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斯兰教在中国(二)

2010-03-03吴心

黄埔 2010年2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

■吴心

伊斯兰教在中国(二)

■吴心

至明代,中国的伊斯兰教有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几个重大的事件,其一是回族的形成。

元朝社会成员分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伊斯兰教徒是构成色目人的主要成分,其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属于统治阶层。这样,明初的政治气候对作为色目人主要成员的伊斯兰教徒显然是不利的。

元朝被推翻,元宗室退回漠北,留下来的伊斯兰教徒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外部压力的加大,内聚力增强了。于是,回族开始形成。回族的形成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回族的形成,中国伊斯兰教有了一个坚实的社会载体。

唐、宋、元留居中国内地的伊斯兰教徒是形成回族的基本成分,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纽带作用,而回族的形成又促进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在回族形成中,无疑有其他民族(如汉族)成分的加入。另外,在回族形成的明代,中亚和中国边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徒向内地的移居仍在继续,这也为回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生力军。

明代伊斯兰教徒的分布同现在基本相同,主要聚居于西北地区。在东部及南部,除唐、宋、元三代留居的伊斯兰教徒外,明代有些伊斯兰教徒又从西北地区迁往那里。明政府为防备河西走廊一带的伊斯兰教徒勾结吐鲁番地方苏丹作乱,曾在正统年间三次相继把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部分伊斯兰教徒迁往江南、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安置。云南是伊斯兰教徒比较多的一个省份。伊斯兰教徒在云南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大量伊斯兰教徒的移居是在元明两代。就全国来说,明代伊斯兰教徒分布同其先人一样,仍然是“大分散、小集中,西北地区相对集中”。

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发展中另一桩重大事件是穆斯林的改姓。

早在元代,留居中国的伊斯兰教徒,由于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前辈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西域人的华化”。

明初,对色目人在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实行限制政策。有的地方还禁止在元代做高官的伊斯兰教徒的后代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中国内地有些穆斯林开始在自己原来的名字之外,另起一个汉族姓名,这一作法使其更融于中国社会,对其生存发展显然有利,因此一时蔚成风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内地穆斯林几乎都有了汉姓、汉名,并且汉姓世代相传,同时开始重视家族谱牒的撰修,有的穆斯林甚至只有汉名。一人两个名字,这种现象至今犹存。

明代穆斯林的改姓,主要是文化社会的必然,而不是政治强制的结果。这种改姓是有规律的,大都以原来名字中的某个音为姓。例如:穆罕默德,多改为姓“马”;哈桑,多改姓“哈”;赛以德,多改姓“赛”;尾音有“丁”者,多改姓“丁”;尾音有“沙”者,多改姓“沙”等等。此外,还有朝庭赐的姓。穆斯林原名字中有“穆罕默德”者特别多,所以中国穆斯林姓马者就特别多。

明代伊斯兰教发展的另一重大表现是经堂教育的出现。

经堂教育是明代中国伊斯兰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所谓经堂教育,指得是在清真寺内开办的以传授伊斯兰宗教知识和培养伊斯兰宗教职业人士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明清两代经堂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既懂中国传统文化又懂伊斯兰教义的宗教人才,为以汉语解释伊斯兰经典、以中国传统思想阐发伊斯兰经典提供了条件。

正是由于回族的形成、穆斯林的改姓、经堂教育的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知识阶层的影响,远非其他朝代可比。

清前期康、雍、乾三朝国势兴盛。清统治者崇奉佛教、尊重道教,入主中原后实际上是以儒家学说施政,而对于“回教”则是防范多于信任。

乾隆后期,陕甘地区爆发了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反清农民起义。清政府开始对伊斯兰教采取高压政策。笼络上层分子,“以回制回”,利用不同教派,破坏和削弱伊斯兰教,一旦矛盾激化,形成械斗,则坚决地以武力镇压,这是贯彻高压政策的基本策略,终清一代,这一策略没有太大的变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具有明显的中国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十个民族的形成和两大系统的定型来体现的,十大民族是指维吾尔、回、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撒拉、保安、东乡、塔塔尔等民族,在这些民族形成中伊斯兰教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分布也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主要在西北五省(区),此外,在云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京等省、市也有相当数量的伊斯兰教徒。散居的伊斯兰教徒则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这十大民族又分为两大系统,即回族等族(回、撒拉、东乡、保安)和维吾尔等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

回族系统的发展已简述了,维吾尔等族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初叶,在中国西境存在着一个史称“喀喇汗国”的少数民族地方王朝,其疆域在鼎盛时期包括现在中国新疆的大部。喀喇汗王朝的臣民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11世纪初叶,辽宗室耶律大石在辽国灭亡后西征,于1124年称帝,建国史称“西辽”。西辽辖地包括整个喀喇汗王朝的疆域。西辽境内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和景教。伊斯兰教徒最多,势力最大。

蒙古灭西辽后,新疆大部包括在其辖区内,蒙古人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存在。其时,新疆东部地区以佛教为主,北部地区有基督教,南部地区盛行伊斯兰教。公元13世纪,新疆伊斯兰教史上发生了重大事件,伊斯兰在新疆东部取代了佛教,15世纪,在新疆南部地区,随着伊斯兰教的深入发展,和卓家族势力从中亚伸入南疆,逐渐控制了当地的伊斯兰教。和卓系波斯语音译,在新疆伊斯兰教历史上的和卓指的是中亚地区具有圣裔身份的宗教贵族。16世纪以来,和卓家族统治南疆近百年,是清代新疆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乾隆以后,和卓家族发动数次叛乱,分裂祖国,因而受到广大穆斯林的反对和唾弃,故于19世纪后期在新疆逐渐消失。

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后,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就开始了,它无法也不可能同中国的古老文明相抗衡。它只有同中国的整体文化氛围相协调,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纵观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有这样三点需明了,第一,中国伊斯兰教的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第二,中国的伊斯兰教从未取得过中央政权;第三,中国伊斯兰教从未主宰过全体中国人,哪怕是多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这三条是决定中国伊斯兰走向的基本因素。●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