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2010-02-23刘华杰陈圣疆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福州村落空间

刘华杰, 陈 芬, 陈圣疆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福建 福州 350108)

0 前 言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自古便被誉为“环山、沃野、派江、吻海”的形胜之地,闽江横贯其中,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福州传统村落在选址、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根基和设计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宗法礼制、安全防御及“风水”理念等文化心理的影响,因而在村落布局当中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试图从遗留的福州传统村落中解读蕴藏其中的外部空间形态特征.

1 研究区域及内容

史载,福州府“东带沧溟,百川众会…其地坦夷,吻海派江.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连山距海,边徼重地,地气磅礴”[1].因此,依山伴水是福州多数传统村落的大环境.而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绝于东南,传统村落被誉为“文儒之乡”者不在少数,如城门的林浦村,有着“七科八进士,一门五尚书”的辉煌,还有长乐三溪村累计有进士74名.因此,在村落里除了可看到极富动感火山墙的民居、祠堂外,还伴随着大量的书院、牌坊等建筑,其外部空间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形态”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形状”和“神态”,不仅指事物的几何形状,还包括其形状传达的意义和精神状态,即物质的“形状”及“神态”两个方面.而芦原义信是这样解释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2].在这里,外部空间是与建筑内部空间相对而言的概念,是与人有着密切联系的空间.

因此,福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形态是以村落内部的“生活空间”为对象,它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如街,巷,埕等空间元的功能布局与构筑组织方式,以及由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所形成的精神意义.

2 福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的组织特征

2.1 外部空间界面

图1 砖石多样砌筑(林浦村)

通过空间形态分析,可以将界面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建筑为主,不仅表现出建筑本身的质感和材料肌理,也具有强烈的空间表现力,如体现出建筑凸凹、进退效果.第二层次是作为背景层次的自然环境,包括水域、山体、植物、天空等.在村落,这两个层次界面是互相衬托,因此,村落景观显得更自然可亲.

在福州传统村落里,主要的建筑界面材料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表1).墙体材料的多样性,使得在一面墙上就有几种材料,即使是同种材料也用不同的砌法来丰富墙面(图1).村落外部空间界面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的组合,是通过数以千次的重复与远处的自然界面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景观.当我们从远处看村落时,就会发现吸引我们视线的是层层交错的屋顶和极富动感的火山墙,还有石、土、木等各类材料的对比.而传统民居所采用的方形平面又可以围合出任意形状的外部空间,正如李允鉌认为:“大概由于设计标准化的关系,单座建筑基本上不作多元合一的考虑,平面组织的原则在于寻求群体的完整和变化”[3],使我们感受到空间或虚或实,或凸或凹,或开敞或密闭等等.因此,多样化的界面材料及民居建筑个体与群体二者的互动最终形成了丰富的村落外部空间.

表1 各类墙体材料

2.2 外部空间尺度

传统村落的使用功能以居住为主,人性化的外部空间设计使街、巷、埕等外部空间尺度宜人.如埕空间,可以分为厝埕,祠堂埕及商业埕等,是村民农忙闲暇之余的活动场所,或者赋予宗教、文化等功能,它具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特征,是以村民所需要的空间大小建造的,因此其尺度总是给人以亲切感.

表2 林浦村街道宽高比

在街巷尺度方面,街道的宽高比D/H值(D为街道宽度,H为沿街建筑的檐口高度)也是决定街道尺度的重要因素.芦原义信认为:当D/H<1时,两座建筑互相干涉,视线高度收束,有压抑感.当1≤D/H≤2时,两座建筑内聚、安定且无压抑感.当D/H>2时,两座建筑相互之间的影响就很薄弱,空间也失去了围合感.福州传统村落的街道宽度宽窄不一,从表2中可看出,街道的D/H值基本在1~2之间,街道具有围合感但无压迫感.而在巷道行走时,D/H的比值通常小于1,按芦原义信分析,有内聚和压抑感,但人们在村落的巷道行走,并不感到压抑,这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第一,巷的尺度由当时的功能性质需要来决定,因为人们出行的方式大多是步行,只需要满足人们日常所需活动即可,因此宽度上较窄也可满足人们的心理及行为需要.

第二,传统建筑营造的标准化、模数化和制装配化使得这些熟悉的统一尺寸使人们对所处空间尺度的把握更容易.

第三,村落较少既直又长的巷,在平面上不时有转弯或者节点空间,从而使人在街巷行走时不会单调,且当行人处于较压迫的街巷中,前方的景观也给予人有期待感,减少人的疲惫.

因此,福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是按当时的居民需要留出的,人性化的设计使外部空间尺度是宜人的.

2.3 外部空间演化

村落演化的结构是村落现状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以街巷为主的线性空间,连接着埕、井台等点状空间,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形成街区或建筑组群各种面状空间,各面状空间再相互“拼接”,最后构成完整统一的村落.

