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岁电影扎堆利与弊

2010-03-26

市场周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贺岁片扎堆贺岁

贺岁电影追求喜庆和娱乐的主调,不错。但是,回顾国际贺岁电影发展史,从它的发源地好莱坞开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美好人生》(1946),中期的《圣诞故事》(1983),还是后期的《小鬼当家》(1990),晚期的《金刚》(2005),抑或是全球公映的《阿凡达》,无一不是“讲人文、讲思想”的。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圣诞档期,通过电影艺术,把最普世的关爱、最深刻的同情和最美好的人生理想,欢乐地传达给千家万户,慰藉人们艰辛一年的心灵,给大家新一年的希望。

——编者

支持方——

袁征:贺岁片扎堆需慢慢消化

《2012》的灾难浪潮余波未尽,2009年12月9日起,《刺陵》,《风云II》、《三枪拍案惊奇》又将接连上映,接下来还有更来势汹汹的《十月围城》。面对眼下电影市场贺岁片扎堆,向来热情颇高的影迷开始有些吃不消。“今年真不知道该看啥。”影迷方先生在某论坛上的一句慨叹,激发了不少有相同感受的影迷的回应。贺岁片造成的观众观影疲劳已经显现。头一两部影片引发票房爆发后极易透支掉观众的后续热情,造成后续影片不叫座的假象,对电影市场本身来说有害无益。影迷的分析在已经过去的11月电影市场上得到了某种印证。因为一部来势汹汹的灾难大片《2012》,国产贺岁片刚掀起盖头后就遭遇不测。如今票房已迈入4亿元大关的《2012》把2010年贺岁档中已经公映的喜剧题材国产片——《熊猫大侠》、《火星没事》,《我的唐朝兄弟》远远甩在后面。有影迷分析认为,前两年小成本喜剧的成功都是钻了大片的空档,今年这三部虽说各有特点,但扎堆在一起本身就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加上大片的强势,落败几乎是必然的事情。记者发现,在已经看过《2012》的观众中,不少已经“休影”了一阵子。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里,关注着排片表的李先生就表示,既然大片扎堆,那看片也要有所选择,《201 2》看过后,稍微休息一阵,正好赶上《十月围城》,中间的其他片子看看碟片就可以了。影迷朱先生则选择了《三枪》,他戏说,“《刺陵》是偶像当道,《风云II》是老将唱戏”,《三枪》相比已经放映的小成本喜剧,吸引力要更强一些。

院线:“分羹”太多都将挨饿,贺岁片扎堆,业内人士最担忧。根据眼下的分析,市场短期内基本无法消化三部国内大片,这也正是2010年贺岁档面临的问题众多影片都挤进来“分羹”,但大多数都将挨饿。记者日前从上海联和院线了解到,《2012》上映后,不仅三部喜剧小片无所作为,就连曾经把票房目标定在1.5亿元到2亿元之间的《花木兰》也被挤得喘不过气。《2012》公映已进入第四周,但《花木兰》上周票房连《2012》一半还没到。同样,2009年12月有《刺陵》,《风云II》,《三枪》,《十月围城》等四部大片,但前三部都挤在一天半内上映空间被压缩的太小,票房前景堪忧。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指出,现在的贺岁档再难出现《甲方乙方》,《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独享档期的局面了,而贺岁片拥堵在一起受伤的是影片本身。据悉,中国内地的电影银幕已近4500块,但贺岁片扎堆上映时,影院排片也得跟着市场走,一旦前两天表现不佳,影片随时面临减少场次和下档的危险。吴鹤沪还提出建议,行业内应建立协调机制,发行放映协会最好能召集片方在一起商讨,并按市场需求合理分段放映,比如某部影片先独享一个双休日,尽量避免撞车。除了合理安排上映时间之外,对贺岁档的选择也应谨慎,比如前年的《十全九美》就在暑期档大放异彩,但如果放在有《非诚勿扰》和《梅兰芳》的贺岁档期间放映,结果也可想而知。记者发现,在《2012》后,下一部引进大片依然是好莱坞的动画巨作《阿凡达》。夹在前后两部大片之间的国产贺岁片,不得不扎堆在一个月内的时间,也确实缺乏更多的空间来完全展示自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国产片对阵好莱坞大鳄时的信心不足可见一斑。

——《中国消费报》

反对方——

肖鹰:中国导演还没悟懂贺岁电影的魂

今年贺岁档期历时4个月,将先后有近50部影片扎堆混战。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中国内地票房将达60亿元,其中贺岁电影票房20亿元。这档贺岁电影鏖战,可谓中国电影票房高地抢夺战。

