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出口》看后现代文本修辞偏离表征及其理据

2010-04-03杨劲松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理据后现代句法

杨劲松

(广东医学院 外语部,广东 东莞 523808)

从《出口》看后现代文本修辞偏离表征及其理据

杨劲松

(广东医学院 外语部,广东 东莞 523808)

后现代文本解构了现代主义者一度建构的一套理性的语言规范及其具有规训作用的文化霸权,代表了文化变迁的新方向,为当代文本及批评提供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文章以后现代代表作《出口(OUT)》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后现代作品修辞偏离现象及其理据,再现了后现代文本走出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走向解构框架又重构框架的文本游戏的努力。

后现代作品;修辞偏离;理据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当今文坛涌现了一大批文体风格迥异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发生了偏离,即语言的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新造词的泛滥、字母的堆砌、句法的拼凑、历史的戏仿、作者的死亡、情节的消融等各方面。这些特点以偏离为主要修辞表征,表现在词汇、句法、书写、语义、语篇等各个层面。通过对修辞偏离表征及其理据的分析,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后现代作品建构框架又打破框架的艺术技巧,从而深入理解后现代作品消解权威、解构中心的倾向。

1 偏离与修辞

修辞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的活动。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常规化的语言往往是以一个整体图式为单位贮存在大脑中的,并在使用时作为一个整体被激活和调用,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特征,无论多么复杂,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人们总是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并不是真的没有风景,而是整体图式消解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单个特征,产生了熟视无睹的结果。要突显某一特征,偏离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偏离打破了原有语言的平衡状态,将某一个体特征从背景中突显出来,造成了陌生化的修辞效果。当人们熟悉的某些事物以陌生的面孔表现出来时,便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激活了对这一事物的感知行为。维·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手段是要使事物陌生起来,使形式有阻拒性,以便扩大感知的困难和时间”[1]。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偏离总是严格限制在语言规约的种种框架之内,讨论的都是如何运用偏离手段创造积极的修辞效果。

2 后现代文本偏离的修辞表征

后现代作品中的修辞偏离通过夸张地追求语言形式上的艺术表现力,嘲笑种种现存规则,形成了词汇、句法、语义、篇章和书写等不同层面的偏离。

2.1 词汇偏离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它是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直接表征,因而对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社会生活动态地发生着变化时,词汇也随之动态地发展着。尽管语言符号与外界客体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但在词汇内部之间存在着词的理据现象,如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等。人们往往根据这些理据,创造新的词汇,以满足表达的需要。但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不屑于词的内部理据,总是变乱能指与所指的固定关系,随心所欲地创造无理据的新词。我们对Ronald Suckenick的后现代代表作《OUT》[2](《出口》,1968)进行语料检索,作品中充斥着“A”、“R”“O”、“U”、“E”、“OH”、“AH”等无意义的字符。这些字符出现的频率为24到988不等。

2.2 句法偏离

句法偏离一般指“正常语法的偏离。包括一系列异常化的小句和词组结构。”[3]39英语是形合语言,句法规范,结构严谨,在性、数、格、时态、语态等方面要求规范统一。而后现代作品,形式上的句法规范让步于表达的冲突与颠狂的需要。后现代作家故意违反句法规则,摒弃传统标准和基本的句法原则,以灵活、随意、不按逻辑的句序排列和随意的标点断句反映任性张扬的自由和随心所欲式的宣泄。因此后现代作品中词汇超常搭配、句子结构松散、句序颠倒、残缺句、片断句、错句、冗言句等成为“反常合道”的主要修辞手段。我们以《出口》第一章中的第一段为例:

Wake up stop this is it drop everything stop all this is a

这一段只有13个字。现在我们粗线条地划分一下:Wake upstop his is itdrop everythingstop all his is a,13个字的段落似乎是数个发狂状态下的简单祈使语的堆砌,但句与句之间无任何标点断句,甚至是段落结束了也没有句号,而句意表达却未完,似乎延续到了下一段。

2.3 书写偏离

这里的书写主要指的是“视觉符号的解码”[3]30。书写偏离指“作品的格式、字体、韵律的手法、标点和缩行等超越传统的形式”[3]30。我们以《出口》为例,苏克尼克以超越传统的书写形式来创造视觉意义。首先《出口》卷首提出了一个数学公式,0/1=0,似乎是在向等级秩序宣言,以形成新的等级秩序,也似乎说明了这个从有意义到无意义,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运动过程。《出口》共有10章,按从10到1的反向顺序依次排列,每一段都安排为9行,行数相同,字数不同,且每章依章次自行缩减一行,直到最后一章只剩下每段1行字和8行空行。读者在这样的安排下,阅读速度越来越快,几近疯狂。最后,意义丧失在疯狂的阅读与读者创作的过程之中,表现了“现实”意义的缺失。后现代小说以卖弄式的版面试验使作品成了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堆聚库。

2.4 语义偏离

在作品中有时会看到一些词没有意义或语义荒谬,但在一定的语境下这个无意义的或荒谬的词却有其特殊的意义[4]。传统的语义偏离产生了曲解、双关、矛盾修辞法等积极的修辞效果,后现代词义偏离主要表现为用满不在乎的反讽形式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戏谑式的嘲弄。如杨仁静所言,“他们在作品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题材、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夸张的、扭曲变形的、嘲弄的模仿,使其变得荒唐和滑稽可笑,从而达到对传统、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过去的文学范式进行批判、讽刺和否定的目的。”[5]《出口》中尼克松总统被戏仿成一个毫无主见、胆小冷漠的小丑,他怀揣着炸药,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而是毫无感情地观看了一场血淋淋的黄色闹剧。

