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方言词语词源探索及语用分析

2010-03-22谭汝为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天津人天津词语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天津300020)

天津方言词语词源探索及语用分析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天津300020)

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对“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等典型的天津方言词语,进行词源理据和语用特点的探索分析,以显示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天津方言;词语;词源探索;语用分析

【主持人的话】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赵贤德副教授关于提高“语言学概论”教学质量的论述,角度全面,例子生动。但是例子如果更多来自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对本课程教学就帮助更大。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宿爱云讲师分析了当前汉语模仿形容词重叠性后缀产生类似结构的特殊名词的现象,很有理论价值。包括“被X”超常结构,都说明语言时髦中的怪异跟社会潮流中的怪异产生共振。这些来自事实的分析如果能够跟模因理论等现成理论结合起来提升认识,那么启发性更大。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在北方方言中发现和深入解剖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词语及其文化内涵,丰富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认识。

(彭泽润 关彦庆)

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2008年,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笔者系列谈话节目《这是天津话》240期,每期解说一个方言词语,分别从词源探幽、词义剖析、语用阐释、文化解诂等方面进行阐发。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选取天津方言10个典型词语——“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进行词源理据探索和语用特点分析。旨在即小见大,一叶知秋,从中窥见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把脉“卫嘴子”

有流传甚广的一条俗语:“京油子,卫嘴子”。说北京人“京油子”,北京人反感,认为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说“卫嘴子”,天津人却不认为是对自己的“遭改”。因为其中并不含绝对贬义,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赞许。

首先,“卫嘴子”之说,是钦佩天津人能说,爱说,表达能力强。妙语如珠,言语诙谐,长篇短论,滔滔不绝,而且是“煎饼果子带调料——一套一套的”。天津人说话活泼幽默,善于挖掘语言潜能,说出话来,内容丰富,词语新颖,洋溢着达观聪睿和燕赵豪情。天津亲朋街上邂逅,见面辄说:“走,上家里说话去!”;交谈末尾就说:“咱今个说的,是哪说哪了”;临别意犹未尽:“您先忙您的,改日咱再接着聊。”天津人见面,说话是排在第一位的。朋友见面,随意闲谈,无拘无束,无话不谈,无远不至——这才是知己!

其次,天津人爱说话,是地理位置之使然。九河下梢,交通枢纽;漕运码头,河海相通;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块,无论经商贸易,还是装船卸货,第一要务,就是用语言沟通。——这是天津人能说会道的动因。

第三,天津是商埠码头,九国租界,多元文化。当年,租界里住着末代皇帝、总统总理、部长督军、豪族贵戚、盐商巨贾、外国政要和高官寓公。南北文化交汇,东西文化相生,上层雅文化与下层俗文化在这里融合。于是,天津人经多识广,眼界开阔。——这为天津人提供了能说会道的广阔的素材。

第四,受北方曲艺影响,天津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语言得体,擅长交游;幽默诙谐,富于创意。在调侃中表情达意,议论抒情。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妙在以四两拨半斤!——这为天津人锻炼了非凡的口才和表达方式。天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提供,有高超的口语技巧垫底儿——经过几代人的积淀传承,自然潜移默化,水涨船高。要说咱们天津人的口才,那是“剃头师傅拍手——推(忒)好咧!”

另外,天津河海两鲜,应时到节,饮食文化,雅俗共存;百年风云,九国租界,中西餐馆林立。在这个大背景下,天津人好吃,讲究吃,也会吃。法、俄、德、西(班牙)式大餐,日式海鲜、韩式烤肉等欧亚佳肴,在天津皆食客如云;满汉全席、鲁川粤沪、苏闽湘鄂等菜系,在天津各呈异彩;牛肉泡馍、过桥米线、大盘鸡、烤全羊、农家菜、客家菜、各色火锅焖锅地锅等特色肴馔,在天津蜂起走红。天津人是美食家,其饮食理念和评价眼光,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多样化和创造力的四大特点。故“卫嘴子”之名,实至名归也!

