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刍议——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2010-03-22高荣华

天津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卡门钱学森师生关系

■高荣华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06分,航天之父钱学森驾鹤仙逝,人们在哀恸、缅怀这位中国和世界航天科学泰斗的同时,也在总结和思考中国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四年前,缠绵病榻的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恳切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钱学森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钱学森所关切的是中国的长远教育,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及其体制等各方面的思考。

对比中西方的教育制度,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创新人才的缺乏不是专业化造成的,詹天佑19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读书时,美国的学校已经分开了各种学科,专业化比中国早多了;也不是讲授式教学和应试教育造成的,我们在讲课时也有启发式,也因材施教;也不全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日本、韩国也有高考,甚至比中国还重视……制度只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对策。

一、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可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明确指明:“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我们举一个生动的“画圆现象”的实验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教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们,你们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这是一个月亮;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这是教室的大眼睛。这个教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学生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教师没有办法,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孩子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种不同的答案,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经过高考选拔,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大学的优秀学生,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分钟过去了,却没有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说“大概”是个零。大学生真的全都失去了想象力了吗?不是的。经过多年教育,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揣摩不出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所以就不敢贸然回答,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么想问题,而是教师怎样看问题、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由此可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即使是对一道例题或一个事件的结论,我们都应化结果为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一段“发散思维”过程,不追求标准答案,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大胆质疑、怀疑定论、推陈出新的习惯。

二、巧妙的课堂设问置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手段

问题意识需要保护,更需要培养,巧妙的设问置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理,激起灵感,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笔者以历史教学为例,就课堂提问进行过多种尝试。

1.辩论会式提问。提出一些学术界没有定论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辩论。如你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历史伟人还是反动派头目?北洋政府在历史上是反动政府还是进步政府?请说明理由。这些题目讨论的结果,必须是开放式的,没有绝对定论。

2.联想式提问。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拓展联想到今天的现实问题。如由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城,分析农民起义失败原因,拓展联想到1949年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进京途中所说的一段话:“我们这是去进京赶考,我们一定要考好,决不能当李自成!”设问: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寓意着什么?读后你有何感想?

3.体验式提问。将学生置于历史情境中,让他们模拟当事人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设问: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和康有为选择逃亡日本,而谭嗣同选择留在北京,选择被捕牺牲,如果你是他们,你将怎样做?选择逃亡完成未竟事业还是选择牺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讲什么,不要“扣帽子”,教师应相机而动,引导学生紧扣主题,得出结论。

4.总结式提问。在讲罗斯福新政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过哪些比较有影响的改革?”或者提出“至1929年的美国引发的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世界在之前还有哪些大的经济危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前后贯穿、左右梳理知识。

5.观察式提问。通过观察某些图片、图表、文物、文字材料,来获取信息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设问: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6.谈话式提问。这是传统方法,其优势是可以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将问题讨论一层层的深入下去,尤其适合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性问题。教学中可抓住其关键点提问,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使学生产生很深的印象并加深理解。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少不了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实际上谈话法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存在的方式。

7.启发式提问。教师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古代经济结构这一单元时,依据“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如何?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实践证明,每次巧妙地设疑后,学生都很兴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思维有新意、有特色,日久天长,学生渐渐养成了肯思索、敢怀疑、不满足、探讨进取的好习惯。

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想象和创造”。

我国传统的教育强调“师严乃道尊”,这种定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性和支配性,强化学生的接受性和服从性。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地位上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地位上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形成。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潜能才可以得到最大释放。历史上很多的例证都能充分说明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推动力。如钱学森与其师冯·卡门的故事: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把德国格丁根大学的民主学风也带到美国。他每星期主持召开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不论是专家权威,还是普通研究生,一律平等,畅所欲言,这使钱老终生受益。据钱老回忆说,他那时年轻,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有一次讲完自己的论文,有位长者提出意见,钱老和那位大教授争论起来。事后,冯·卡门告诉他:“那是当代力学大权威冯·米塞斯。但是,你的意见是对的,我支持你。”

钱老和冯·卡门有一次争论,话语激烈而又尖刻。冯·卡门被气坏了,拂袖而去。事后,冯·卡门经过思考,认识到学生是对的。第二天一上班,年过花甲的冯·卡门爬了三层楼,来到位于三楼一个旮旯的钱学森的小办公室,敲开门,恭恭敬敬地给他行个礼,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冯·卡门上课从不点名,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可以打断教师的讲话。钱学森归国后,把冯·卡门的民主学风也带回来,他以身作则,并多次以冯·米塞斯和冯·卡门的例子教育中国学者。

一个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有了民主学风,学生主动求知,这才有学术创新和超越教师的可能。无论从哪方面的贡献说,钱学森都超过了他的老师冯·卡门,但钱学森是从冯·卡门的民主学风的肥沃学术土壤中“冒”出来的。其实,“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人早就谈论过。鲁迅说:“未有天才之前,首先需要培养天才的土壤,而我们的现实教育缺乏的正是民主的土壤。”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课堂上有讨论,有质疑,表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形成该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讨论、验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平等探究的和谐氛围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感知成功感和自信心,收获思想上的火花。

四、信念和意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

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证明,同样智力和学业水平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成就如何,取决于他们的人生信念和意志品质,注重信念和意志的引导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动摇的方向。

牛顿小时候就非常爱思考、善于观察,五六岁时,就用木工工具制作了一架木质四轮车,来帮助外婆运送东西。少时家里没有钟表,牛顿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一块圆石凿成一个日晷仪,用以计时。他时常能得到外婆鼓励,这实际上是对他的所作所为给予的积极肯定,有意无意地保护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信念,使他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行,成为“近代科学之父”。

爱因斯坦小时候善于探究,提出的问题常常让教师难以回答,因此有教师指责他想入非非,中学还没毕业他就被赶出校门。可是爱因斯坦坚持自学,在他心目中,有人生信念,有爱好追求。人生的信念和对科学的热爱,激发起了他创新的火花,使他成为20世纪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

科学史上的成功例证表明,充分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遵循人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等多种形式,激发创新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品质。

“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具有的天赋潜能,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其实培养创新人才也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教育的形势,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卡门钱学森师生关系
钱学森
卡门涡街的去奇异化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钱学森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唐朝美女卡门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卡门教会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