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创新——拉丁美洲的巴士,轨道和其他公共交通的运作》的评介

2010-03-16顾天奇陈学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圣保罗拉丁美洲公共交通

顾天奇 陈学武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10096,南京∥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

对《创新
——拉丁美洲的巴士,轨道和其他公共交通的运作》的评介

顾天奇 陈学武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10096,南京∥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

和中国类似,快速的人口增长和的交通出行需求、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使用、日渐严重的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使得拉丁美洲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而这些拉美国家的对策,均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合理的投资和长期的建设,建立成熟而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本文主要就TCRP(公交合作研究项目)关于拉丁美洲公共交通的权威调查报告《创新——拉丁美洲的巴士,轨道和其他公共交通的运作》做一个评介,介绍这些城市在公交运作、土地利用、财政支持、联合开发和乘客服务等方面的创新细节,以供国内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界参考。

拉丁美洲;公共交通;创新;评介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Transport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210096,Nanjing,China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导致交通出行需求激增,拉丁美洲国家在许多方面与我国有着相似的交通和城市发展问题。两者都面临着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的压力,面临着公共交通客流流失严重、小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长久以来,为了对抗这种趋势,拉丁美洲国家,以巴西、智利和厄瓜多尔为代表,都选择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并且在主要城市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这些城市正致力于抑制日益萎缩的公交出行份额,并通过优化地铁、常规道路公交和通勤铁路之间的接驳来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与此同时,建设BRT(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延伸地铁线路,优化常规公交网络也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在各项的创新措施中,不乏我国可以借鉴的部分。

《创新——拉丁美洲的巴士,轨道和其他公共交通的运作》为2004年末Gwen Chisholm-Smith等人在美国“交通研究学会”(TRB)和“联邦公共交通局”(FTA)的资助下,对巴西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智利的圣地亚哥,厄瓜多尔的基多等进行的公共交通运营的调查报告,是研究拉美国家公共交通的权威资料。通过与当地的政府官员、管理人员的交流和实地调查,来自美国的专家对拉美各地的公共交通在规划、财政支持、创新等方面给出了很详细的说明和评价。该报告共分4个部分,第1个部分对各个城市的基本交通情况和公交网络建设进行综述;第2部分和第3部分涉及公共交通的规划和建设资金来源;第4部分是全文主要部分,分别讨论了各个城市在财政、运营、土地利用、联合开发、公交公司的经营、乘客服务等方面的创新。

1 拉丁美洲国家有关城市的现状综述

1.1 拉丁美洲国家有关城市的情况

拉丁美洲国家有关城市的人口和出行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拉丁美洲国家有关城市的人口和出行情况表

另外,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人口为140万人,是一个长条形的高山城市:4.0 km宽,48.3 km长,海拔3100 m。基多是南美最古老的殖民地,拥有很多那个时代的历史建筑。

纵观这些城市不难发现,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显著已经成为了显著的特征。仅以巴西为例,人口从1970年的9300万增至2004年的1.82亿,人口增长近一倍;预计在2050年将增至2.6亿人,居世界第六。根据21世纪初巴西全国普查的数据,城市居民有1.1亿多人,约占总人口的76%。在城市和人口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大都市的城市问题特别是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在每个城市几乎都有所下降,相应地,私人交通出行比例则上升得很快。这主要是因为: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降低,受管制的公共交通方式(公共汽车)和不受管制的、由个体私营客运商经营的半集体小客车承运方式之间的竞争,以及个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2]。

1.2 各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构成

这些城市均以建立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地铁,BRT)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主要手段,并在某些城市(例如圣保罗)已吸引到了相当的客流量。此外,在拉丁美洲城市的公交运营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存在着众多个体经营的小型客运商的现象。这一方面可满足一定居民的出行需要,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另一方面却也制约了公共交通运输的高效运作,造成了统一管理的混乱,并在个体经营和公共交通之间出现强烈的竞争,彼此争夺窄小的空间,而最后往往总是个体经营者占优势。基于此,整合这些众多的个体经营者,形成公共交通的规模经济优势,推行有效的调控政策,普遍成了这些城市管理部门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之一。

2 拉丁美洲国家公共交通的规划前景

规划方面,以上各个城市并没有沿袭一个固定的标准。虽然也都以提高公交吸引量为目标,致力于提升不同公共交通方式间进行接驳和整合的水平,但具体实施中,各城市的手段和方法各不相同。