民国时《天津竹枝词》云:“口若悬河意气扬,跟头随处要提防。一班交际真如戏,够板还须讲过场。”这里,“够板”指天津人言语实在、中肯;“讲过场”指天津人待客真诚,礼节周到。天津人在言语中喜欢夹杂俗语、谚语、俏皮话,尤其是现挂抓彩,妙语如珠,意趣横生,如沽水云潋滟,海河滚滚来。总之,天津人能说会道,能吃会喝——这就是“卫嘴子”!

当然,说“卫嘴子”,也并不都是赞扬,其中也包含某些批评。例如: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如李伯祥、杜国芝相声塑造的“李大白话蛋”形象。再如:天桥把式,光说不练——如马三立、王凤山相声《明天十点钟开始》塑造的不断立志,不断泄气的“你看我行吗?”的那个人物形象。天津人对自身,并不盲目矜持自夸,而敢于无情地解剖自身的缺陷和弊病,并给予辛辣嘲讽。——这种清醒的不护短的求实精神,难能可贵!

(二)趣话“白牌儿”

老天津人说的“白牌儿”,是指人的政治面目。过去经常填表,如果一个人不是党团员,也不是民主党派成员,那么在政治面目那栏就填“群众”,而口语表述就是“白牌儿”。例如,有人问:“老刘,您是党员吗?”回答:“不是。我是‘绕城转——白牌’。”所谓“绕城转——白牌”,就指老天津的“白牌电车”。

天津公交创建于1906年,其标志是有轨电车的通车,早于上海(1908)、大连(1909)、广州(1920)、沈阳(1920)、北京(1921)和南京(1931),成为全国公交的首创城市。1905年,由比利时财团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在西南角(今南开五马路一带)建起电车公司车库。《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南开区服装街西段南侧原来有个“电前胡同”,所谓“电前”就是“电车公司前”,此巷临近收、发并维修电车的场地,故名。1906年6月,第一条公交线路——环城有轨电车正式开通运行。《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其线路从北大关起,分别驶向东、西两面,沿围城马路环行,因车头顶部有白色横额做标志,俗称“白牌”。

后来,天津电车公司陆续开辟了红、黄、蓝三牌电车,均由北大关为起点。“红牌”经北马路、东北角、沿河马路,过金汤桥(东浮桥),经建国道至天津火车站。“黄牌”经北马路、东马路、东南角、四面钟、劝业场,至海关(今赤峰道与大沽路交口)。“蓝牌”前半段与“黄牌”驶同一线路,至劝业场后拐向滨江道,过万国桥(今解放桥)至天津火车站。过了5年,至1911年,比利时财团在天津电车业全部投资就已全部收回。1918年增设“绿牌”,从当时法租界老西开(今国际商场一带)沿滨江道,过万国桥至天津火车站。1927年增设“花牌”,由东北角至海关。六条线路全长21.63公里,电车55辆,运行区域覆盖了华界(俗称“中国地”)和奥、意、日、法四国租界以及部分俄租界和老龙头车站。1947年,增设由金钢桥通往北站的紫牌电车。这样就形成天津有轨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的七彩线路。

在上世纪30年代,“坐电车逛劝业场”已成为天津流行的都市生活时尚,并由此产生了几条歇后语。例如:“白牌电车进租界——岔道”,因当时黄牌、绿牌、蓝牌等线路都经过租界,惟独白牌在城厢环行,不进租界,故有此歇后语。“老太太上电车——先别吹”。有轨电车售票员在开车时吹一声小铜喇叭作为开车信号。缠足老太太赶电车,动作慢,怕车开动,往往大声嘱咐卖票的:“您了先别吹,先别吹!”这个歇后语用在某人吹牛伊始之际,颇具幽默色彩。

(三)“人五人六”说“人物”

“人物”这个词,可指有代表性的人,如“英雄人物”;也可指具有突出特点的人,如“风流人物”等;也特指在某一范围内的重要人物,例如:“别看他才二十几岁,在村里也是个人物。”说某人“在天津卫,那可是个人物”,这是正常的说法,这个“人物”属于褒义,起码也是中性。但说某人“人五人六的,不知道自己行几啦!”这个“人五人六”,就带有明显的贬义了。

