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0-02-18毛林花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19期
关键词:溶性微粒输液

毛林花

(江西省玉山县中医院,江西玉山 334700)

输液反应即输液治疗临床疾病当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非治疗效应,属医源性反应,临床上有时也称热源反应,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热源反应和类热源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以及过敏反应、静脉炎等。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的工作经验,对输液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提出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1 常见的输液反应

1.1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最为常见。输液过程中的药品制剂、输液器具及输液操作都可带入不同程度的热源,当进入体内的热源累积量超过人体耐受量时,便发生发热反应,一般发生在输液后15 min至数小时内。

1.2 热源样反应

为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一种类似热源反应,当使用的输液剂在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注环境等环节中被污染,不溶性微粒超过限量或个体耐受阈值时,临床上即可发生热源样反应。

1.3 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目前临床上多见于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氧氟沙星注射液、氨苄青霉素注射液的患者。一般发生在静脉输液10 min~1 h左右,患者出现全身皮肤荨麻疹、风团、瘙痒,严重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避免休克的发生。

1.4 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局部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

2 输液反应发生原因

2.1 药物因素

2.1.1 液体的质量:质量问题一般出现在各层批发零售、直立应用的过程中,如在此过程中发生碰撞,瓶口松动或瓶身出现细小裂纹,出现漏气并污染微生物,特别是含糖的液体在上述情况下极易长霉,发生变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1.2 不溶性微粒增加:微粒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常见于药物生产过程中、多种药物配伍过程中以及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等等。有报道显示,配伍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有不同程度增加,且加入的药物种类越多、剂量越大,不溶性微粒增加的越多。汤韧等[1]考察并分析了注射剂配伍后不同粒径微粒倍增现象是造成输液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徐白荣、李岩[2]研究了30种常用针剂用50 ml 0.9%NaCl注射液溶解或稀释后出现的不溶性微粒数,显示加入针剂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其原因包括:①粉针剂有溶解不完全的异物;②针剂在生产过程中因污染而形成的微粒;③针剂加入输液中,因溶媒、pH的改变而使药物的溶解度降低;④药物在储存及溶解药物操作时被污染。

2.1.3 联合用药过多及药物配伍不当:液体加入多种药物时,反复穿刺瓶塞导致污染机会增加。药物配伍不当使配制后的溶液澄明度受影响,产生结晶或pH值改变,如在20%甘露醇注射液加入地塞米松,会导致甘露醇结晶、析出。药物的溶解度、酸碱度、放置时间及温度条件均是影响配伍后药液质量的重要因素。

2.1.4 稀释剂选择不当: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因此,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而不选用含离子成分较多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液。同时,选择稀释剂时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及病理情况,如脑梗死患者对Na+较敏感而不宜选用含Na+的输液等。

2.1.5 药品稳定性:药品贮存的时间和环境会影响药品的稳定性,贮存环境不当或时间过长常出现杂质,如碳酸氢钠、复方氯化钠等盐类注射液贮存过久会与玻璃瓶发生反应,产生硅酸盐类物质的细微沉淀,引起输液反应,有研究表明:葡萄糖注射液贮存48个月后5-羟甲基糠醛(5-HFM)含量增加60倍,使输液反应发生的几率增大。

2.1.6 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及其提取液成分、药理作用均较复杂,有文献报道[3],中草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占静脉反应的14%,呈逐年增加趋势。我院87例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中,复方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18例,占总反应数的20.7%。

2.2 输液器具因素

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可一定程度地减少输液反应,但因终端滤器对5 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全部滤去细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微粒等也能成为热源,如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亦会引起发热反应。

2.3 配药加药中的污染

2.3.1 安瓿的切割与消毒不当导致的污染:割据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消毒安瓿后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割锯一圈然后用手掰开或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常造成玻璃微粒对药液的严重污染。