览观这档贺岁电影上映初期状况,国产影片总体表现是“冲高走低”,《花木兰》,《我的唐朝兄弟》、《跳出去》、《熊猫大侠》诸片不仅远未能兑现票房预期,不少甚至是档期未满即匆匆撤片,做了票房“炮灰”,《刺陵》和《风云II》尽管用周杰伦,郑伊健和郭富城等新老明星号召票房,但不仅票房惨淡,且口碑不佳。只有《三枪拍案惊奇》或虚或实地再度演绎着“票房创国产影片历史新高”的“张艺谋电影神话”,但紧随高票房而来的还有观众、学者一边倒的詈骂。以已见的开局而言,这档中国电影贺岁战,将是一场“有战无胜”的纯粹消耗战,它既无谓地消耗电影资源,也无情地消耗观众对国产贺岁片的期望和信心。

幸好香港电影《十月围城》给在“炮灰”与“骂名”之间无地自容的国产贺岁片带来一缕亮色。这部冒险触碰现代中国革命史题材的贺岁片,将一个看似过于沉重的历史主题演绎得票房口碑创双高,殊为不易。据称,该片导演陈德森执着于这一题材十年磨一剑。影片也确实能看到主创人员对艺术和观众的一分尊重。当然,《十月围城》本质上依旧是一部贺岁娱乐电影,秉承了香港电影的“动作贺岁”传统。但坦率地说,直至今日,内地导演还没有展示出能够拍出《十月围城》这样融合娱乐和严肃为一体的大片的实力。即便是此前的国庆档大片《建国大业》,虽集百余明星于一炉,赢得过4亿元的票房,但留给观众的观影感受,似乎不过是“明星幻灯片”。

中国贺岁片始自香港。1995年成龙以《红番区》把贺岁片推进到内地的电影院,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在1996~1997年之交破土而出。与成龙的“动作贺岁”不同,冯小刚走的是“语言贺岁”,他发挥了从王朔小说借来的“调侃文学”的路数,在一年一度的贺岁制作中,将流行话语调制成“时事反讽”的电影对白,在片子中批量推出。因此,经典的冯氏贺岁片,留给观众的不是故事、人物或情感,而是一批风传当下的调侃话语。在2004年的《天下无贼》中,观众终于得以感受一种仁爱温情,“天下无贼”既表达了一个质朴的农民工平安回家的愿望,也寄托了在市场化社会搅动中的公众的人生理想,但《天下无贼》的温情,依旧是这么多年国产贺岁片里的一个“异端”。

为什么当下国产贺岁片难逃“炮灰”与“骂名”之间水火两重天的厄运?这根源于中国导演普遍对贺岁电影的文化盲识,从而选择了一条“以愚乐作娱乐”,“以愚乐贺岁”的电影路线。日前,张艺谋在应对舆论对《三枪》的批评时宣称我们都预言未来10年,只讲市场,不讲人文,不讲思想,中国电影一定是个比较好的时间段。这个“贺岁路线”宗旨,用张艺谋更简约的话说,就是“让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

应当说,正是张艺谋的《英雄》悄然改写了中国贺岁电影的娱乐路线,即开始了一种“只讲市场,不讲人文,不讲思想”的“愚乐路线”。在这条路线上,导演们玩狠、玩怪、玩阴暗,玩变态。2002年的《英雄》到今年的《三枪》,中间包括《夜宴》和《无极》,在这个国产贺岁片系列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一丝人性的光亮,因为这些片子除了血腥暴力就是乱伦变态,以其阴暗和猥亵之气形成了一种当今中国电影的“下水道风格”。

贺岁电影追求喜庆和娱乐的主调,不错。但是,回顾国际贺岁电影发展史,从它的发源地好莱坞开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美好人生》(1946),中期的《圣诞故事》(1983),还是后期的《小鬼当家》(1990),晚期的《金刚》(2005),抑或是即将全球公映的《阿凡达》,无一不是“讲人文,讲思想”的。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圣诞档期,通过电影艺术,把最普世的关爱、最深刻的同情和最美好的人生理想,欢乐地传达给千家万户,慰藉人们艰辛一年的心灵,给大家新一年的希望。《美好人生》已经问世60多年了,它每年都会在圣诞档期电视上重播,是一代又一代人“躲不过”的“贺岁经典”。这部经典贺岁片讲述一个普通人家在圣诞之夜受到天使和乡亲的帮助从而摆脱经济困境的“圣诞故事”,它的长青生命就来自把人们最基本的爱和希望永恒地播种给这个世界。

国产贺岁电影的导演们至今都不懂得,贺岁电影的灵魂应该是爱和人间温情。当然,他们也并不懂得中国观众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娱乐。按有关专家预计,1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城市快报》,2009年12月14日)。就票房而言,国产贺岁片无疑是中国电影的高位。可是,如果坚持依照“只讲市场,不讲人文,不讲思想”的“愚乐路线”去生产贺岁片,中国观众对其的反感和拒斥,会不会与日俱增?中国观众会不会再次流失到进口电影的银幕下?10年后,国产贺岁片会不会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高位截瘫”?电影界的有识之士,难道不应当从今年贺岁电影乱战中,看到未来中国电影的严重危机吗?

——《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贺岁片扎堆贺岁
虎年贺岁
扎堆乘凉
电影摄影机
“学习”反人性吗
2019贺岁档影片概览
初三看贺岁片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
扎堆的“扎堆”
对贺岁片“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