天津人爱说“人五人六”,这个词语在北方也很流行。“人五人六”指趾高气扬,忘乎所以,装模作样,自视“高人一等”的人。例如:“当官儿之后,一阔脸就变,人五人六的,不知自己吃几碗干饭了。”“别看那小子人五人六的摆谱儿,其实是一肚子男盗女娼。”

天津人说话幽默,喜欢创新,所以遣词造句与众不同。其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常用词语谐音,二是乐于凑成四字格。“人五人六”这个词语的生成,就是个典型。“人五人六”中的数词“五”和“六”,跟数量并无关涉。其实,“人五”就是“人物”的谐音。另外,单说“人五”两字,显得单薄,得再凑上个“人六”,才顺理成章。实质上,“人六”是聋子耳朵——配搭来的,只是为了凑足音节,并无实际含义。

这种语言现象在天津话里不乏其例。例如:“整天哼哼唧唧,难(南)受北受的”——把“难受”谐音为“南受”,然后加上“北受”,作为“难受”的配搭,凑成四字格。再如:“我这个人没心没肺,足吃足睡”——“没肺”是“没心”的配搭,凑成四字语。“人六”“北受”“没肺”等都属于修辞的仿拟。仿拟“人物(五)”,造出个“人六”;仿拟“难(南)受”,造出个“北受”;仿拟“没心”造出个“没肺”等。

“人五人六”一般用于批评他人,例如:“腆着脸还人五人六的,不知道寒碜!”“人都丢到这个份上,还人五人六地在人面前晃荡,一点儿也不觉臊得慌。”但“人五人六”也可以用于自身,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例如:“我们几个人都是各基层连队的冠军,个个都人五人六的,但是到了军区集训队一强化训练,就都傻眼了……”

在某体育报上看过一篇题为《人五人六》的文章,其中写道:“442队形,4个后卫加一个守门员,是人五;4个中场加2个前锋是人六。‘人五人六’就是我们的常阵。攻守平衡,中规中矩。”这里的“人五人六”,只是对词语字面义的诙谐使用,很有意思。在天津还听到一则谜语:“十一个哥们站两排——谜底:人五人六。”

(四)九河下稍说“惹惹”

“惹惹”,是典型的天津方言词,就是不办正事,乱起哄,瞎胡闹的意思。例如:“整天没正文儿,凑到一起,瞎惹惹。”高英培《钓鱼》中,二子他爸爸想和相声演员“掺乎掺乎”“惹惹,惹惹”——说的就是地道的天津话。普通话“惹”读去声(四声),而天津话读阳平(二声)。

天津作家写本地界的小说,喜欢用“惹惹”这个词儿。如冯骥才《阴阳八卦》:“找他干嘛,瞎惹惹,乱掺和,再来个不干正事的,是添忙还是添乱?”再如林希《五先生》:“侯家老七侯宝成,有点机灵劲,街面上跟着瞎惹惹,走到哪里吃到那里,倒也饿不着。”

有时,“惹惹”这个词儿用于自身,属于谦词性质。例如,一位天津哥儿们儿想跟朋友一起办公司,开买卖,干一番事业。但当别人问起来,就轻描淡写地说:“嗨,什么大买卖?跑跑龙套,跟朋友一起惹惹呗。”您看,“惹惹”这个词儿,说着多轻巧,但用得很聪明:不把弓拉满,有回旋余地。如果事儿办成了,公司一炮打响满堂红——显得举重若轻,大家风范。一旦事儿没办成,黄了——别人也甭笑话。既然是“惹惹”嘛,自然属于“有一搭没一搭”之列,“就坡下驴——赶着走”呗!