2.5 语篇偏离

许力生将语篇偏离定义为“超句段的,打破逻辑和语法所规定的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形成奇特、反常的句子序列”[6]。经典作品讲究叙事人物身份的明确性、前后一致性。在后现代小说作品中,人物不再完整,不再有固定的身份,而是易变的、虚幻的、无名的。在《出口》中叙事人物身份的频频切换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作品通过玩弄不确定的“我”的游戏,开始了“我”的永恒追问。小说“人物”分裂的叙事策略解构了经典作品所要求的“完整篇章”。此外,后现代作品在情节和结构上打破传统的惯例,以断裂的句子构成段落和章节,如《出口》中,段落的最后一句往往被分割开置于前后两段。另外,《出口》中到处都充塞着一些无逻辑、无理性的叙述,段落与段落之间跳跃性很大,甚至句与句之间的连接也缺乏必要的生活逻辑基础。

3 修辞偏离的理据

理据指的是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因。最为广义的理据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其涉及范围可以包括语言各级单位以及篇章、文字等各个层面。”[7]那么是什么动因推动着语言的变化与发展而又不会丧失在不可知的混沌状态?

3.1 语外理据

言语表达总是受一定语境的制约,且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偏离地运动着。因此,语境的不断变化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正如王德春教授指出:“语言表达的各种方式、手段的形成要依赖言语环境。”[8]后现代文本的修辞偏离表征服从于后现代文化语境。《出口》正是应这一文化语境的产品。苏克尼克不惜牺牲文本的可读性,而将偏离操作发挥至极至,表现了后现代语境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时代特点,还表现了越来越高的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催发的“文化工业”的拜物教性和刺激感观的歇斯底里性。《出口》不但反映了后现代文本对历史经典的拒绝和对粗俗文化的接纳,还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加深了人的异化,人成了大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零部件,被支解得支离破碎。这样英雄人物缺席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试图逃避群体,以自虐式的精神流放发出对社会悖论式的宣言。文本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只是一种语言游戏,作为时代的写照,必然表现出当代社会支离破碎、荒诞不羁的后现代景观,在语言表达上则故意打破语言习惯、违反语法规则,热衷于扑朔迷离的即兴创作等[9]。

3.2 语内理据

当我们从语言系统本身去解读《出口》中的修辞偏离的理据时,我们发现苏克尼克似乎不在乎修辞偏离的幅度,而后现代读者对这些修辞偏离表征的认可,使我们看到语言惊人的张力,正是这一张力使语言的偏离式运动成为可能且成为必然。语言的张力也就是指来自于文本系统内部的力对文本之外的力的制衡。文本在二力的相互制衡中偏离地运动着,自我调整地发展着。一方面文本符号系统作为千百年来历时性话语的结晶,具有某种相对稳对的共性,这一共性是语言运动存在的基础,这决定了语言运动只能是一种偏离运动,是语言规约基础上的有向偏离运动。《出口》的语言实验手段无论多么变异,其作为思想内容载体的本质是不变的。另一方面,文本蕴涵的张力使得语言不是一个僵化固封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永远运动着的系统。《出口》没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没有传统小说具有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文本中的反英雄人物口含炸药,却不知目的地在哪,也不知爆炸的对象是什么,更不知行动的计划,甚至连同谋者是谁也不知。文中所展现的只是一系列的含糊不清的话语罗列,目的让读者以话语主体的身份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不断滑动,从而参与文本的建构,这样,就可以从文本产生的过程来说,文本张力使修辞偏离成为必然。到了后现代主义那,修辞偏离被发挥到极至。

4 结语

后现代主义代表着一种文化取向,其对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极大触动了文化观念和文化结构的深层变革,其反叛性、多元性、不确定性、虚幻性等特点将西方思想文化带进了一个真正的多元共生、没有主流、多种话语竞争的时代。本文对修辞偏离表征的分析,展示了后现代主义解构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努力。后现代主义作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揭示传统观念中的文本实则是“描绘一个等级分明的逻辑世界的企图”的语言表达再现,为了维护这种等级秩序和逻辑,传统文本在行文和叙事结构上,不得不遵循原因结果、时空顺序等逻辑秩序和层次关系。在后现代主义那里,文本的意义在没有终结的语言游戏中产生。文本创作成了从语言内部攻击语言体制的手段,所以在行文和叙事结构上,作品不再遵循因果、时间的持续性,其开放性被发挥到了极至。修辞偏离操作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有效地支持了作品的开放性,在后现代文本中备受青睐。

[1] 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0.

[2] Ronald Suckenick.OUT[M/OL].http://www.altx.com/out/about.html.

[3] 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4] 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7.

[5] 杨仁敬,等.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35.

[6] 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8.

[7] 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8] 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57.

[9] Mark Currie.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8:1.

On rhetoric deviation and motivation in postmodern literature Out

YANG Jin-song

(English Department,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g 523808,China)

The emergence of vulgar postmodern culture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norms as well as cultural monopoly,and constructs a new discourse for text the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iation prevailing in the postmodern works Out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motivation behind it.Deviation serves as a forcefully deconstructive approach of“frame and frame-breaking”.

postmodern text;rhetoric deviation;motivation

H05

A

1009-3907(2010)11-0057-03

2010-09-30

广东医学院学校面上项目(M2006073)

杨劲松(1970-),女,江西上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修辞文体学与写作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柳 克

猜你喜欢

理据后现代句法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90后现代病症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