因地制宜是拉丁美洲国家公共交通规划的主题。针对每个城市不同的特点——不论是巴西利亚原先的小汽车导向城市定位,还是基多拥有众多历史建筑的人文背景和山地地形的地理限制,或是里约市严峻的财政制约——每个城市都侧重于务实地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规划。比如,基多在规划中坚持采用BRT而非地铁或者轻轨:一是财政上的考虑,二是对地铁、轻轨的振动以及噪声对历史建筑的影响考虑。官方宣称由于BRT的建设(整合了公交服务,提升了总体的公交运营质量)使私人运营的公交车减少了572辆,并计划到2012年将原在地面运营的T rolebus转为高架轨道系统。而圣保罗和巴西利亚都将延伸地铁作为遏制公交出行分担率下降的主要措施,圣地亚哥计划将现有的3500辆私人运营的公交车整合到15家或者更少的公司,同时鼓励海外企业的进入。

3 拉丁美洲国家公共交通的创新

3.1 财务补贴

上述城市在财政上支持公共交通的创新措施包括:

1)国家强制规定雇主对雇员给以交通补贴(对超过雇员收入6%的出行支出进行补贴)。

2)收取特定行业的特定税款以对公交进行补贴。从2000年开始,里约市把其对公共交通的补贴从300万美元提高到1800万美元。额外的收入来源是征收环境税和罚款,以及对油气开采征收特别开采权费。

3)寻求联合开发。通过对自有道路路权的出让等寻求资金来源。巴西利亚的地铁公司Metro DF,开展了包括沿线光缆的通行权出让、智能卡上的广告赞助、停车场收费以及对线路周围的土地升值收取费用等。Metro DF还计划制定浮动价格战略(高峰时期高票价、低峰时候低票价)来平衡地铁系统的服务容量。

4)通过站场场地的租借、广告的投放来获得资金来源。圣保罗地铁Sao Paulo Metro租用售报亭、自动贩卖机在站内播放广告,其10%的收益由此而来。而巴西利亚的Metro DF正开发站内以及车内的商业广告(烟酒广告不被批准进入)。预计的站点建设完成后,Metro DF的20%收入将来自于广告。

5)基于车辆质量的效益分配(Profit Sharing Based on Bus/Ride Quality)。在圣地亚哥,原先私人公交运营者购买车辆时不能得到资助,因此不能提供舒适的服务,而提供舒适的服务对吸引客流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政府出台了一项激励政策:运营者根据车辆的质量将可得到不同的购车补偿。举例来说,购买并装备低地板、自动声音信号器、空调和自动车辆定位系统、自动车辆监控系统的车辆将享受高达收入85%的返还。

3.2 运营设计

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的运营上可谓煞费苦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创新方式,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和方便程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改进的项目涉及面很广,小到公交车上多扶手的设计,大到线路的联运。五花八门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提高了这些国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既务实又有效[4]。

1)站台、车道和车辆的设计:在站台客流组织上通过巧妙的划线和隔离起到有序组织上下客的作用;通过在通道和站台安装镜子,以方便乘客观察等方法提高安全保障;在圣地亚哥的人口高密度地区,右侧的两条车道为公交专用道,公交车可以互相超车(交叉口除外);圣地亚哥地铁车辆的车轮是橡胶的,以便能以更小的噪声更平稳地行驶,并可增强列车爬坡能力;道路公交站点的斜置设计,有利于乘客和司机看到站点并有利于广告的投放(如图1)。

图1 道路公交站点斜置设计以帮助提高乘客和司机的视野[1]

2)积极寻求新技术的支持,进行新能源车辆的试运行。圣地亚哥的交通部门甚至自己开发一套不同于传统四阶段模型的、更实际的软件ESTRAUS来预测公共交通的需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3)整合不同运输方式,积极寻求联合开发。在地铁和常规道路公交、BRT之间实行票务的整合;根据时间差进行不同地铁间、地铁与道路公交间的联运。圣保罗 EMT U与圣保罗动物园签订协议,开设站点到动物园的直达车,在车站乘客一次交费就包括车费和门票。此外EM TU还和Guarulhos International国际航空港、CPTM 终点站、Tiete州际市际中转站等签订协议进行包租业务。这样,既满足了乘客的要求,又保证了经营的财政效果。其中,里约热内卢市的地铁连接服务尤其值得称道。该市在地铁的扩建项目上存在着财政上的问题,搁置了1号线从Ipanema到Gavea的南延工程。2002年 8月,在Siqueria Campos和 Ipanema两地之间(中间经过Gavea)开通了道路公交连接线替代了原计划建造的地铁1号线南延工程。低地盘的道路公交车辆被打上地铁系统的标志,并对地铁乘客不收车费。道路公交连接线路长4.5 km,设6个站,车头时距6 min,日运量1万人。可谓花小钱办大事。由于此项目的大获成功,使该市打算建造第二条连接Gavea地区的7.1 km的道路公交线路,计划6 min的车头时距,日运量为11000人。

