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改善文化民生

2010-02-15杨志今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民生群众

杨志今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改善文化民生

杨志今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一文中明确指出,基本民生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项工作涉及13亿人,具有普惠性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所谓文化民生,就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保障作为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摆在与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医疗、教育等问题同样重要的位置,将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将保障文化民生,促进文化公平作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和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文化贫困,使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公平公正地分享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造、文化参与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

(一)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由“温饱型”向“享乐发展型”转变,特别是精神文化需求将快速增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但在城乡、地区以及社会阶层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体现出严重的不均衡。在人均GDP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同时,基尼指数在提高,社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种种社会矛盾,公共文化服务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以“面对面”情感的交流和艺术的熏陶,沐浴春风、抚慰心灵,促进人际之间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建立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是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支撑。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承担起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指导和统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文化人,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凝聚核心价值、巩固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促进文化认同,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是实现文化“两大一新”的迫切需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公民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保障文化民生、促进文化公平为宗旨,直接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全体公民在利用文化空间、享受文化成果等方面的均等化,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文化活动与从事文化创造的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激发起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充沛的文化创造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是在贫乏的沙漠之上建立的空中楼阁,而是依赖于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整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只有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每个人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形成推进文化健康发展的丰厚土壤,培育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之花。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新高潮到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没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就谈不上繁荣和发展;没有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缺少了重要的内在推动力量。

(四)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四个方面的职能。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吸取国际经验而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针。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必须要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提供社会迫切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对政府转型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事业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从更深的层面解决矛盾,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按照“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创新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作用,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目前在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有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主要内容是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等。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包括: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方面内容。实践证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一)公益性原则

即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免费或低费的,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体现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并不是谋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弥补市场文化服务的不足和缺失,实现社会公众长远和整体的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只有坚持公益性的原则,才能实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目标。公共文化机构要始终坚持公益的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千方百计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二)基本性原则

即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属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超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需求,可以通过文化市场获得。需要无限而供给有限,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永恒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起来。目前,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各地实际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公众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来规划安排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三)均等性原则

即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普遍提供,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服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面向公众的一种文化回报;获取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公众普遍享有的基本文化权利。要公平分配,均衡布局,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尤其要使公共文化资源更多地流向基层、流向农村、流向弱势群体,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四)便利性原则

即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是人民群众感到非常便利的服务。一般来说,公共文化服务能否被社会公众所获取和享用,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构布局和提供方式,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吸纳容量和辐射能力。二是社会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实现机会。广大群众由于居住地点、经济条件、闲暇时间、身体状况以及交通工具等各有不同,他们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条件和机会,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在同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有些人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取和享用公共文化服务,而有些人则很难获取和享用公共文化服务。这就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平等。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服务物品的多种覆盖方式和实现途径。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对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的结构体系、规划布点、项目设置、运行机制等,进行精心谋划、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尽可能地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群众的身边,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五)与时俱进原则

即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既要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创新和变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紧跟时代进步潮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变换服务形式,改进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要。如图书阅览服务,过去群众只有纸质出版物的阅读需要,图书馆只要提供纸质出版物就可以了,而现在随着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和发展,群众不仅有阅读传统纸质出版物的需要,而且还有阅读新兴电子出版物的需要,图书馆在提供传统阅读服务的同时,还要增加新的电子阅览服务。同样,互联网的上网服务,过去是没有的,但现在却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公共文化机构应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普遍建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满足公众的上网需要。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保证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

三、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把握的几个工作着力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保障文化民生、促进文化公平为宗旨,是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工程。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们认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从工作层面来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

(一)围绕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网络体系建设上下工夫

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形成网络体系。一是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应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二是积极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落实好配套资金,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努力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对中西部馆舍面积不达标、设施设备落后、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地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改造。不断推进村文化室建设,充实村文化室内容。三是切实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推广先进经验,努力实现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全覆盖的目标。

(二)围绕加强管理和服务,着力在“软件”建设上下工夫

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是公共文化设施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进一步“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公益性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二是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总结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三是进一步推广图书馆总分馆制、“一证通”、“流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的服务形式,积极倡导延伸服务。在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推动公共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三)围绕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着力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工夫

文化建设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建立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一是积极推动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地方按比例分担的县乡村公共文化投入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保障基层群众看书看报、看戏、参加文化培训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二是按照县乡村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相关评估标准及开展基本服务单项经费水平,制定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公益文化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三是在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基本职能的同时,可采取政府采购、委托承办、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四)围绕实施重大文化工程,着力在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上下工夫

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切实采取措施,积极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不断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一是巩固和扩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果,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数字文化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二是继续做好古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以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为试点,启动实施“春雨工程”,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五)围绕广泛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着力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下工夫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其成效是衡量一个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努力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二是发挥“群星奖”的带动作用,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扶持计划等项目,加强对区域性和地方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协调。三是强化精品意识,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

(六)围绕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着力在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上下工夫

队伍素质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紧抓好。一是把好“入门关”,探索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注重培训,更新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本领。二是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名人的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等业余队伍建设。三是在农村行政村发展农村文化管理员,城市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指导员,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活力。

(作者系文化部副部长)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民生群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