天津俏皮话“一个字仨音——惹惹惹”;“惹惹惹,敲破锣”。追根溯源,“惹惹”这个词儿,产生于九河下稍的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是对没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工作的城市游民阶层生活状况的形象描述。在老天津卫,凡入围“惹惹”圈子者,必备仨儿条件:一是无职无业,二是无所事事,三是性情好事。具体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捆着发麻,吊着发木;无事可干,“吃饱撑的”;剩余精力,无处排遣;——于是,就呼朋引类“瞎惹惹”。

“惹惹”的结果,往往不妙。请看天津话顺口溜——没有事儿,一惹惹就生事儿;出了事儿,一惹惹就坏事儿;少一事儿,反成了多一事儿;结果是:待业青年去劳务市场——没事儿找事儿。

汉语“惹”是动词,就是招引、引起的意思,但多用于不好的事情,如“惹气”“惹事”“惹祸”“惹乱子”“惹火烧身”“惹是生非”“惹花拈草”等等。三个“惹”字叠用——“惹惹惹”,结果就是:“惹气”“惹事”“惹麻烦”。

(五)shun鸟外国鸡

汉语书面语,用“鸟”比喻人,多为褒义,如“雄鹰”“大鹏”“海鸥”“白鸽”等等。天津话也乐于以“鸟”喻人,但多为贬义。例如天津俗语“树林子大了,嘛鸟都有”——这是比喻大千世界、各色人等,良莠不齐,优劣参差,出现任何奇人,发生什么怪事,都是正常的。再如天津人说:“这小子也不是什么好鸟!”——这是从品德层面上对此人的全盘否定,带有一股谐趣。

天津话有“外国鸡”这个词,也是用来比喻人的一个贬义词。所谓“外国鸡”,学名吐绶鸟,俗名火鸡。这种鸟体型高大,重达十几公斤,头部皮瘤和喉部肉垂可由红变蓝变绿变白,变出多种颜色。火鸡是欧美食用禽类,烤火鸡是圣诞大餐的一道佳肴。

火鸡是由外国人带到天津租界的。物以稀为贵,天津人好热闹,初次见到奇异而丑陋的火鸡,大为惊奇,互相传告;“到某地看西洋景,看外国鸡去!”后来,天津人从外国鸡头部颈部颜色的无常变化,联想到人的脾气秉性。就把脾气古怪,没准稿子,一时一变的人,称为“外国鸡”。例如:“你小子是属外国鸡的,说变就变!”对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另类”人物,也称之为“外国鸡”。例如:“三九天穿裙子,也不怕落下毛病,真是硌楞鏰子外国鸡!”

另外,天津人把面貌丑陋或衣着奇特的人,称为“shun”。这个“shun”,是天津话独有的形容词,它有音无字,选不出适当的字来书写,所以只用于口语。所谓“shun”的词义,就是难看、羞愧的意思。例如:“瞧他那shun样、shun德性!”“穿这么暴露的衣服来上班,你不嫌shun啊!”“你考试三门不及格,我都嫌shun!”

后来,天津人把形容词“shun”的后边加上个“鸟”字,升级为名词“shun鸟”。例如“那个小shun鸟,又出来丢人现眼啦!”最后把“外国鸡”也拉来凑数,就成了“shun鸟外国鸡”。如:“瞧瞧她这身打扮,空前绝后,就是shun鸟外国鸡!”

(六)中西混血“膀大力”

天津方言有个词儿:“膀大力”,就是说实在的,说真格的,实打实的,靠得住的意思。例如:“跟您说傍大力的吧,最低价800元,再少不行了!”“这小子花拳绣腿,来膀大力的立马就现了原形!”

据著名民俗文化学家李世瑜先生考证:天津方言“膀大力的”,是英文“boundary”的音译,意为边缘;引申为到头、到底、到家的意思。(见《天津的方言俚语》第56页)

幽默大师马三立的相声《对对子》,在夸耀本人的书法好时,说:“咱说膀大力的啊……。”捧哏的王凤山立刻打断他说:“哎呀呀,你瞧有学问的人,有这么说话的,还说膀大力的!”“什么大学毕业?大学毕业有说膀大力的吗?”马三立还有一段相声,也说:“咱跟你说膀大力的……。”捧哏的赵佩茹立刻说:“瞧这一嘴炉灰渣滓!”由此可见:在天津人普遍的意识中,“膀大力”这个词,并非上层社会的文明语言,似乎属于下层社会江湖行话的性质。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88岁高龄的李世瑜老先生。李老说:“膀大力的”这个口语词,确实源于英语“boundary”。最初在天津洋行和码头的中高级雇员中流行,后逐渐成为码头中的习用语,最后流传到社会。其性质就是产生于天津码头的外来词。

