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结合平台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层次的研究*

2010-02-16胡长新蔡金平凌有铸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19期
关键词:产学研课外学术

胡长新 蔡金平 凌有铸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基于产学研结合平台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层次的研究*

胡长新 蔡金平 凌有铸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目前,各级政府和各高校正大力推进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提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层次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产学研结合这一平台,获取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动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充分加强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力度,从而建立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产学研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各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构建创新型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点,目前各高等学校正在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路,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构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3个阶段。近年来,全面展示高校育人成果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在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也日益提高,高校内部也逐步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已经逐步走向以实际科技为背景、跨学科的团队之间的较量;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创业准备和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践创新。

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在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教师指导,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绩可喜。在省级以上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先后荣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多项。受训和参赛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但是随着当前科技创新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相结合,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于学术科技活动普遍还是停留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的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极大的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选题和深入研究,导致学生大多数是以自身兴趣爱好而定,选题方面更是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需求的分析,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在2009年的全国“挑战杯”比赛中安徽工程大学的获奖作品《基于北斗卫星和ZigBee通信技术的广播电视系统研究》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和结合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其次,亟需加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多学科交叉的指导,亟待加强大学生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培育。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而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达到专门知识的深度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广度,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但目前绝大部分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项目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这一状况与本科生的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必须加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多学科交叉的指导并加强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培育。

同时,各高校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指导上面虽已经配备了专门教师进行指导,但这些教师多数是中青年教师,自身科技创新经验丰富,但是他们普遍缺乏广泛而综合性的学科背景,很难给予学生综合性的科技创新指导。因此要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层次便亟待提升指导教师的学科交叉和工程背景。

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学术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随着学校对学生学术科技学术活动支持的不断加强,学校的专项经费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但由于基数较小,与学生人数和活动数量增加相比,远不能满足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探索更多的途径来满足和发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二、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提升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产学研合作对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日益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设是目前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要以应试为主,重继承轻创新转变成为科学发展的体制,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学校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把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从课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和企业生产实际,形成了开放的学术科技创新环境。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平台,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与生产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通过解决企业生产问题,进一步扩充了大学生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课题;另一方面,在面对企业复杂的学术科研课题时,学生必须学会创新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需要,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

2.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实现创新研究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科研需要更多的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让大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必然会促进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校企双方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途径,让学生接触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多学科多领域的科技创新知识和创新方法,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真正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同时学校需加强引导,激发不同学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并打破学科壁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搭建跨学科的学业指导和科技创新平台。

3.产学研结合加强了校企合作,更有利于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学校加大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虽必不可少,但学校经费有限,难以完全满足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的资助是加大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渠道。学校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商业赞助应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更可以通过产学研,加强学生的科技成果应用,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解决科技和技术上的问题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三、立足于产学研结合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产学研合作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更适合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应该大力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和条件,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层次,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开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以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为主线,主动与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密切合作,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一方面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借用企业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教师的学术科研创新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学校与企业搭建深度融合与全面了解的平台,全方位促进和提升产学研水平,同时在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产学研相结合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

1.以学校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平台、学生和教师互选的课题组为学生科技创新基础,以教师科研课题和各种专业竞赛为创新平台,借以与产学研的结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改革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深入广泛地开展调研活动,汲取国内外产学研先进经验,针对企业需求,积极与企业一道探讨研究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和广泛课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

2.通过参与产学研结合教学,通过进修培养、传帮带等形式,培养一批业务过硬、思想上进、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增强指导教师的创新活力,同时通过产学研产生的科研成果与经济效益,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型青年教师全力投入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指导上来。

与此同时,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不仅要求学校的教师走出去为企业解决生产和科研的难题,更要积极提供条件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为广大学生进行具有生产实践价值的科技创新指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多学科领域教育教学的交叉,从而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广度和深度。

3.积极创建一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第一层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第二层是青年教师,第三层是研究生学生和优秀本科生,第四层是大三大四学生,第五层是大一大二学生,为每个层次的人员都制定相对应的任务和目标。创新题材源于第一、第二层的产学研合作课题,第三、第四层是进行科技创新和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竞赛的主体,同时在第五层中努力开展科技创新意识和知识讲座,全面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科技创新队伍。

4.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投入和社会支持。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科技成果应用,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利用研发机构的高新技术实验装备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直接的科研平台和技术支持,学校利用企业先进的科研平台和装备,也是在间接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提供更为充分的资金支持。

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要具有传授知识的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不断创新的功能。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它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更能够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1]张良浩,闵容,彭国存.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2:58~59

[2]彭绪娟,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1):197~198

[3]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 教学研究,2008,31(2):140~142

[4]陈纯馨,王向东,甘荫全,等.地方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9,2:184~187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platfor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level research

Hu Changxin, Cai Jinping, Ling Youzhu
Anhu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u, 241000, China

At present,all the government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promoting the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tform.On the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universities are now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which the reality that build a better system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necessary to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tform, acquiring college students’new motion in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uring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tudents’innovation level of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fully enhance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all th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scientific,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f students’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2010-04-26

胡长新,双学士,讲师。蔡金平,硕士,电气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凌有铸,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08jyxm071)资助。

猜你喜欢

产学研课外学术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小满课外班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