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表现及改造

2010-03-16陈光兴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传统农业

陈光兴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早在原始社会便诞生和形成了。按历史时期来划分,大约可将其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近代(资本主义早期的)农业、现代(产业革命后武装起来的)农业;若按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目的来划分,则可将其一分为二,即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和古代农业,都属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它既存在着传统农业的因素、特征,又存在着现代农业的因素、特征。近代农业的上述情况在今日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讲,现阶段中国属于上述情况中的近代农业中的传统农业的范畴,从总体上而言,我国农业现阶段仍然属于传统农业。

一、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表现

传统农业虽然自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后来又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并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以及在这些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不同时期,表现出许多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差异,但是,作为与现代农业相对的农业类型,它却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它是一种与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相联系的农业,而不是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农业。经营和从事这种农业的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及其家人消费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农业也生产剩余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商品,但是拥有这种剩余产品的人,将其剩余产品出售时,是为了换回和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产品,而不是为了实现产品的交换价值。这样一来,传统经济与自然经济这种密切相联系的关系,就使其产品的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2.生产的物质技术手段落后,主要是依靠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以及一些简单机械。依靠和使用着这些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的产量增长缓慢,农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从而又反过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工具的创新。于是,传统农业的自身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3.崇尚世代相传的实际经验,墨守古老的经营和生产技术。这导致了传统农业不仅进步极为缓慢、常常千百年不变的维持旧貌,而且还使它对新东西产生排斥或接收困难,而在当代则表现为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接受、吸取和推广的困难。传统农业的保守性,也主要表现在这一点上,这又导致了科技人才与传统农业的失之交臂。在不包括任何现代化因素的传统农业中,一般农户的经营与生产,说得极端一点,连文盲都可以完全胜任。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农业居统治地位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普遍很低,文盲的比例还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经营规模过小,并常常呈现小农经济一统天下或居统治地位的局面。在中国,从古代农业起,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的小农,并在农业中居统治地位,即使拥有大量地产的地主或封建贵族,一般都是将自己的地产分割为小块租给农民耕种,而不是集中起来从事大规模生产。

5.内部的分工程度非常低,甚至在许多地方和在许多情况下无专业分工。在传统农业的典型代表小农经济中,一户小农,它几乎要种植其所在地已经种植过的所有农作物,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除从事种植业外,还要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各种手工业,甚至还自己建房修房。

6.传统农业还有促使其生产者多生多育并偏重男性的特征。这是由于这种农业主要是依靠人力、特别是依靠男性劳动力来维持和进行的。于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一般都会追求生育更多的子女、尤其是儿子,以便增加更多的劳动力。然而,更多的劳动力需要更多的粮食,在生产率低下的传统农业中,劳动力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从而会使得粮食分配出现不足,这就会导致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产生并恶化。

以上关于传统农业特征及其表现的分析是对于传统农业在一般意义上、一般阶段的表现的分析。然而,现阶段其是否仍然符合我国农业经济的特征,这还是个问题。正如前面所言,我们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属于传统农业,但是其具有的特征更表现出一些近代农业的新特点。下面是这些新特点结合原来六点特征的具体表现:

第一,我国传统农业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同时,也与商品经济相互作用。经营和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及其家人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农业生产剩余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商品,实现产品的交换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活水平。这样一来,传统经济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这种密切相联系的关系,就使其产品的商品率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增加的幅度还是比较小的,所以,我国的传统农业的商品率仍然比较低。

第二,在生产的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以人力、畜力、小型机械以及一些大型机械为主。这与前文的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以及一些简单机械相比,有所进步。机械化的农具越来越为农民所接受,由此,农业的生产率会得到提高。但是,在许多地区,大规模使用机械农具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这一方面是由于机械农具的投资费用过高,农民难以支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往往难以驾驭机械农具。

第三,崇尚世代相传的实际经验,墨守古老的经营和生产技术的现象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但是,在更为普遍、更为开放的地区,这一特点的表现没有那么明显。普遍意义上而言,农民虽然在土地上进行着一年又一年重复的农业耕作,但是一旦有什么新的技术、新的农作物品种推广出来,农民往往也是比较乐于去接受并且加以利用的。与此同时,农民也更加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乐于去主动学习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同时大力支持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接受义务教育。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有很显著的下降就是一大表现。