旧时人们把在从事装卸运输工作的人称为“脚夫”,就是“车船店脚牙”中的那个“脚”,是被世人轻蔑的行业,属于下九流,难登大雅。天津话称之为“脚行”,当年的码头工人被称为“扛大个儿的”,属于没文化,没技术,靠肩膀扛包,卖力气吃饭的“苦大力”。天津卫的脚行由封建恶霸把头把持,为了抢码头,争地盘,争行夺市,常常发生群体械斗。在世人看来,这是惹不起,瞧不起,唯恐避之不及的行业。

“膀大力”这个词儿,后逐渐流传到天津社会生活中。天津人对其外来语的洋身份和原始词源,茫然无知,就只能依照词的字面义去理解解释。在天津人的心目中,所谓“膀大力”,就指膀大腰圆,卖苦力干粗活的人,就是凭肩膀吃饭的“苦大力”。很显然,这种解释与英文“boundary”已毫无关系。用语言学术语来说,这属于“流俗词源”。

在码头上扛包装卸是实打实的硬活,来不得半点儿偷懒耍滑。于是,天津话“膀大力”,就被引申为说实在的、说真格的、不掺假的意思。

如对“膀大力”进行亲子鉴定,它是租界文化与码头文化的混血儿。它本为英语音译词,但鲜为人知;作为方言词语,它又源于码头,因而天津人认为它难登大雅。从“膀大力”这个洋气十足的外来音译词逐步演变为俚俗方言词语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窥见近现代社会汉语词语的演变轨迹,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与融合。

(七)何谓“歪脖蜡”?

人的亲属关系分为三大类,即父族、母族和妻族。父族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所谓直系亲属,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如父、母、夫、妻、子、女等——这也叫“六亲”。俗话所说的“六亲不认”,就是连亲爹亲娘老婆孩子都不认了。

所谓旁系亲属,指直系亲属之外,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等。以上属于父族亲属。母族亲属,指母亲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妻族亲属,指妻子的父母、兄弟、姐妹等。除此之外,其他的亲属就算远亲了。

比远门亲戚更疏远的,就是俗语说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了。旧时大家庭,近亲带远亲,简直数不清。《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对于贾府大管家王熙凤来说,就是用八竿子都够不着边儿的“亲戚”。天津人把这种沾不上边儿的亲戚,称做“歪脖蜡”。其实这个“歪”,就是“外”的意思。

北京土语把血缘关系疏远的人,称作“外四路”。例如《红楼梦》28回,赵姨娘对亲生女儿探春说:“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倒把外四路儿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上。”这里的“外四路”,用天津话说,就是“歪脖蜡”。这是赵姨娘批评探春,不搭理生身母亲,却把旁不相干的“歪脖蜡”放在心坎上。

汉语俗语有“歪不横楞”这个词语。例如,一件东西没有摆放好,东颠西倒,七扭八歪的,天津人就说:“什么乱七八糟,歪不横楞的。”“歪不横楞”在天津话里被简化为“歪不楞”。后来,“歪不楞”这个词儿的所指范围扩大,由形容事物,发展到指称人物。于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某人不属于某家族亲属,或不属于某帮派系统的成员,就被说成是“歪不楞”。例如:“你们这是家庭宴会,全是家达子,就我一个歪不楞,得啦,我告辞啦!”

天津话发音响亮,用词儿讲求嘎蹦脆,比如“大疤瘌”这个词语,用天津话说,就成了“大疤痢”。同样道理,天津人觉得“歪不楞”,说着拗口,就说成“歪脖蜡”了。另外,“歪脖蜡”富有形象感,还带着一种嘎劲儿。

仅从字面意义上分析,“歪脖蜡”,就是蜡烛的次品,不合格,不规范,歪歪扭扭的,外观差劲,难登大雅。在喜寿祭祀的正式场合,你点上两只歪打横郎的“歪脖蜡”,那多shu啊!结果“歪脖蜡”就被搭罐儿,靠边站了。