福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的演化过程是以历代居民顺应或改造地形地势的建设活动为基础的,体现了“点”到“线”再到“面”的生长关系,这一过程是与交通空间的生长分不开的[4].具体地说,首先,最初的几个孤立居民点往往集中布置,在每家人口增加后,一般是在原来的住宅上,加建护厝或进深,在紧临无用地或用地不足时,才考虑在外围的空地置房,然后几个居民点以祠堂为中心发展,互相连接成为线型的居民带,或者扩展为一个块面的区域.在村落里,各个区域是按各自姓氏围绕着自己的祠堂和村庙发展,只是在生长过程中,并非每个方向的发展都是均衡的,是按一条最适宜的方向发展生长,最后形成主街,成为生长主轴,它确定着村落形态的主要走向,其它巷道作为生长次轴,常依托于主轴,共同构成村落的生长骨架.

3 福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的意向特征

3.1 模糊性

图2 街道檐下空间(林浦村)

模糊空间是指一个空间包涵多种行为模式.如村落街道檐下空间(图2),是人为(街屋)与自然(街道)、动态与静态、公共与秘密的缓冲层,包括购买与通行行为及行人与购买者角色的转换、店主生活与经营行为的混融等等,都是由于檐下空间模糊性所产生的行为,因此它不仅有交通的功能,还兼有生活空间的功能,是一个不明确的空间领域,这种模糊性与丰富性往往依附于建筑的界面来实现.民居的入口也是一个典型的模糊空间,凹陷的墙面形成一个半开放空间,它不仅是作为入口空间,还是被居民们视为交流、休憩及家务活动的场所.在传统村落里,许多外部空间并不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边界和形式,有的空间互相接合、交融而成,包含了多种行为功能,具有一种模糊的美感(图3),它们承载了村民许多生活的细节与真实,成为村落中最具活力的外部空间.

3.2 可标识性

图3 桥头与街道空间相融(阳岐村)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指出:“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5].在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网络系统中,标志物对人的运动起着引导作用,通过标志物的记忆,心理和空间上都表现一种过渡性.

福州传统村落多是自发形成,但各区域也具有各自的特点,穿插了一些独特的结点和标志性空间,使人易于辨识其空间性质.以林浦村为例(图4、图5),村中最重要的世宫保林尚书家庙处于村子的中心位置(前有风水塘),也是村内交通枢纽,村头的林桥,濂江边的断桥,泰山宫前的埕及村落里的太保亭、平山、进士柴坊、井上莲台、元帅亭等空间节点成为整个村落的地标,作为村落的空间元素有较为突出的领域特征,使其成为对人的注意力产生吸引力的标志性空间,并在一定区域内“统治”空间,能从复杂的路网中给予村民一个简单的定位系统,成为村民心理地图的标识空间.

图4 林浦村空间节点示意图 图5 林浦村空间节点

3.3 防御性

福州传统村落与中国大多古村落在选址方面相似,非常注重村落的隐蔽性.大多傍河而建、背靠大山,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念,是一种非常完善的人居环境.例如林浦村(图4),村西北面临濂江,环村的护村河从村西头引濂江水,沿东南穿过村口林桥又转向东北,再经更楼,最后复入濂江.这样环村皆是水,形成很好的防御效果,据村中老人介绍,林浦村原先周围植有水杉以做藩篱护村.

村落巷道在防御性设计上表现的更明显,很少有直通的巷道,当巷与巷相交时,大多采用折线交接或以交叉口出现,巷道交叉口是以“丁”字口为模式,避免了“十”字正交的模式出现,“十”字相交一般在主街与主巷才出现这种形式,且也多为后来的规划连接道路.“丁”字型交叉口,一方面是建筑用地牵制,另一方面应是人们为加强村落的防御性而故意错开的,外人很难自己走出村落,而村民在巷道空间中感到安全感主要出于对巷道空间环境的熟悉.

因此,福州传统村落采用的是多层次防御结构,村落的选址,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街巷相互交错,形成第二道封闭圈;最后,传统的民居平面格局(外封闭内开放),形成第三道封闭圈.

4 结束语

如今,城市外部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的载体,也应赋予该区域居民场所感和领域感.然而有些规划师和建筑师往往过分注重用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人的户外活动相对集中于各种专门用地,如公园、专用绿地等,而忽视了诸如传统村落外部空间所具备的尺度感、可标识性、模糊性设计等特征,远不如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巧妙.

而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古香古色的三坊七巷及纵横交错的河流,在城市改造及建设中应充分认知外部空间的形态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历史性”的外部空间特质,要从原有外部空间的“形状”和“神态”出发,把握空间尺度及界面设计等要素,分析其意向特征,应用于城市改造及建设中.正如吴良镛院士指出的“每个地区若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必须从区域的角度、从地区的特质出发,从大的城市化模式到小的建筑特点都要进行探索,从共性中寻找特殊性.”

参考文献

[1] 黄仲昭. 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 (日)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3] 李允鉌.华夏意匠[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3.

[4] 何 川. 湖南滨水村镇空间形态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6-43.

[5] (美)凯文·林奇著. 城市意象[M]. 方益萍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福州村落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油画《村落》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