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
——应用型本科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新范式

2010-02-17张振笋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体验式应用型

张振笋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3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邀请赛上,主办方特意在每个操作台准备了扫把、簸箕等物品,但参赛选手中,只有少数人会主动清理好操作时产生的垃圾;在赛场上有的选手认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就开始拿着设备和工具随便敲打。鉴于此,有关人士专门建议:应将职业素养(爱护设备、工具、场地环境等)等列为大赛评分标准。由此引发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德育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要培养人才,不是培养工具。职校生既要动手能力,更要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表示,这里说的素质不仅仅是具有会开机器、会种地等技能,而同时要有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综合性的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要加强,不可偏废。职业教育不仅要授艺,更应授德。

进入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各行业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一线生产、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在德育。德育是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核心主题。德育问题一直是应用型院校院校长的“首要工作”、早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也花费了不少精力和物力,但德育“低效”的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基于问题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德育的问题实际上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问题不是问题,如何面对才是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来的是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内容多层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社会需求,高校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由高端人才培养转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由此应用型本科应运而生。应用型教育德育缺乏实效性,其原因主要体现在:课程—知识化,人为—表浅化;单项—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授艺—重实践,德育—重说教;教师—多埋怨,学生—多逆反。

笔者认为,学生主体的缺失和实践体验的缺失这“两大缺失”是导致德育低效的重要因素。

低效性的德育“重说教,轻行动,重讲理,轻体验”;实效性德育,不仅要“说”,更要“做”;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德育就其本质来说,既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长期的系统活动过程,一种有目的的或有选择性的社会传递与个体道德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学生只有在环境中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其实就是强调实践活动对学生主体发展的特殊意义。事实也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忆更持久、感情体验更深刻。

所以说,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是我国当前应用型院校德育可以选择的一种比较适切的思想与操作范式。

三、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内涵

按照马思洛需要层次论,一切道德上的动机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体会到道德秩序的意义,引发道德需求,激发道德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德育实效产生的前提。

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西梅尔就曾指出:“体验不受逻辑悖论的影响。持续的体验自己说明自己,不需要别的解释”。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它具有穿越具体时空,唤醒体验者过去生活阅历和对未来的梦想的力量,还会使体验者作为一个生存实践的主体在其当下体验的豁然贯通之中,发生道德境界的实质性变化。在这种体验过程及其道德境界的变化中,体验着的人进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实践状态,已经超越了自己原有的道德境界和生存境界。这样看来,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就是通过创设生动的职业情境或让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职业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学生影响学生,共同进行理性思考,促进集体反思,自我领悟。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设计并开展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四、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特征

哲学由重科技理性到凸显体验的变迁、道德教育哲学由重认知到凸显体验的转向、课程哲学由重经验向凸显体验的转型,为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理论前提。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是对传统德育困境的积极回应和超越。

(一)目标:变统一化为个性化

传统德育往往只有大一统的德育目标及要求,只有高度,而没有梯度,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倡导“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有适合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乐意、主动地选择目标,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主体性。

(二)学生:变接受者为实践者

职业生涯教育是主体性教育。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作为学习发展的基础,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注意调动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决策,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是教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体验作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是一种由教育对象亲身经历,自我作用的过程,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完全没有机会“说教”、“灌输”或“包办代替”。

(三)教师:由台前“退”至幕后

高度信息化社会带来了文化反哺现象,我们以文化反哺视野来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就是“面向未来的、民主平等的、合作互动的、积极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德育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土崩瓦解。传统德育是单向单线的,教师是输出方,学生是输入方。

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强调师生合作,教师的角色从“居高临下”的师道权威转变为学生“朋友式”的引领者。教师不再是个传道者,可以是个学习者、受业者,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对话交流,而不是机械枯燥的“灌输”。

(四)方法:由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

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体验和感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是职业生涯教育区别于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标志。这就决定了在方法上要求从说教式向在实践中体验的方式转变。

五、实施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经过十年的积极探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已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以职业发展活动为途径”的主体性、发展型、活动化的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一)校园文化:熏陶

融合企业文化元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的特征。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采取围绕市场开专业、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方针,紧紧把握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变计划经济时的“企业办学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办企业”,按照“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的思路,大力兴办校办企业,使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公司,实现“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学院现所举办的21个经济实体已覆盖了全校43个专业 ,学校这种“全实景”的实训、实习环境,构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合一的文化氛围,打造实训、实习教学与真实性的生产过程合一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能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的教学过程中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在生产中作为一个“职业人”进行职业素质的磨砺、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促使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养成,实现经验性积累向教育性传承的转变。

(二)职业规划:引领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从2001年全面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成立职业生涯教育专门机构(职业发展中心),开设《生涯发展》必修课,建立专职教师队伍(18人),形成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个体咨询体系,被树立为职业生涯教育典型院校。

生涯教育体验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体现职业性、在教育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上体现体验性,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探究性。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为学生认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科学定位,谋划未来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学院为每位学生建立生涯发展档案,注重跟踪了解学生的外显内隐,重过程,记历程;重激励,记个性;重辐射,记示范。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成为了“教与学的合同、师与生的契约”。

(三)三学期制:实践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东北职业教育时,说到:“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提出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学做合一;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的职教理念,倡导“实践第一”。学院从2003年开始取消暑假,创建了“第三学期”,也就是将每年的6-8月份独立地设置为一个社会实习实训学期,学生从大一开始,统一被学校组织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岗位,进行为期三个月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的职场体验、实习实训。

在第三学期,通过安排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生产任务课程化,将企业家精神、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转换,这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影响至深。

(四)专业社团:参与

不能利用社会资源的教育是无能的教育,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学生专业社团”的模式,以学生专业社团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校企着力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在专业社团中认识自我,了解企业文化,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为融入社会做准备。学院现已成立30多个专业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收获更多的是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对企业文化的感知、理解直至认同的喜悦。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皆为收获。

参考文献:

[1]黄富峰.德育回归生活中的道德语言[J].教学与管理,2006,(10):14.

[2]秦选强.人本关怀下的德育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中国德育,2004,(2):24-27.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9.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体验式应用型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曼巴传奇 KOB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