“歪脖蜡”常用于戏称、谑称。例如天津老太太为了疼闺女,照看外孙子,拿小白眼儿当宝贝疙瘩。小孩子淘气,给姥姥累得够呛。老太太有时发牢骚:“唉呀,你这个小歪脖蜡呀,可磨死人了。”

(八)端鸟食罐儿

天津人说话幽默,喜用夸张手段。例如相声:“我大爷倒有个买卖,就是买卖不大。”“嘛买卖?”“卖耳挖勺儿的。”天津俏皮话:“耳挖勺儿炒芝麻——小鼓捣油。”跟“耳挖勺儿”这种小物件属于同类的,就是“鸟食罐儿”了。

倒退30年,是计划经济时代。那时,职工工资普遍偏低。学徒工月薪17元,三年后出师,也不过30多元,熬到二级工,月薪40元左右。当时男青年谈恋爱,条件都超不多,介绍人号称“二级一母”,就是二级工,家里有个老娘。天津人把这种微薄的固定收入,蔑称为“鸟食罐儿”。

其实,这个“鸟食罐儿”跟“饭碗”的意思差不多。但天津话为了突出饭碗之“小”和工资之“少”,就说“鸟食罐儿”。你说这小小的罐儿,能盛多少鸟食?再说,指着“鸟食罐儿”养家糊口,不就成了“笼中鸟”吗?

过去天津工人师傅幽默地说:“干私活儿,干外活儿,咱可不敢,谁叫咱的鸟食罐儿捏在别人手里呢。”再如“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把我鸟食罐儿一摘,全家老小就擎等着喝西北风吧。”

以前,天津工人,在哪个厂子上班,属于车钳铣铇什么工种,每天干什么活儿,那基本是从一而终的事儿。什么辞职、跳槽、流动之类,从来没听说过。用老工人的话说,就是“鸟食罐儿一端就是几十年”

过去,在天津郊县农村,也有“鸟食罐儿”的说法。农村人说的“鸟食罐儿”,指社员每月定量的口粮。在那个年月,对付不服管的社员,大队干部绝对有绝招儿。最灵验的一招儿,就是停发口粮——这也叫“摘鸟食罐儿”。

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天津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鸟食罐儿”这类词语早已过气,今天很少听到了。现在听到的是“房奴”“车奴”之类。尽管现在的年轻人自称为“房奴”“车奴”“卡奴”,但毕竟敢于购房买车持卡,尽管苦,但比起父兄前半生战战兢兢“端着鸟食罐儿”,辛苦恣睢地度日,毕竟幸福多了。

(九)愣充“大尾巴鷹”

天津俗语——“装大尾巴鹰”或“愣充大尾巴鹰”。顾名思义,“大尾巴鷹”的字面义,就是尾巴特别长的鷹。其实,“鷹”这种猛禽,其生理特征是鹰鼻鹞眼,钩嘴利爪,双翅发达强劲,故能高飞云端,俯瞰大地。鷹要是长上孔雀式的大尾巴,那就成累赘,不仅飞不起来,恐怕得活活饿死。举凡大尾巴鸟类,如孔雀、山鸡等,羽毛漂亮,但都飞不高,性情温和,主要供人观赏。至于翱翔长空,搏击狐兔,那是长着小尾巴的鹰隼之专利。

“装大尾巴鹰”是天津话一个生动的比喻,比喻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好大喜功,谎话连篇,扮酷装大,性喜招摇的人。比喻自以为是,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事事能耐梗,处处充好汉的人。天津俏皮话说:“麻雀落在墩布上——愣充大尾巴鹰”“屁股后边夹扫帚——愣充大尾巴鹰。”

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是愣充大尾巴鹰的一种表现形式。曹禺《日出》中生性狡猾的洋行职员李石清,家庭生活本来很拮据,但为了削尖脑袋往上爬,为了在上层社会里混,让本分的夫人撂下家里几个孩子,打扮得体体面面地到高级宾馆去,陪着大款阔太太打麻将——就是愣充大尾巴鹰。老舍《茶馆》中,那个给人算命的刘麻子,为了混事,便于贩卖人口,他假门假式地穿上了洋缎大衫,手拿洋鼻烟,怀揣洋怀表,扮酷摆谱——也是愣充大尾巴鹰。但无论李石清,还是刘麻子,两个大尾巴鹰,最终都是悲剧结局。

