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2010-04-04曹琴艳徐旭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书刊期限图书

肖 云,曹琴艳,徐旭光

(苏州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006)

一、引 言

近年来,各个高校在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用户的一致认可。但“图书馆是为人服务的,准确地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如果忽略这一点,图书馆将失去生存的根本”[1]。从这一点来看,虽然图书馆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管理制度和服务方面远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2]。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在制度建设和服务环节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与完善的措施。

二、现行读者借阅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借阅权限分配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借阅权的分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读者分为几类,同类型的读者享有相同的借阅权限。例如,苏州大学把读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职员工、研究生及基地班学生,限借16册,借期为90天;另外把本专科学生、进修生、校外读者归为一类,限借6册,借期为60天。南京大学图书馆则把读者分为十八类,其中单是学生就分为本专科、硕博士生、双学位、进修生等。这样细致的分配方案表面上似乎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图书的不同需求,但这种划分方式忽略了以下的事实:读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而且这种需求并非仅仅取决于他或她的学位、职位、专业等。因为读者阅读目的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有的读者读书是为了专业上的提高,有的却是为了休闲。因此,在图书馆具体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读者手里握有借书卡却常年闲置不用,但也有大量读者的借书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忽视读者个性需求、统一按读者身份类型(而非实际需求)划分的借阅权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也影响了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

(二)文献借阅期限分配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所藏文献不论新、旧及专业与否,也不论图书是否受读者欢迎,通常采用相同的借阅期限。即使有个别高校对不同的图书规定不同的借期,分类也是十分粗疏的。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把书分为三类:一般图书、短期I类、短期II类,其中,短期I类是指借阅期限为48小时的图书,不能预约和续借,如图书馆中文新书阅览室的图书;短期II类是指借阅期限为7天的图书,可以接受网上预约和续借,如图书馆外文新书阅览室的图书。[3]总体来看,在借阅期限方面高校图书馆沿袭了传统的“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这常常造成大家都想要的文献借不到,同时也有大量文献长期无人问津。当然,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与文献借阅期限分配“一刀切”有关。

一般来说,图书馆所藏图书的出版时间跨度都在40到50年左右,甚至更久。较早出版的图书随着其生命周期趋于末端,其使用率逐步降低;而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性质以及面对不断更新的阅读对象,较早出版的书刊较之新近书刊使用率相对更低。但高校图书馆对于所有书刊往往规定统一的的借阅期限,这就造成了图书馆新书拒借率居高不下而旧书无人问津的现象。新书利用率过高往往导致损耗加剧,而旧书因为借阅期限往往使得真正需要的使用者为其所限,从而也影响它的利用率。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书刊出版量的增加,造成了图书馆馆藏图书复本量的差异。一般说来,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版的图书品种虽少,但书价相对便宜,图书复本量较大;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图书出版量剧增、更新速度加快,更兼图书价格的快速上涨和数据库的购买,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购买力。以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上世纪90年代之前版本图书的复本量在十本左右,甚至更多;而90年代之后图书复本量通常在三本左右。复本少新书拒借率自然就会很高。这也是传统图书馆管理理念不成熟的结果[4],和现代图书馆“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三、建立弹性的人性化的读者借阅制度

(一)按需分配借阅权限

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对读者利用图书的频次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出利用率最高的核心读者群。核心读者的借阅时限、数量可以给予适当延长和增加。这种做法只增加核心读者的借阅时限和数量而不减少其他读者原有的借阅权限,因而不会招致图书馆利用率最低的那部分读者反对,实施起来也不会遇到阻力。另外,评定核心读者的过程对非核心读者来说也是一种鞭策[5]。苏州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开展读书月活动的时候,就进行了“金牌读者评选”,对于年借书量名列前茅的读者在给于表彰的同时,并根据其实际阅读需求适当调高其借阅权限。同时,针对不同读者群的特点,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给予特殊的优待政策,比如针对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需要,可适当调高他们借阅权限、适时开放教师专业书库等以满足其需要。

(二)设置弹性借阅期限,充分保障读者借阅权益

在设置弹性借阅期限上面,国外两种成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即前期保障方式和后期保障方式。

