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低碳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0-03-28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许惠英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许惠英

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从今年政协一号提案以九三学社中央《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为两会议题的开启,到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大会的闭幕,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低碳经济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凸显出中国要建设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的决心。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这既是兑现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郑重承诺,又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倡导低碳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追求绿色G D P的增长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发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追求绿色GDP的增长,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面临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的增长,是各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刻不容缓的问题。

首先,从国际角度看,自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以后,全球出现节能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的“解耦”(Decoupling)效应,即GDP还在继续增长,但整个能耗并没有随之以同样高的速度增长,其经济发展实质上转向了低碳化。在经历了哥本哈根会议的一番风云之后,低碳经济更是成为国际流行语。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与低碳经济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这无疑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

其次,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其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非常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9.7%,天然气占3.3%,而煤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生产过程能耗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偏高,主要工业过程和产品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平均约高30%。如果我们不创新和发展清洁、低碳的能源技术,那么,在我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能源需求和消费将迅速上升,这样,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遭遇重大瓶颈。如果不改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以高能耗、高污染换取GDP的现象;如果只为了当代人口袋里的钱多,却以牺牲资源和生存的环境为代价,就会危及到我们的下一代人的生存。所以,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而要追求绿色GDP的增长。

二、转向以低碳支撑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全球转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下,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9月8日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技术”、“碳吸收技术”和“增加碳汇”问题。温家宝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今年首届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上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减排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发展观、价值观的重大战略问题。”“过去那种依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损害生存环境的‘奢侈’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是各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如万钢部长所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决定其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 1%,4 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种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正是粗放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竞相转向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要创新和发展化石燃料资源的替代品、节能减排技术;必须构建以低排放、低消耗、附加值高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否则,我们就会断送我国 GDP刚刚增长的“V”形回升,而倒向部分人所担心的经济走势的“W”形走势。

其次,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以低碳为导向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第一,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及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减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从而相对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第二,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重点支持太阳能、风能、核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会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第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效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型洁净能源,逐步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使之向低碳化、洁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第四,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为核心,发展农村地区的低碳经济。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开发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低碳技术涉及电力、石化、化工、冶金、建筑、交通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低碳技术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长远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低碳核心技术,谁就能在低碳技术的创新中领先,谁就能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谁就是未来的最大赢家。发达国家早已洞察此意,并付诸实践。例如,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日本政府以创新措施应对危机,研发投入均占到了其国内研发总投入的一半以上。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支持和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例如,英国设立“碳基金”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商业化,致力于节约能源和供应清洁能源;美国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投入巨资研发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的低碳经济技术等。但是,我国各地在这些领域的创新投入不够,研究试验设施不足,技术研发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将落后于全球的又一轮科技革命,这将会使经济最终不能摆脱当前的危机而落后于他人。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例如,日本曾经没有掌握正确的高清电视的技术路线,使日本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落后于美国一个时代。所以,我们必须借此机会努力抢占低碳技术的制高点,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以低碳经济技术支撑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机制。

首先,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制定低碳技术标准,低碳技术标准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至关重要。要依据国际标准,把国际低碳技术的新理念、新创造引入中国,结合中国实际研发低碳技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技术标准,使低碳技术的研发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对低碳技术的产品及生产过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系统测算与评价标准,从产业系统整体出发来构建新型、低碳、高端的产业体系。二是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支持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三是建立产学研用机制,加强高等院校、研发单位与企业合作,推动低碳技术成果的转化。高等教育应把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技术方面的专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

其次,加强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建立技术成果的应用机制,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与制定,以利于在应对全球气候转暖问题上表示我们的立场,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现有不合理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低碳活动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低碳密切关联,衣食住行都可以减少碳排放。按照我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所以,抛弃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的消费方式和传统观念,树立低碳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约各类资源做起。

其次,参与低碳活动。有专家计算,我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1名城市白领,即使只有40平方米居住面积,开1.6升汽车上下班,1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高达2611吨。1棵树每年可吸收18.3千克的二氧化碳。种1棵树可抵消发100度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所以,个人、家庭、社区、企业等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来为减少碳排放,建设低碳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低碳经济的时代到来了,我们相信,在政府、企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产业革命能够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系统工程的各个单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条件下和谐共生;实现代内与代际公平,均衡物质、精神、生态消费,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共同发展。如此这样,我们将彻底告别不可持续的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以“低碳创新”、“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为支撑的经济社会,迎来以“低碳生活”、“低碳企业”、“低碳城市”构成的繁荣昌盛的国家。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迫在眉睫,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的前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到了14.38%,面对这一数据,其间的巨大压力是严峻的。但是,我们必将“锁定” 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