更为典型的大尾巴鷹,就是刘宝瑞相声《开药铺》中那个不懂装懂的“假行家”。在药铺开张那天,在“假行家”料理下,有顾客买药材白芨,就白送大白鸡一只;顾客买药材银术,就白送一颗银珠;顾客买药材附子,就把东家“满不懂”满大爷父子二人卖给人家了……在这个热热闹闹的荒诞讽刺喜剧中,愣充大尾巴鷹的“假行家”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十)“空手套白狼”评析

天津话“套白狼”的本义,指强盗抢劫的一种手段。旧时,强盗事先隐藏暗处,等行人路过时,突然从其身后窜出,用绳子将被害人脖子勒住,背到僻静处,抢劫财物。

至于“空手套白狼”,就和抢劫毫无关系了。“空手套白狼”原指赤手空拳活捉一只大白狼。表明:艺高胆大,有勇有谋!后用此语比喻一种商业行为,就是以极小的付出而获取巨大回报。但在老天津人眼里,这属于奸商的欺诈行为。例如天津人说:“挣钱养家,天经地义,但得诚实劳动,像什么平地抠饼,唾沫粘家雀儿,空手套白狼之类,都是邪门歪道!”老天津人把“空手套白狼”和“天上掉馅饼”“做梦娶媳妇”等俗语,统统归入异想天开一类。

的确,“天上掉馅饼”是永远的空想,“做梦娶媳妇”是一时的梦想;但是“空手套白狼”在商界却屡见不鲜。当代赫赫有名的房地产业大开发商,在经营全程中,都毫无二致地在建筑商和购房者之间,利用“空手套白狼”的经营理念而牟取巨大利润的。这些开发商在开始创业时,其自有资金十分有限,甚至寥寥无几。但他们通过让建筑企业垫资,用期房预售回笼资金,向银行贷款等方式,用别人的钱,做大自己的买卖,发展到豪商巨贾的今日。说白了,房屋开发商就是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堂堂正正地获取大额资金和赢得巨额利润。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纯然以“零投入”来换取回报,确实是不可能的。就算你的彩票中了大奖,但买奖卷付出的几块钱也是投入。所以,“空手套白狼”的“空手”两字,是统而言之,大致而言,其实说得并不准确;而“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才是“空手套白狼”的理性表述。

当然,开发商前瞻的睿智、超前的理念、创业的勇气、果敢的精神、高超的公关、过人的应变、严密的管理和得体的手段等等——的确令人佩服!“大白狼”就在眼前,为什么在大家还迷迷糊糊时,人家他能空手擒获呢?

前些年,房价骤然成了神五神六,直上重霄九,去问讯吴刚了,结果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可望不可即。直到如今,房价居高不下。开发商们当年从“空手套白狼”起家,现已富甲天下。其盈利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于今就鼻孔朝天,为富不仁了!现在,让他们降价,让他们少挣一点儿,以让利于民,犹如剜心割肉,恰似与虎谋皮。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并非开发商一方的事儿。在此不做深究,且一笔带过。

“空手套白狼”这个商业俗语,其感情色彩,从令人鄙夷的贬义,逐渐变成尚能接受的中性,——这表明: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韩根东.天津方言[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2]李世瑜.天津的方言词语[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林希.画说天津话[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谭汝为.这是天津话[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章永林)

Etym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n Tianjin Dialect words

TAN Ru-w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20,China)

Tianjin dialects have the unique style and rich flavor.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anjin culture,carried on the etym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agmatic analysis for"wei zhui zi","bai pai er","ren wu ren liu","re re","shun bird","bang da li","wai bo la","big tail hawk","set of white wolf"and other typical Tianjin dialect words,in order to show the bas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ianjin dialects.

Tianjin dialect;word;etymological exploration;pragmatic analysis

H172.1

A

1008—7974(2010)06—0001—06

2010—05—04

谭汝为(1945-),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修辞语用学会会长。

猜你喜欢

天津人天津词语
如果天津有“画”说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天津卷
《天津之眼》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天津
Human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一枚词语一门静
宝地天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