2.3.2 加药针头穿刺瓶塞的污染:针头经瓶塞穿刺后,出现白色块状异物,异物出现率为15%。一般来说液体的污染程度与插入瓶塞的角度、次数及针头大小有关,如垂直刺入容易将针头截面切下的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中,多次进针后造成橡皮塞表面进针空隙增大、凹凸不平,易黏附灰尘、杂质。虽然进针前会常规消毒,但是随着进针的重复增加,也会使污染的几率增加。实践表明,穿刺瓶塞后的溶液微粒含量与穿刺次数、针头大小成正比。

2.3.3 密闭式输液环境的污染: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多少空气,其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另外,无菌操作观念不强、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消毒剂不合格以及操作前不注意洗手等都会造成二次污染,诱发输液反应。

2.3.4 输液速度:《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 EU/(kg·h)。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起输液反应。另外,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使机体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急性肺水肿等疾病。

2.4 患者个体因素

2.4.1 疾病: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失调等的患者、心肺功能不全者,可使输液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4.2 年龄:患者为年老、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高,其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多关注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2.4.3 个体差异:由于人群中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阈值各不相同,体质差、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对于热源、过敏性物质、微粒反应特别敏感,这也是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

2.5 输液环境

输液时要注意环境温度,外界环境也是影响输液反应发生率的因素之一,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温度偏高,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机体调节不及,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高龄患者或体弱者,也可引起输液反应。

3 应对措施

3.1 预防

3.1.1 严格操作规程:护士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操作原则,规范操作,包括输液操作前手的清洁与消毒,及患者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切割安瓿前后用碘伏棉签擦拭切割处,防止污染及玻璃微粒吸入药液[4];入粉针时应让药物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输液要求,药液宜现配现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更应如此。

3.1.2 改善配药室与治疗室环境:注重配药室及治疗室的环境,治疗室常规紫外线灯消毒每日2次,每次1 h;每日对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消毒2次。每月治疗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输液间人员流动,避免扫地等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在空气净化、紫外线、臭氧和药物熏蒸这四种消毒方法中,空气净化方法效率最高,效果持续、操作简单,并且对人体还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基于此原因,输液室最好采用空气净化器来提升空气质量。配药室配备生物安全柜,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控制到最低点[5]。

3.1.3 选择有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选择信誉保证、质量可靠的厂家提供的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贮存不宜过久,同一个批号尽量在短期内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有效期、包装袋有无破损、有无漏气等现象的发生[6-7]。

3.1.4 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注意配伍禁忌[8-9],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制好后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对于中草药提取制剂复方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由于其成分复杂,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及稀释剂的使用等情况。

3.1.5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注速度:输液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同时要充分了解药物性质,以更好地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及输注速度。

3.2 输液反应的处理

输液反应发生后护士立即到场,首先判断患者情况,对症状较轻者或仅有局部反应者,护士首先应关闭补液,并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患者护理记录单上,并同时通知急诊医生到场处理[10],根据医嘱作出处理,对症状较重如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改变等全身症状者,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到场抢救,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保持静脉通路并与医生进行就地抢救,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与医生一起将患者护送至抢救室继续观察、抢救治疗,并进行详细交班。护士将输液反应及处理情况做记录,保存余液及输液器,必要时交相关部门检验,并报告科室护士长,护士长填写输液反应记录卡报护理部。医生对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填写,并上报药剂科分析。

[1]汤韧,张宜.注射剂配伍后不同粒径不溶性微粒的倍增现象[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1999,19(11):13-14。

[2]徐向荣,李岩.30种静脉用针剂药物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首都医药,2000,7(3):30-31.

[3]杨蓓,王静.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1):61.

[4]李影.谈谈输液制剂微粒污染的危险性及控制方法[J].上海医药情报研究,2005,25(3):10-12.

[5]汪慧珍,宋澄清.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09,8(2):55.

[6]高燕红,邓瑞辉,黄雪萍.门诊患者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0-61.

[7]汪镭.56例输液反应的护理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6):177-178.

[8]黄勤,梁佩凤.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J].医学信息,2009,23(12):2809-2811.

[9]卫朝晖.门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2):1023.

[10]李桂青.23例输液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203-204.

猜你喜欢

溶性微粒输液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脂溶性维生素:营养需求之外的功能
黔产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