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地方人士著述工作的探讨——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

2010-03-22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图书馆建设 2010年8期
关键词:人士黑龙江黑龙江省

齐 月(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公共图书馆要想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特色馆藏文献。馆藏文献越独特,其文献的价值就越高,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越大。地方人士著述是公共图书馆具有地域特色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集与整理工作应该引起公共图书馆的重视。

1 地方人士著述的内容

1.1 地方人士著述的划分

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人士”的划分并未达成共识,有的按照籍贯划分,有的按照居住年限划分。这些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不符合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人士”的划分规范。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更替和交通的发达,社会人口流动的规模、频率和范围日益扩大,“籍贯”对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按照籍贯划分,“地方人士”无法正确反映地方人士的真实面貌,所以仅以籍贯来确定一个人是否为“地方人士”从而确定其著述是否属于征集范畴,显然有失偏颇,势必造成征集范围狭窄、征集内容不全面。因此,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搜集过程中对“地方人士”的选定多采取无论本籍或外籍均以其对本地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方法[1]。

黑龙江省图书馆在地方人士著述征集工作中,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馆的经验,将“地方人士”划分为4类:①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省籍人士;②祖籍是黑龙江省但在外地生活、工作的人士,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中的黑龙江人,如台湾地区的粘氏家族;③祖籍非黑龙江但在黑龙江出生且生活、工作的人士;④研究黑龙江的非黑龙江籍但在黑龙江生活、工作过且有一定影响的人士[2]。按照以上划分,前两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籍人士,后两类一般称之为客籍人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客籍人士的数量越来越多,这部分人著述的地方文献越来越丰富,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理应受到重视并加以收藏。

1.2 地方人士著述的界定

“地方人士著述”这一提法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并将征集的文献类型界定在“著述”范围内。笔者认为,地方人士的著述不论其内容是否具备地域特征,从总体上说应该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百姓自费出书,撰写自己对本地人文历史的观点以及经历的回顾和心得体会。这些作品中很多内容都具有地方史料价值,把这些著述纳入收录范围,可以使地方文献馆藏资源更加完整和丰富。例如,王景富老先生所著的关于冰雪文化的图书阐述了百余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哈尔滨人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发展冰雪文化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对所取得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升华。林林总总的地方人士著述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百科,其内容广泛,篇帙浩繁,极具地域特征,对地方人士著述的清晰界定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

2 地方人士著述的征集方式与措施

2.1 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发征集函

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的征集函应对征集的目的、意义、对象、范围、组织机构、联系办法等事项做出详细说明。征集函可以直接寄送给作者本人或其亲友,也可在各种场合发放,以此扩大社会影响。黑龙江省图书馆与省文化厅、省作协、省文联等单位联合起草了《关于征集地方人士著述公开信》,并分别在各自领域和各市县开展地方人士著述征集工作,同时由省科委、省科协和省专家管理处提供本省各学科领域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名单和联系方式[3]。通过这种方式,黑龙江省图书馆共接受专家学者80余人捐赠的图书1 000余册。

2.2 登门征集

对于重要人物特别是一些名人、领导及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作家,图书馆应进行上门征集,与被征集者直接交谈,这既体现了图书馆进行征集工作的诚意,联络了双方之间的感情,又可从中了解到许多相关信息,往往有意外的收获。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征集人员跑遍了哈尔滨市各区域,开展上门征集工作。征集上来的作品不仅丰富了馆藏,还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例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主动登门拜访黑龙江籍作家王忠瑜,使王先生大为感动,他不仅捐赠了著述的几十册著作,而且还把珍贵的孤本书(指发行量少、已购买不到的书)《鹰击长空》捐赠给图书馆;黑龙江籍作家屈兴岐老先生看到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上门征集的真诚,把其藏有的黑龙江籍作者捐赠给他的书全部转赠给图书馆;黑龙江籍擅长写工业题材的小说作家吕中山老师,不仅在工作人员登门征集时把自己的大量作品捐赠给图书馆,还发动身边的作家向黑龙江省图书馆捐赠图书,并且把自己家作为一个征集点,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做宣传。

2.3 媒体网络征集

互联网作为新出现的大众传媒工具覆盖面全、影响力大、涉及范围广。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人士著述征集工作自开展以来,多次与网络媒体合作,媒体的跟踪报道引起了各大网站的关注,在新浪、百度等网站上都能查到征集工作的进展情况。征集期间,黑龙江省图书馆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咨询电话,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南下的黑龙江籍老干部、 黑龙江籍曾在全国各地插队的返城老知青、其他省籍曾在黑龙江插队的返城老知青和身在异乡的黑龙江人。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提高了黑龙江省图书馆征集工作的知名度,形成全社会征集的氛围,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使征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黑龙江省图书馆还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发布信息,专门建立了地方人士著述数据库(包括捐赠作者简介、捐赠图书列表等信息),以供读者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和下载,这不仅展示了黑龙江省地方人士著述特色,而且扩大了地方人士著述的传播、利用和研究。一些非地方人士通过网站了解到征集信息后积极踊跃向图书馆捐赠作品,其间黑龙江省图书馆共收到其捐赠的作品百余册。

通过媒体的宣传,很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获知信息后主动将自己的著述捐赠给图书馆。例如,黑龙江籍著名作家张抗抗虽身在北京,但获知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征集信息后主动将其所有作品捐赠给图书馆,并题名留念;3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的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也通过媒体获知征集信息,将其作品签名留念后捐赠给图书馆;黑龙江省阿城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馆长刘学颜看到地方人士著述的征集信息后,向图书馆捐赠图书多达60余册。