1.前期保障方式

前期保障方式的基本程序是:(1)对每本书设置最短借阅期限。在最短借阅期限内,读者对其所借文献的借阅权受到保护,不因其他读者的需求而终结。(2)当借阅期限达到最短借阅期限时,如果没有其他读者预约该文献,读者可以不必归还,一旦有其他读者预约该文献,则应在规定时限内(如接到通知后的一个星期内)归还,否则视为超期。

关于这一方式,有几点需要注意:(1)最短借阅期限的设置应改变过去“一刀切”办法,要根据馆藏文献的信息价值、新旧程度及馆藏复本多少与读者需求等实际情况分别设置不同的最短借阅期限。如新书出版年限1年内借阅率最高,可规定最短借阅期限为3-5天;对于出版年限在1-3年的图书,最短借阅期限可延长到10天;而出版年限3-5年的,最短借阅期可为20天,出版年限5年以上最短借阅期限可至60天或更长。(2)除了设置最短借阅期限外,还要规定一个限还时限,即当达到最短借阅期限时,如果有读者预约该文献,原读者应在这个时限内归还,这个时限一般为3天到一个星期。(3)如果没有读者预约某文献的话,是否可以一直借阅下去呢?在这个方面,尚无统一的规定。有的图书馆规定了最长借阅期限,即到了这个期限,不管有无读者预约,必须归还;有的图书馆则规定如果图书馆没有该文献的复本时,借期最早的读者必须归还;有的图书馆对此没有规定,这种情况下,读者理论上确实可以无限期地借用该文献。

2.后期保障方式

这种方式中,图书馆对文献不设置最短借阅期限,但当有其它读者需要借阅该图书而馆藏中已无该图书复本可借时,读者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按时归还。具体操作如下:(1)图书馆对某图书借阅期限不作限制,但当有其他读者预约该图书时,读者必须在7天内归还。如果借出当天,就有其他读者预约该图书,则其实际可借阅期限就只为7天;(2)如果从借出之日起第7天才出现其他读者预约,那么从第7天开始计算,读者还有7天的借阅期限,即读者实际可借阅期限为14天。此种借阅期限是前期弹性后期固定,在西方一些国家已广泛实行,读者根据需要可随意借走书刊,借阅期限一般不受限制;而当其他读者有借阅需求时,就必须按时归还。

相较而言,前期保障方式和后期保障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前期保障方式规定了最短借阅期限,而后期保障方式没有;读者预约时,前期保障方式要求原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归还,后期保障方式要求归还的时限则较宽松。无论是前期保障方式还是后期保障方式,借阅期限都不是固定的,以保障其他读者的借阅需求作为要件来设置借阅期限,其目的是在提高文献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读者借阅权的平等。

3.可行性分析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也使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为弹性借阅期限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就目前而言,借阅期限的弹性设置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易于实现,因此,实施弹性借阅期限的关键是图书馆要做好读者个性化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工作。基于J2EE,利用JDBC数据库连接技术、Task Scheduler定时处理技术、Java mail邮件支持技术等,已能够快速实现对读者提供个性化通知和提醒功能[6]。假设一本图书有其他读者预约,系统可立即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通知最先借阅该图书的读者及时归还;如果读者所借阅的图书馆藏可借复本量为一,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对最先借阅该文献的读者进行友情提醒,以便读者加快阅读进度,做好及时归还的准备。苏州大学图书馆基于汇文系统的读者个人信息定制服务目前已在读者中推广,这大大降低了读者因借阅超期而造成的罚款,在增加读者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书刊的利用率。

四、结 语

其实,在图书馆书刊借阅制度方面还有不少待改进与完善的空间。“读者第一,用户至上”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通过用户的视角来审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使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日臻完善,真正地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作用,使图书馆的效益最大化。

[1]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2:16-17.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02-02-21)[2010-10-21].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40367.

[3]清华大学图书馆.借还书[EB/OL].(2010-04-12)[2010-10-21]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circulation/circulation_rule.html#.

[4]徐红玉.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制度的重新设计[J].图书馆建设,2005(6):68-69.

[5]周广学.借阅权流转——一种值得关注的借阅制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6):53-55.

[6]辛苗.论人性化借阅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论坛,2008(8):17-19.

猜你喜欢

书刊期限图书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2019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婚姻期限
企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延长之我见
劳动合同期限有几种?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
书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