3.3 公众营销

1)地铁融入公众生活。一些大型的站点还有图书馆和艺术展专区,甚至药店。圣保罗的Shopping Metro Itaquera、Shopping Metro Tatuape等地铁站建有商店、超市和电影院[2]。为了提高周末的客流,圣保罗地铁与Arte Sacra博物馆合作,在Luz站展出展品,并对到博物馆的乘客给予优惠——25%的博物馆门票折扣。2003年170场艺术展和古典乐的演奏在圣保罗地铁举行,每年大约200场此类活动使得地铁成为大众体验艺术的绝佳地方。

2)给弱势群体提供便利。圣保罗的轨道和公交服务均以图像表示,以利外地人和文盲使用。此外,根据巴西2000年完成的人口普查,14.5%的人口(2650万人)有某种程度的残疾,这还没包括超过50岁有行动障碍的人,且巴西正步入老龄社会。8~10%的圣保罗地铁乘客(18万左右)是残疾人。为保障这些人能安全上下车,在圣保罗Diadema站和其他主要站点,车辆先在指定区域让残疾人和老人上车,然后再第二次停车让乘客正常上车。

3)自我形象营销。圣保罗地铁开展ReSPeito(“Respect for You”)活动以推动行业自豪感。圣地亚哥地铁甚至会在拟建站址上建立一个信息亭和一个办公室,使人们预先熟悉地铁的环境,并接受对新线路的质询和投诉。

4 结语

可以说,当前世界城市交通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在这个临界点上,不同的发展观会引导不同的发展方向。“小汽车带来的机动化及其背后西方的自由价值观,是极具吸引力的,汽车产业以及经济巨头们所形成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是难以抗拒的。”[5]但是仅从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利用来看,无论是拉丁美洲还是中国的大多数大城市,都不适合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

为振兴公共交通事业,需要从政策、运营和技术三个层次入手:以政府政策保证顺畅的公共交通运营和良好的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以灵活合理的运营为政策的实施和技术的运用提供资金和前景的保障,并以新技术推动前两项的实施。

具体来说,拉丁美洲国家给我国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启示在于:

1)应根据城市特色进行规划,选择合适的形式(常规道路公交、BRT、轻轨、地铁等)建设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骨干公共交通。

2)重视交通规划和建设的社会特性,在运营中考虑其经济的外部性,重视公共交通宣传策略,努力在全社会进行积极引导,以形成全民重视、全民参与的公共交通意识和社会风气。

3)以务实的态度解决交通问题。一味追求高技术和昂贵的先进设备来解决交通问题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些简单但是有效的方法更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比如里约热内卢市以道路公交专线来延伸地铁,而不是斥巨资以地铁衔接 Siqueria Campos和Ipanema两地,就收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面对和中国类似的交通问题,拉丁美洲国家在政策、运营和技术三个层次提出的创新措施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除了技术上不断创新外,其把公共交通融入市民生活、进行联合开发、注重自我营销的做法,更是体现了管理和运营机构积极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Gwen C S,MargaretC M.Innovations in Bus,Rail,and Specialized Transit Operations in Latin America[EO/OL].(2005-6-3).http:∥www.trb.org/news/blurb_detail.asp?id=5056.

[2]Anfsio Brasileiro.城市公共交通与社会排斥——巴西在城市机动性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J].卓健,译.国外城市规划,2005(3):28.

[3]李满贺.圣保罗城市公共交通系统[J].道路交通管理,2006(4):46.

[4]刘重庆.巴西主要城市的有轨旅客运输[J].世界轨道交通,2006(4):58.

[5]潘海啸,任春洋.《美国TOD的经验、挑战和展望》评介[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61.

Comment on“Innovations in Bus,Rail,and Specialized Transit Ope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Gu Tianqi,Chen Xuewu

With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increasing traffic demands due to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private automobiles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brought about seriou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air pollution,China is now facing similar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s.Many big cities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mature and successful transit system,including rail transit,BRT and regular bus system.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eyes of the experts in transport cooperation project(TCRP),new innovations in operation,land use,finance and passenger service in certain Latin American cities are inoroduced.By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s,this paper will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addressing public transport problems and indicat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transport in China.

Latin America;public transport;innovation;comment

U 491.1+7

2008-12-09)

猜你喜欢

圣保罗拉丁美洲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放飞希望
空中表演
英国创意艺术学院(巴西圣保罗校区)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2016巴西圣保罗国际办公用品展
拉丁美洲正进入低速增长周期
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工程建设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