第四,经营规模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仍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往往体现出一家一户的经营规模。虽然我国现在摆脱了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但是我国农业经营规模仍然很小,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相当普遍,农民往往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作。

第五,传统农业内部的分工较低,在许多地区也出现无专业分工的现象。一家一户,往往会生产该地区适宜耕种的多种农作物,同时还会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各种手工业,甚至还自己建房修房。这些特征也是小农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这样势必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专业分工低往往会导致生产以及消费更少的农产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第六,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的劳动力结构特征表现为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过多的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往往变成以妇女、老人以及儿童为主要农业生产者。这样的劳动力结构特征一方面给农村地区以及转移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带来考验,并且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这种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往往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妇女、老人以及儿童这些在一般人眼中都是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此处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只是一般在农村地区,女性被认为较为弱势的,女性的话语权很受限制),他们对于一些权益的争取较为弱势,此外,对于新的农业技术以及新的农产品的接受能力也很低,这往往会阻碍农业的技术改革、技术进步,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二、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如何转向现代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对农业转型问题进行过研究与阐述。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对农业转型问题的研究,最全面、最权威的成果,应该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他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在书中,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是这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为此,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①传统农业的特征是什么;②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③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在舒尔茨看来,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和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他同时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为了使现代生产要素能被引入传统农业中,需要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①从技术要素考虑,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和技术保障;②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③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以上是舒尔茨对于传统农业转变的论述,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约翰·梅尔按照农业技术的性质,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基本上是停滞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增加。第二阶段是低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这实际上就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梅尔认为,正是这个阶段,农业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关键作用。这个阶段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且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第三阶段是高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亦即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在农业部门中的运用日益集约化,人地比例逐渐下降,农场平均规模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用机器代替劳动可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因此,第三阶段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以大型机器的形式替代劳动力。

根据以上介绍和分析,我认为,我国传统农业很有向现代农业过渡和转变的必要,而现阶段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二阶段,即低资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对于传统农业的改造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同时也要坚信我们必将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那么,究竟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使其顺利过渡到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呢?结合西方国家的传统经验以及我国具体的国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长期来看,改革土地制度,将土地适当集中推行规模经营。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不断演进,我们终究会走到这样一步:把我国现在分散经营的全部土地,逐渐集中起来交由数量很少的农村家庭或其他农业经营者去进行规模经营。不管人们对此是持欢迎或是持反对的态度,其结果都是无法改变的,这是由其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要求决定的。

第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主要依靠现代农业技术的改造与创新。首先,要千方百计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鼓励集体购置各种大型农机具和兴办农机队之类的营业性机构,为广大农户进行服务。其次,政府着力引导、规划、组织和给予必需的财政支持,以使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工作顺利进行,并保证农机的购置、维修、使用的价格合理,保证农机生产的质量、品种齐全与流通的顺畅。再次,大力发展现代农用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以及其他现代农用技术,并积极普及与推广这些技术,这其中增加对相关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正确处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关系,确定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发展和推广战略。

图1 农业产业化的职能与环节

第三,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建立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技术信息落后,进入市场困难,农业效益不高,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紧迫课题。为此,我国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将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农业合作组织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将其作为农户进入市场并形成规模经营的良好媒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提供技术、生产作业、供销、信贷和保险等服务。

第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规范农产品市场,走综合发展之路。在农业市场与产业的关系方面,逐步形成一个简约而清晰的系统,大约包括4个集约的职能和12个专业化环节(如图1所示)。

第五,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促使我国农业生产者实现“自我革命”。农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基础产业,表现在农业从业人员身上,有两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的显著特点:一是其从业人员在社会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最少;二是就业者已不是旧式农民,而是素质很高的新型的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很高的复杂技术,必须要求高素质的新型农业劳动者,为此,我们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必须使普通教育、农业科技普及与专门教育同时并重与密切结合。

第六,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必须与其相配套,农田水利设施、道路设施、灌溉设施等等方面都要做到建设完善的地步,为此,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化的农民、现代化的农村,三者相互作用才会相得益彰。完善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保证农民权益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因此,建设现代农业也少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

三、结束语

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表现还是很显著的,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应当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样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是,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能够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尽早实现。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传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现代农业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