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010-02-15孙朝晖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原理实效性

孙朝晖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孙朝晖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对于整个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转变管理者的教学思想、加大资金投入、创设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此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增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四门必修课程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该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任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是教学内容能否被大学生接受并以之作为行动指南的前提,是该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如何跨越《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卡夫丁峡谷,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原理》课的教学不是教、学两方面互动的孤立过程,需要其他相关因素的配合。因此,要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努力克服各种制约因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转变管理者的教学思想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导条件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首先要转变高校管理者的思想。目前,高校管理者必须转变那种专业课“实”、《原理》课“虚”的教学思想。因为《原理》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除了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之外,其更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的特殊地位、功能是其他学科和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原理》课教学对教师自身品德、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要求都要比专业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对该课程教师在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社会考察等方面的投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原理》课的教学任务。

(二)加大资金投入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物质保证

在高校教育教学系统中,《原理》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权利有时得不到保障,社会声望和收入相对来说也都比较低。这样一种工作环境往往会使一些教师的神圣感、使命感、尊严、敬业精神大打折扣,致使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进而最终影响《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增强。

目前,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原理》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不断加大对该课程教师在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为此,各高校应对《原理》课教师的工作有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和报酬倾斜,要合理确定《原理》课教学和教师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并将其列入预算,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各高校要尽可能逐步提高《原理》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原理》课的教学中,以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三)创设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在《原理》课教学中,给教师的教学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会对《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反之,教学评价和教师的实际付出如不相符,教师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必然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学生和督导组的评价是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机制。高校一般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打分来评价教师的。在对《原理》课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时,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往往影响着该评价的过程与结论,容易导致这一评价过程失实、失真,违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所以,高校不能完全依据学生的意见轻易地给教师下结论,更不能过分夸大这种评价结果甚至将其绝对化。另外,虽然专家的督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生评价中的主观因素,但其中也可能存在学科偏见、年龄偏见等问题。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学生和督导组的评价,一切从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主动吸取行之有效的建议,使评价结果与教学实际相符合,从而激发教师教学潜能,切实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传统理论课的考核模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具有方式单一、命题陈旧等弊端,并不能完整、准确地检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状况,更不能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后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所以,《原理》课的考核评价模式应实现由陈旧、单一的考核方式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转换。在考核方式上,要做到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两者比重以40∶60为宜。平时考查主要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辩论、讨论、发言、完成小组作业、阅读原著并撰写读书报告等方面,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对于平时成绩优秀者,可以尝试采用免去期末考试的奖励措施,以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平时学习。期末考试则可以尝试采用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其内容为《原理》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熟记这些基本知识,而开卷考试的部分,主要是考核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期末考试时,应先闭卷考试,后开卷考试,两部分的分数比例可以各占50%。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注重平时的学习,又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增强的必要前提,但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增强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其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原理》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在《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教条式地传授理论知识,缺乏对现实问题在政治理论层面上的分析研究;部分教师对高校开设《原理》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平时不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无法正确解答学生的提问;更有甚者,有的高校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从事《原理》课教学。凡此种种,都大大影响了《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校《原理》课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信仰才有热爱,才有真情的投入,讲课时才能把真情化作激情,进而感染学生,达到《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原理》课教师只有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在给学生讲授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透彻清楚。此外,《原理》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政治理念与教学观念合二为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首先进入教师头脑,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只有教师真信真用,才能引导学生相信并运用。所以说,《原理》课教师只有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教学活动才有说服力、权威性,也才能真正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原理》课教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欠缺。这种学科设置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只能胜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某个学科教学的需要。而《原理》课具有综合性,要求《原理》课教师必须从《原理》课教材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综合素质,使学生认识到《原理》课的理论魅力。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种培训,尽快掌握教学内容;二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三要加强科研,对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四要加强教研,经常性地听课、交流,博采众长,克己之短;五要研读原著,对《原理》的理论渊源、演进过程、丰富内涵要有准确的把握。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教师讲授肤浅、思路狭窄,也才能真正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

(三)《原理》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课程整合背景下的《原理》课具有容量大、理论性强等特点,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在《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地、有选择地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努力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此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原理》课教学变得更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人性化,以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原理》课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厚重的实践基础,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品质,而且这种理论品质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之中。《原理》课的教学如果仅满足于理论的演绎、逻辑的推导,那么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领会理论的真谛,马克思主义也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要找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走出校门、深入实际,获取丰富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问题,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解决《原理》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等,这些也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高校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刻苦努力,更需要《原理》课教师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原理》课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从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

〔1〕冯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曾小彬.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G64

A

1009-1203(2010)05-0121-03

2010-07-18

孙朝晖(1969-),男,江苏扬州人,宿迁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责任编辑 芳晔

猜你喜欢

理论课原理实效性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