2.4 举办活动征集

当地方人士著述收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后,举办专题书展和作品展可扩大宣传力度。黑龙江省图书馆举办的“黑龙江地方人士捐赠艺术作品展”展出了黑龙江省图书馆征集办在民间珍藏中收购的、东北书店1948年出版发行、原东北铁路印刷厂印刷的《毛泽东选集》,共6卷,收录了毛泽东的文章报告50余篇,是最早的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4];探索黑龙江发源地的《关东2宝地》;记录解放前中东铁路时期不同风格车站建筑的《站台票》;记载哈尔滨历史的《道外老街》;反映哈尔滨电影发展历程的《哈尔滨电影志》等,扩大了公众对地方人士著述的关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办的“黑龙江省诗词协会成立20周年暨捐赠作品展”,主要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反映黑土文化的诗词作品,并请来各位作家观展、留言,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间收到诗友捐赠的作品400余册。黑龙江省图书馆与黑龙江省北国书画院联合举办的“黑龙江书画名人捐赠笔会”上,到会的书画名家现场挥毫泼墨,捐赠了一批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的书画珍品。这些活动受到了捐赠者和读者的欢迎与好评,并吸引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地方人士著述征集工作。

2.5 通过委托征集、馆际协作征集,筹划建立地区征集网络。

图书馆积极联系散居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同乡会、联谊会等民间组织以及政协、作协、科协等政府组织,请其在活动中代为宣传,帮助征集地方人士著述;同样,地方文献征集人员还可以请当地的亲朋好友帮助征集、宣传地方人士著述征集工作,委托省内各地市级公共馆和各大院校协助征集当地的地方人士著述,形成一个遍布全省的征集网络。地方图书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征集工作中具备很多优势,如熟悉地情、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脉络等,而且与本地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协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地方人士著述或采用交换复本等方式进行查漏补缺。因此,建立以省级图书馆为“龙头”、省市县三级地方人士著述征集网络体系,由省馆组织人力和提供资金,保证征集网络体系的渠道畅通,不仅能够使征集工作容易开展,而且能够有效带动地市级馆的征集热潮。

2.6 建设地方人士著述数据库

要全面揭示馆藏地方人士著述,就必须做好地方人士著述的组织工作。首先,应编制馆藏地方人士著述题名、著者、分类目录体系。其次,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专题目录索引,突出地方特色。例如,黑龙江省图书馆针对一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大荒版画、寒地黑土文化、犹太人在哈尔滨等专题,构建了百余条书目数据库和图片数据库,为研究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提供了方便;将征集来的图书按日期、题名、赠/购、作者、种数、册数、价格、捐赠时间等进行数据加工,为读者查阅提供便捷服务。其后,黑龙江省图书馆计划建立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图片、多媒体数据库等,加大对地方人士著述的搜集与保存力度;同时,利用各级图书馆的协作关系建立“公共图书馆地方人士著述共建共享协作网”,联合征集,互助征集,确立各馆的地方特藏,达到资源合作共享的目的;此外,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进行数据库交换,使地方人士著述数据库便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学者的使用,为研究和弘扬黑土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2.7 加强与出版单位之间的沟通

要做好地方人士著述的征集工作,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首先,向各出版社索取每年的图书出版计划,作为征集地方人士著述的参考依据。其次,积极与省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领导沟通,加深其对缴送制度的了解,增加征集渠道。

2.8 重视特种文献的征集

特种文献包括手稿、文告、内部资料、生平传记、学术文集、书函、谱碟、视听资料等文献,这部分资料大多属于内部出版资料,一般不公开发行,所以要重视对特种文献特别是党史、文史类文献以及政协资料和年会会刊集进行收藏。

自2005年至今,黑龙江省图书馆共征集地方人士著述15 000余种,共20 000余册,为图书馆补充地方文献3 000余册,创造价值约15万元,不仅增加了馆藏文献的数量,也提高了捐赠者的积极性,缓解了文献采访经费的不足。

3 地方人士著述工作的意义

图书馆通过对地方人士著述的征集,可以构建独具特色的藏书体系。但由于图书馆普遍采购经费有限,无法全部满足对地方人士著述的采购和补充,所以地方人士著述征集体系的建立能够作为各级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补充。同时,地方人士著述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水平,是研究地方人物及地域文化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其作用和价值是其他任何文字材料无法替代的。

地方人士著述征集工作是一项细致、繁杂的长期工作,由于著述者分散、著述形式多种多样,要想做好全面征集工作,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保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作者数量越来越多,地方人士著述呈动态发展,因此,其征集工作需要采用持续不断的积累方式、建立体系完备的地方人士著述藏书体系和征集体系及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地方人士著述蕴含着极大的社会价值,所以图书馆不应把征集来的地方人士著述束之高阁,而应采取各种方式开发利用,这才是征集工作的最终目的。目前,公共图书馆建专库、设陈列厅、编目录、撰著述录等,加强对地方人士著述的开发利用,这些都是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做法。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广泛开展,会有更多富有创意的地方文献工作方式涌现。

[1] 曾智良. 公共图书馆地方人士著述征集工作刍议 [EB/OL] .[2008-02-01] . http://www.chnlib.com/Zylwj/7602.html.

[2] 罗力可, 刘雪莱. 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J] . 图书馆, 2000(1):45-48.

[3] 张晓卉. 试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和措施[J] . 山东档案, 2008(2):59.

[4] 宁燕妮. 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征集工作——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J] . 图书馆建设, 2001(1):107-108.

猜你喜欢

人士黑龙江黑龙江省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WHEELS IN MOTION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