造了前提条件。正是由于俄罗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才使欧洲出现了战略的真空,欧盟才有了扩展的空间;第二,俄罗斯是欧盟最重要的邻居。俄罗斯人坚信,地缘政治上的毗邻关系是“倍增器”——友好的邻居给对方带来的好处是倍增的,反之带来的损害也是倍增的。这种地缘政治的边际效应,是欧盟不能不考虑到的;第三,俄罗斯是欧盟经济新的增长点。俄罗斯掌握着欧盟经济发展的动力——石油和天然气,欧盟1/4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另外,1.5亿人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最大的消费市场,欧盟不得不重视俄罗斯在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如果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那么不断强大和自信的俄罗斯将成为欧洲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俄罗斯是欧盟最“特殊”的伙伴,那么双方建立一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的伙伴关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现在,我们对三种模式的利弊逐一进行分析,并讨论未来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第一个方案:“一体化模式”。该方案在俄罗斯拥趸众多,普京也曾提出加入欧盟的愿望并支持这一方案。普京预期该方案给俄罗斯带来的利益包括:使俄融入到欧洲的安全体系、经济体系、制度体系及价值体系中;通过俄罗斯与欧洲主要大国和地区组织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进一步深化与欧洲的关系,并利用与欧洲大国良好的政治关系拉动俄欧安全关系和经贸关系;以俄欧之间的政治互动推动俄罗斯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民主化。这一方案最大的弊端在于,该模式与俄罗斯总体外交战略有着某种冲突之处。俄罗斯未来要保持世界大国地位,成为多极中的“一极”,就必须保持其外交个性。欧盟“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显然有碍于俄罗斯总体外交战略的实施。

笔者认为,未来俄罗斯将不会选择这一战略模式,理由是:第一,该方案追逐的目标过高,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选择的“一体化模式”并没有获得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俄罗斯和欧盟都没有能力实现俄欧“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无论俄罗斯国内的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进展如何、成功与否,都不可能达到欧盟的标准。尽管欧盟可以降低标准迁就中东欧小国,以图东扩之目的,但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可以对这些小国逐一改造,而俄罗斯对于欧盟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一位欧洲国家的安全专家称:“我们原来的设想是,花十年左右的时间,使俄罗斯成为一个融入欧洲、可以信赖的民主化国家。现在看来,我们还需要花更多时间,投入更多人力、财力和物力,才有可能实现这个设想。”[2]可见,欧盟要想改造俄罗斯,成本是巨大的。第二,俄欧之间仍存在深刻的分歧。俄罗斯与欧盟在民主、安全、市场经济、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解决起来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欧盟不可能在这些分歧没有解决之前,把它们带入欧盟造成联盟内部的松动。第三,双方之间缺乏起码的政治互信。俄罗斯不信任欧洲由来已久,因此,在西部边境与西欧之间建立起广袤的“地缘政治缓冲区”。欧盟国家的大多数人也不相信俄罗斯。撒切尔夫人就在其著作《国家战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强调:“尽管许多年后俄可能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繁荣、自由和民主的国家,但它由地理、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决定的,既属欧洲又属亚洲、既属东方也属西方的特性不会改变,俄罗斯决不可能完全成为西方国家。”①转引自冯玉军《西方为何排斥俄罗斯》,《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第四版。第四,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将给俄欧一体化带来诸多困难。欧洲地区一直是美国国家利益核心所在,防范和遏制俄罗斯始终是美国长期的战略目标,美国决不希望强大的俄罗斯和欧盟联起手来。因此,美国肯定会在俄欧关系上制造障碍,阻止或延缓俄罗斯加入欧盟。

第二个方案:“相互制衡模式”。支持这一模式的在俄罗斯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西方社会不是‘共同家园’,俄罗斯无法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西方既是榜样又是挑战的认识成为俄罗斯‘新孤立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基础。”[3]另一方面,西方也正使用一切手段限制俄罗斯的发展空间。北约、欧盟的不断东扩把俄罗斯推向欧洲的腹地,使俄在欧洲越来越孤立,也促使这一方案的出台。该方案认为,俄罗斯的国力决定了俄没有能力与欧盟发展任何水平的伙伴关系,与其在西方到处碰壁,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上。

细密分析该方案实施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该方案的出台更像是俄罗斯对俄欧关系现状不满情绪的发泄。俄罗斯选择“相互制衡模式”的机率是很小的,除非欧洲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不利于俄罗斯的重大变化。因为选择这一模式意味着俄罗斯将被当今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社会所孤立,更何况欧洲还是俄罗斯摆脱国内经济困境、重塑大国地位可借助的力量。因此,当今俄罗斯一些学者鉴于近几年俄欧关系发展的困境,产生了悲观情绪,要求政府中断与欧盟一体化建设进程,对欧盟采取强硬的态度,与西方划分“势力范围”,专心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建议是不可取的。

现在我们重点讨论第三方案——“联系国模式”。提出这一模式的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要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就不能与欧盟一体化、加入欧盟。而俄欧关系又必须有所突破,摆脱目前停滞不前的窘境;因此,俄罗斯成为欧盟的联系国就成为最好的选择。加入“联系国协定”,欧盟将给予俄罗斯更加优惠的贸易政策,可获取欧盟国家提供的贷款援助,俄罗斯将大大改善与欧盟的贸易地位。俄罗斯学者还认为,加入“联系国协定”还可以加强俄罗斯在欧洲的政治地位、促进俄罗斯的民主建设、加快俄罗斯社会转型的速度,这无疑是符合俄罗斯的利益的;但是,加入该协定并不等于说俄罗斯将加入欧盟,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个别领域与欧盟实行一体化。这样既保持了俄罗斯的独立性,又深化了俄欧关系,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俄欧合作。当然,采用这一方案对于俄罗斯来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首先,“联系国协议”要体现出“民主”和“人权”精神,俄罗斯与欧盟本来就在这一问题上争吵不休,该协议将成为欧盟“合法”干涉俄罗斯内政的“尚方宝剑”;其次,“联系国协议”将会在短期内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该协议规定的降低关税条款将使欧盟国家的商品更具竞争力,取消国内贸易补贴政策可能会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出口造成一定损失,相互开放市场也更有利于强者——欧盟。

权衡利弊,笔者认为俄罗斯未来有可能采取“联系国模式”发展与欧盟的政治关系,理由是:第一,俄罗斯加入“联系国协定”对其政治、经济的影响积极方面是主要的,它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对未来俄欧政治合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消极方面是次要的,只具有技术性,通过双方谈判在一定时期内就可以解决。第二,俄罗斯目前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位置,在欧洲地理、政治和文化上的边缘性以及俄欧政治合作的状况都不允许它选择更高的战略目标,唯一现实的选择是拓展俄欧战略伙伴关系、逐次提升双边合作的水平,在部分领域与欧盟实行一体化,最终成为欧盟的联系国。第三,“联系国模式”也是未来欧盟可以接受俄罗斯的方式。俄罗斯一旦加入“联系国协定”,就加重了欧盟在俄罗斯问题乃至中东欧地区事务的话语权,这无疑是欧盟愿意看到的。

至于俄罗斯在外交实践中将采取何种对欧战略模式,从梅德韦杰夫主政后出台的外交文件表述中透出一些端倪。在与欧洲关系方面,普京版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的表述是:“欧洲是俄罗斯传统的优先方向,俄罗斯把欧盟看作是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伙伴之一,目标是建立稳定和民主的全欧安全与合作体系。”[4]65新版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已经不强调欧洲的优先地位,它的目标仍然是建立全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体系;但这必须是真正的、没有分界线的一体的欧洲,欧盟、俄罗斯和美国要在其中发挥平等作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把“融入欧洲”作为国家发展的方向,把与欧盟一体化作为俄欧关系的基本模式;而“梅普组合”的俄罗斯更强调其在欧洲的特殊性和平等地位。因此,可以预期,俄罗斯与欧洲的政治关系将按照“联系国”的战略模式进行,具体的合作方式将是与欧盟进行非成员国形式的一体化,成为欧盟的联系国。

[1]Надежда Арбатова.Еще раз о России и большойЕвропе[M].М о с к в а:Неприкосновенный запас,2003(4).

[2]南北.戒心越来越重 欧俄相互不满意[N].环球时报,2004-02-27(7).

[3]德米特里·特列宁.俄罗斯陷入“新孤立主义”[N].独立报,2003-12-09(7).

[4]赵华胜.梅德韦杰夫版《外交政策概念》印象[J].世界知识,2008(15).

猜你喜欢

欧洲战略俄罗斯
欧洲“芦笋季”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战略
战略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另辟蹊径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